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向應用型轉型的同時,還面臨著從專科到本科的轉型。“雙轉型”階段,解決師資隊伍轉型這個瓶頸問題,成了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亟需破解的難題。轉變傳統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探索人才引進新模式,促進教師應用能力提升,建立分類評價體系和有效的激勵機制,是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轉型發展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雙轉型;師資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2-000-03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地方產業 結構的轉型升級,當前,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用工荒”的問題進一步凸顯,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不適應性日益顯著,如何深化改革,讓高等教育能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融入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以有效應對市場對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成了當前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所面臨的重大課題。為此,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要求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1]。新建本科院校作為地方本科高校的主體,是轉型發展的主力軍。但大多數新建本科院校在向應用型轉型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其從專科向本科層次的轉型升級尚未完成,因此,當前面臨的應當是包括從專科到本科和向應用型轉型的“雙轉型”[2]。
教師是一所高校定位與特色的體現,師資隊伍建設是決定一所高校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當前,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實現“雙轉型”,必須首先解決師資隊伍轉型這個瓶頸問題,努力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這支隊伍不僅要實現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從專科向本科的升格轉型,還要擔負起培養應用技術人才的重任。當前,在這樣一支隊伍建設的過程中面臨哪些困難,應當如何予以解決,成了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亟待破解的難題。
一、師資隊伍應對“雙轉型”的困境
(一)從專科到本科轉型中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
1.教師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
受專科時期辦學歷史的影響,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師資總量上略有不足,質量不高,結構層次不盡合理,尤其隨著近年來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這些問題更加凸顯,并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
(1)教師總量問題:大多數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師比都在20:1以上,有的甚至達到25:1,離教育部對生師比不超過17:1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2)教師年齡結構問題:新建本科院校為適應規模的不斷擴大,新增了許多青年教師,教師年齡結構呈現年輕化狀態,35歲以下青年教師幾乎占到教師總量的50%以上,中年骨干教師不足,存在人才斷層隱患;
(3)教師層次問題:教師中高職稱,尤其正高級職稱教師和高層次人才嚴重缺乏,高學歷教師,尤其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教師嚴重不足,難以帶動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3]。
2.教師隊伍教學能力不適應本科教學需要
專科階段,學生在校時間大多只有兩年,第三年以校外實習實踐為主,教師教學任務相對較輕,對教學質量的要求也不高。由專科升格為本科后,不僅學生在校時間直接增加到三年至三年半,生源質量也大幅度提高,學生對學習的重視程度較專科時期有較大提升,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許多教師面對新的要求表現出了極大的不適應,迫切需要提高教學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3.教師隊伍整體科研能力不強
專科時期,各高校對學科團隊和人才發展平臺的建設不足,對教師的科研要求較低,許多專科院校直至升本都未曾實現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省級課題也是少之又少,教師發表的科研論文質量也不高,師資隊伍整體科研水平較低,難以實現本科階段對教師研究能力的要求。
4.高層次人才缺乏
高層次人才是促進傳幫帶,推動團隊建設的核心力量。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專科階段普遍缺乏高水平優秀人才和高層次領軍人才,缺乏能做出原創性、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難以應對本科層次學校發展建設的需要。
(二)向應用型轉型過程中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
1.思想觀念難轉型
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政策導向都趨向于認為應用型就是高職。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師通過不懈努力才從專科升為了本科,如今卻又要轉向職業教育,教師們一時間難以接受。加之應用型高校建設也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新觀點,從國家到地方,興起也不過短短幾年,它對教師的要求與教師們原有的職業規劃偏差較大,廣大教師在短時間內難以輕易轉變觀念,順應應用型高校建設需要[4]。
2.教學范式不適應轉型發展需要
