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摘要:財產是關乎整個社會發展模式的大問題,有關財產的討論由來已久,主要有針對兩方面的討論,一是財產公有,二是財產私有。本文綜述相關觀點,提出辯證看待財產問題,財產性質的優劣,要看社會所處的階段,時期,要真正的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解決現實社會的問題。
關鍵詞:財產性質;財產公有;私有
中圖分類號:DF20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2-000-01
一、前言
財產性質是一個關乎社會發展程度與文明程度標志的問題,關乎人性,并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關乎國家體制,所以,自國家出現以來,在財產問題上采取什么樣的制度,更有利于社會形成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氛圍,更有利于滿足社會每個人物質文化的需要,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關公有制財產理論,從古代的柏拉圖,到近代的托馬斯·莫爾,以及工業革命時期的三大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等,綿延幾千年。就其實踐,原始社會一切的財產、土地都是公有,實行的就是財產公有。與其相對,從奴隸社會開始,土地、財產、身為奴隸的人都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到近代,新自由主義的理論本質和核心觀點之一就是主張私有制,反對公有制。
二、關于財產公有的述評
有關財產公有,古希臘經濟思想中,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設想財產公有,但僅局限于護衛者與統治者,社會三個層次中,處于下層的勞動者,手工藝人等就沒有這項權利,這樣的設置是為了防止護衛者腐敗,不能盡忠于保衛國家;孩子和女人的共有,是為了像選育優良品種的動物一樣,來延續人類的優良基因。托馬斯.莫爾構建了未來的理想社會“烏托邦”,主要內容包括:實行財產公有、按需分配,主張人人勞動、共同富裕等。具體而言,生產資料都是公有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資料公有,勞動不受自己支配,而是由社會調配。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莫爾的價值觀又有其局限性,即不切實際的空想性、保存奴隸的不平等性和所屬階級的狹隘性。[1]
深感工業革命巨大成就與勞動者貧困化之間的反差的歐文,親自實踐創立勞動公社,公社內部生產資料公有,生產目的不在利潤而在滿足社員需要,分配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并在過渡時期實行按勞分配,可最終以破除告終。圣西門和傅立葉否認自由放任下能實現社會和諧,圣西門設計的“實業制度”,主張依靠實業家、學者和藝術家,財產各階級共同占有,生產有計劃,分配依據才能和貢獻,教育應兼顧德、智、能。
傅立葉設計的未來社會稱為“和諧社會”,主張消滅私營,城鄉結合、工農結合和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資本主義競爭被社會主義和諧勞動競賽所取代,社會有計劃生產。這卻難以滿足整個社會對最基本的物質的需要。從人性的角度,沒有人天生喜歡勞動,社會生產的動力不存在,完全依靠社會的計劃安排,似乎不能實現按需分配,財產公有便不會存在。
三、關于財產私有的述評
帕累托在對社會關系分析中,論證了私有制基礎上的自由交換能夠帶來最大的效率和個人福利的提高。
新自由主義認為保證個人自由的基礎是私有制,使經濟活動具有高效率的前提也是私有制;私有制又能夠使個人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因而具有最高的效率,從而使經濟活動具有最充分的動力。[2]這里的私有制等同于私有財產,指的是一種社會關系,有時也指物權。新自由主義的主要代表哈耶克指出,私有財產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認為只是由于生產資料掌握在許許多多的獨立行動的人的手里,才沒有人有控制我們的全權,我們方能以個人的身份來決定做我們要做的事情。
新自由主義者也認為私有制能夠保證每一個人致富機會均等,甚至窮人也能夠使個人通過努力而致富,因而具有最充分的動力。哈耶克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競爭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發揮它在以私有財產權為基礎的社會中所具有的那種作用。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哈耶克構筑的理想社會的理論前提,社會是一個法治高度健全的社會,但即使這樣,在理論上,依然會存在多多少少的貧富差距。我們不能片面的完全接受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觀點及其對公有制經濟的歪曲。
四、辯證看待財產公有與財產私有
在馬布利看來,財產公有的原始社會時期是人類最幸福的時期。其實,從人性的角度來講,無差別就不會導致人類的貪婪,嫉妒。因為原始社會一切財產、土地都是公有,基于生存、安全的需要,人們相互協作,表現為很高的幸福指數,但仍是一種物質資源匱乏,人們蒙昧無知的狀態。試想,在財產公有的另一極,我們能夠找到一種途徑解決財產公有,按需分配,引起的社會生產動力不足的問題,這樣,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而又不缺乏持續的動力的社會,就是我們未來的“烏托邦”。
北極圈苔原地帶的雪雁會因鄰居侵犯筑巢地相互爭斗,南極的帝企鵝可以相互協作,依偎在一起抵御嚴寒,但失獨的企鵝依舊會因為領養失散的小企鵝而爭執不休。這是動物性,與此相對的是人性,人性中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人性中有不同與動物性的,人性可以加以改善和引導,使其文明化,通過教育培養普世的價值理念,從而,激發內在的能動性,更好地為自己,為整個社會做貢獻。在未來財產公有的社會中,就要培養對勞動的認可度與光榮感,這樣才能提供持續的物質和文化的供給,對勞動的認可,亦是對自身價值的肯定,整個社會就是一個高度自由平等、文明和諧的社會。
有關財產私有,許多進步人士的理想是通過消滅私有財產來達到社會收入的平等,來縮小收入分配的差距。但是,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不能夠完全否定私有制經濟的存在,特別是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私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有其合理性與積極作用,能夠充分的調度生產生活的積極性,促進物質財富的積累,而且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結構也并不符合我國初級階段的國情。因此,我們的迫切任務是依據國情,順應民眾需求,鼓勵和保護人們創造私有財產,不斷激發人們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在物質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同時通過教育,人們的思想覺悟與文化水平、價值理念,符合人類永續發展的要求時,再在這一階段揚棄財產私有的制度。
參考文獻:
[1]陳秀麗,楊永志.莫爾“烏托邦”式社會主義價值觀探析[J].學術交流,2014,07:44-47.
[2]顧鈺民.私有制是經濟發展最充分的動力嗎?——評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發展理論[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03:111-113.
作者簡介:劉 磊(1987-),男,漢族,河南永城人,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