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呈
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過程中,只有技術才是最重要的。
事實上,自人類進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庫茨涅茨所言的“現代經濟增長”階段以來,很多人都在研究工業革命為什么爆發在英國而不是其他國家。
就技術而論,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國家,與古代科技非常先進的中國根本不能相提并論,這個以“李約瑟之謎”而著稱的疑問,被各方面的學者進行了立體式解讀。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C·諾斯與羅伯斯·托馬斯合著的《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將其歸因于制度:工業革命之所以爆發在英國,在于其有效的制度安排。
英國最早確定了知識產權制度,把個人的經濟努力不斷引向一種社會性的活動。
按照這個邏輯,英國之所以爆發工業革命,有其制度的必然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科技創新時也強調: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
兩個輪子同步推進,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同步調整,才能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快速而穩步地推進。
這就要求我們深化改革,破除一切阻礙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在科研項目管理改革、科技平臺管理改革等方面加大推進力度,加快工作進度。
不過,創新驅動發展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
總體上看,處于內陸西部的重慶,無論是創新型人才,還是創新載體平臺,其數量和質量與一些先進地區比,差距明顯,有些方面甚至同中西部地區比也沒有優勢。
配置創新資源的范圍和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創新的“活性”。
如何更大程度激活重慶創新的“活性”?
在2015年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開出了一劑藥方:“面對多變的經濟形勢,我們主張大力推動開放創新,也就是說,要激發開放創新的活力?!?/p>
“開放”是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的一劑良藥。
全球電動車領導企業特斯拉成立之初,破天荒地把核心專利開放給了全體車企。特斯拉是“活雷鋒”嗎?
其實,特斯拉有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開放專利表面上看,是讓競爭對手占了便宜。然而,此舉可以集眾人之力,使電動車這個新產品迅速得到普及,同時使特斯拉在未來標準的制定中搶占有利地位。
因此,隱藏在這背后的效應便是,倘若特斯拉專利開放一旦達到一定規模,其技術盟友成長到一定體量之時,他們就不得不兼容特斯拉的充電標準。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僅僅依靠內部的資源進行高成本的創新活動,已經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競爭。
未來,誰能最大范圍地配置創新資源,誰就可以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以改革破難題,以開放添動力,用好改革開放這“關鍵一招”,我們必將打開創新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