當前,各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教學范式上仍然遵循赫爾巴特的傳統教學理論,在教學上大多堅持“三中心”,即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重心,以教師為中心[5]。由于師資緊張,甚至還存在因人設課等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缺乏有效互動,仍以灌輸知識為主。而應用型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再只關注學生的理論水平,更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式上也提倡基于項目、案例、現場、問題設計教學內容,以討論式、參與式、探究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很顯然,當前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方式還不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3.實踐技能亟待提升
當前,中國高校的絕大多數教師都是從研究型或教學型大學畢業,成長軌跡也是從高校到高校,從理論到理論,注重知識的傳授,輕視實踐的鍛煉,對行業不熟悉,對企業不了解,更談不上對企業人才需求的認識。要建設應用型高校,培養適應當前經濟轉型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首先要求教師或者教師隊伍要具備應用和實踐技能,具備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如何讓適應傳統學術研究的教師順應應用型高校發展建設需要,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兼具理論知識,職業技能的應用型師資隊伍將是教師轉型發展的一大難題。
4.現行評價體系不適應轉型發展需要
包括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內的絕大多數高校在職稱評聘和晉升管理體系中,仍然沿用以學術資格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人事管理制度,依然將科研、論文指標作為重要的評價依據,從導向上讓廣大教師繼續朝著傳統的學術研究道路前行,缺乏對教師不斷提升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引導。職稱評聘和職務晉升作為與教師職業發展、工資收入密切相關的制度,對教師本人和隊伍整體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必須盡快改革,以適應轉型發展需要。同時,由于高校與企業之間難以實現人事管理制度的融通,校企之間人才互聘、職稱互認,尤其企業高技能人才進入高校的聘用管理難以保障,不僅使教師的企業鍛煉難以落實,不利于技術技能型教師的培訓和進修,也不利于高層次兼職教師的穩定與發展,難以構建應用型師資隊伍[6]。
二、轉型發展過程中師資隊伍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一)轉變觀念,適應轉型
隨著國家與各省有關轉型發展政策的出臺,各高校管理者應當讓廣大教師清醒地認識到,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設對克服我國高等院校重理論、輕實踐問題,緩解畢業生就業與企業人才需求結構性矛盾,克服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過渡等諸多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轉型發展已是各新建本科院校發展的趨勢和優勢所在,必須正確認識其重要意義,將轉型發展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機遇和動力[7]。廣大教師應當轉變對職業教育的傳統認識,克服轉型發展將導致學校級別、地位、社會認知度降低的畏懼心理,不再抱殘守缺,固守舊老思想,要認清形勢、了解形勢、順應形勢。
(二)轉型發展,教學為本
轉型發展的目標是要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歸根結底,還要從教學上下功夫。教師必須首先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能力,夯實理論基礎,提高理論修養,改進教學方法,研究教學改革,通過課程進修、訪學進修等方式,提高課堂講授能力和技巧。同時,各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還應當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為引領的人才培養流程,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建立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協同育人機制。教師要將企業技術革新項目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把行業企業的一線需要作為畢業設計選題來源,全面推進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實施以學生為重心的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教學,探索課程考試改革,注重考查學生創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人才引進,剛柔并濟
面對當前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要引進學校發展所需的優秀人才,不能再坐等人才“主動上門”,必須從原來的“被動等待”轉向“主動出擊”。通過招聘網站、微信招聘等媒介廣泛宣傳,有針對性地到對口高校進行招聘,廣泛參加專場招聘會,切實做好新生力量的補充工作。
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不再拘泥于“為我所有”的限制,采取“但求作用”的柔性引進方式,打破體制機制的束縛,從高校、從行業引進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專業帶頭人和高技能人才,甚至還可以根據發展需要及人才層次,將高層次領軍人才聘任到特聘院長、特聘系主任等崗位,充分發揮其學術能力、管理才能和資源優勢,推動學校人才培養與管理模式的跨越式發展[8]。
(四)師資轉型,應用為要
