摘要:以經濟“新常態”時代背景為切入點,挖掘“工匠精神”的內涵、特征,從微觀、中觀、宏觀層面提出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方法途徑。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工匠精神;時代特征;方法途徑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2-000-01
經濟“新常態”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當前經濟形勢的闡述。他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總結了經濟“新常態”的三大特點:一是經濟發展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這個大背景下,以往我國強調“短、平、快”的經濟發展方式以及重數量輕質量的產品要求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發展需要,“工匠精神”切中時弊、符合時需,被重新提到了歷史的新高度,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被提及,引起各方關注?!肮そ尘瘛?,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們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
意大利設計師埃托·索托薩斯說:“保持傳統并不是單純地重復傳統”, 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傳統才是對傳統美好的繼承創新。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站在現代出發點上,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出新成果。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附加值:創意、技術含金量、人文關懷、參與感。我國老字號品牌超過1.2萬個,在創始時期家家都有與工匠精神有關的“神話”,但大浪淘沙,到了工業時代,有的茍延殘喘,有的容光煥發,究其根源,就在于有無改進、創新、升華。時間會消磨一切價值,時代瞬息萬變,傳統技藝除了傳承和延續,更重要的立足當代的審美和需求,融入時代元素,運用先進科技手段,尋求創新和突破。云南白藥由云南骨傷名醫曲煥章發明于1902年,被視為止血神藥,其配方、工藝列入國家絕密。早年的白藥,為粉末狀的小瓶封裝,百年不變。后來,從十多年前開始,這家企業在王明輝的帶領下,開發出膠囊、氣霧劑、創口貼等新產品,甚至還進入牙膏、洗發劑等家用快消費品領域,成為了老字號企業中第一家年銷售破百億的公司。如果只走在先人開拓的路上,材料不變、工序不變、款式不變,只有傳承沒有突破,云南白藥恐怕迄今還是一家偏居南國一隅的作坊。所以新時代的“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回到傳統而是從傳統和專業出發,融入新思維新方法,通過制造的物品,體現時代的生活品質和審美特征。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必須具備兩大特征:一是手藝人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人和物的接觸體驗,是專業精神的物質呈現,而非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工匠們在整個創造過程中對細節完美和技藝的精湛的追求,不僅僅是一張工作態度更是一種文化DNA理念追求,是一種民族審美知覺、宗教信仰、文化意識、價值觀的理念。二是現代性和傳統顛覆能力。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應該與當代的新技術、新思維、新趣味、新生活方式有關。
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微觀層面上,企業員工不單為了報酬而工作,要把熱愛工作的精神貫穿到工作的每一個細節,體現一種責任和擔當。不論從觀念上,還是從技能上,不能停留在單一的維持基本的生存面上,要經過嚴格的技術培訓,形成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和領悟。企業家要如日本“經營之父”稻盛和夫所說“企業家要像匠人那樣,手拿放大鏡仔細觀察產品,用耳朵靜聽產品的‘哭泣聲。”,要抓住市場的新需求,追求細節的完美和質量的上乘,以創新創業為驅動,與員工之間形成文化和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并由此培育出企業的內生動力。中觀層面上,企業要建立以人為本的雇傭體制,實施員工培養計劃,建立相應的獎懲措施,減少技工流動性。要將“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工作態度,貫穿到我國整體制度化的管理體系設計之中。從產業發展上,建立良好的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和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減少過度競爭,大企業與小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明確生產與商貿之間的專業化分工,以利于精益化生產,技術傳承和發展。
宏觀層面上,中國經濟歷經30年的高速發展后,制造業的勢頭減緩,不少中小制造業停產、倒閉,而大型的企業則紛紛限產或移置國外。歐美國家歷經金融危機后,也逐漸認識到工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紛紛提出重振制造業。最為標志性的德國在2013年提出“工業4.0”國家戰略。如今,世界范圍內的商業競爭已經進入到了新的格局,智能制造成為新一輪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去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中國制造新一輪的崛起,在轉型升級中更需要重塑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是提升質量、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設制造強國的應有之義。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家要將弘揚工匠精神、提升勞動力質量作為非常重要的要素增長戰略來看待,把創新驅動放在首位,使中國制造走向優質制造、強國制造;二是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的工業文明結合起來,形成新時代工匠精神的精髓和內涵,在分析式勞動的現代化大生產中強調質量管理、追求產品品質和附加價值;三是重視職業技術教育,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提高工匠的社會、經濟地位,形成尊重工匠(技工)的良好社會環境;四是從制度上,營造有利于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完善知識產權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建立健全多方位的激勵體系和機制,嚴厲打擊造假行為;第五,做好系統性的設計,由各行業的品質革命來帶動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發揚,將工匠精神體現的精致極致以及創新差異化的文化特征注入到強調技術進步的工業品設計、發展之中。
參考文獻:
[1]亞力克·福奇著陳勁譯.工匠精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2).
[2]周道生等.現代企業技術創新[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
[3]李宏偉,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8).
[4]曹煥旭.中國古代的工匠.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
[5]吳曉波等.中國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研究:創新、追趕與跨越的路徑及政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黃思思(1982-),女 ,浙江,浙江省節能協會,經濟師,經濟學學士,研究方向:商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