教育部陳峰副司長在“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發言時指出:“轉型發展要到市場去發現行業企業的天才,或者和行業領先企業建立融合發展的模式,這實際上是轉型發展的重要目標,只有這樣,高校的師資結構和人才培養質量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高等教育的質量和競爭力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提高”。建設適應轉型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師資隊伍,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各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及時讓專業教師“走出去”,走進行業,融入企業,了解行業企業最新技術和發展需求,熟悉行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通過接受產業創新培訓,產學研用一體化開發培訓以及到企業掛職工作、實踐鍛煉,真正參與一線科研實踐和技術研發,提升產教融合能力、協同創新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和先進技術應用轉化能力,成為真正意義上兼具教學能力和生產實踐能力的“雙師雙能型”教師。
為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國外眾多辦學經驗豐富的應用型高校都十分重視兼職教師的聘請。在我國傳統高校,兼職教師主要來源于科研院所或其他高校,但國外應用技術大學的兼職教師大多是來自于行業的技術能手、實踐專家或精英人才。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要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雙師結構應用型師資隊伍,就必須花大力氣讓行業人才“走進來”,通過進一步改革教師聘任制度和評價辦法,建立完善的兼職教師管理制度,大量聘請行業高技能人才、優秀企業家等各類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并擔任青年教師的實踐實習導師,著力構建一支行業經驗豐富,專業技能扎實,引領行業前沿發展的優秀兼職教師隊伍,真正實現應用型師資隊伍“個體雙師”與“結構雙師”的有機結合[9]。
(五)分類評價,有效激勵
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要取得實質性突破,必須完善其評價體系。傳統的以學術資格、學術業績、科研指標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已不適應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和方向[10]。要創新評價體系,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重視產學研用一體化。要區分科研成果的類型,鼓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要從重視科研級別和成果數量轉向注重社會和經濟效益的評價導向上來;2.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有機結合。鼓勵教師將科學研究與經濟社會實際需求結合起來;3.將教學改革成果、學生評教結果、實踐教學成效納入評價體系,突出育人導向;4.對教師實施分類評價,進行分類考核,突出體現不同類型教師的特長。
教學能力的提高,實踐技能的提升都需要教師付出異于往常的辛苦。企業掛職鍛煉、學習專業技能、改革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等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沒有有效的激勵措施和健全的制度保障,勢必會影響教師行業實踐、技術研發、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還必須要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科、專業轉型要求,根據師資隊伍轉型發展需要,重點實施教學評價、績效考核、職稱評聘、薪酬激勵、評先評優、校企交流等制度的改革,形成長效激勵機制,激發廣大教師轉型發展的內在動力。
建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是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核心任務。在國家大力提倡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無疑迎來了“近道超車”的歷史性機遇。這不僅要求教師隊伍轉變觀念,順應時代需求,更需要各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抓好頂層設計,改革評價體系,完善激勵機制,內培外引,內外兼修,真正建設一支適應改革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師資隊伍,為實現“雙轉型”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支撐。
參考文獻:
[1]丁俊苗.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五個基本問題及顧慮[J].巢湖學院學報,2015.
[2]江凈帆.新建本科示范院校轉型發展的路向選擇[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
[3]和鳳英,李云飛,安四明.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探析[J].學園,2015.
[4]楊芳芳.創建應用技術型大學背景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中國市場,2015.
[5]瞿敬平.基于應用型高校視域下教學范式改革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2.
[6]余婉娜.應用技術大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初探——基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思考[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5.
[7]許霆.新建本科院校轉型與創業文化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12.
[8]李福華.高等學校人才柔性流動的問題及其治理[J].江蘇高教,2010.
[9]朱淑珍.人力資源視角下高職兼職師資管理的問題與策略分析[J].職教論壇,2014.
[10]張泳.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回溯、反思與展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
作者簡介:張乂丹(1983-),女,四川雅安人,四川旅游學院組織人事處副處長,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課題“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期人才強校與教師發展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15SB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