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靜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重慶改革開放創新息息相關
完善五大功能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是重慶確定的25項重點改革專項之一。
目前,全市五大功能區域已經形成了“1+2+8+35”工業園區(開發區)載體。市經信委主任郭堅表示,通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能夠有效促進各區縣立足五大功能區域定位,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在全市整體發展的同時,實現各區縣的差異發展、特色發展、協調發展。
從戰略性新興產業自身看,這些產業均面向全球市場,是重慶擴大開放、獲取全球產業話語權的重要渠道。
以集成電路為例。2015年,全國集成電路進口為2313億美元,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廣闊的國際國內市場,為重慶相關企業進軍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均集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于一身,可帶來大量的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發展機遇,進而衍生出許多新的業態及新的商務模式。”郭堅說。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成熟、市場具備、配套完善
重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不是憑空想象的決定,而是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
平板顯示產業領域,京東方新世代液晶面板項目、萊寶觸摸屏、富士康高清顯示模組等項目已經投產。
頁巖氣領域,重慶已探明的儲量居全國前三,去年頁巖氣產量12億立方米,預計今年產能將達到50億立方米。
此外,重慶擁有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廣闊市場空間和完善服務配套。
重慶作為國家五大中心城市和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擁有廣闊的消費腹地。隨著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加速實施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重慶的集聚和輻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從而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也有助于增強重慶現有優勢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比如集成電路、平板顯示屏,將進一步完善重慶智能終端產業集群本地配套體系;機器人、數控機床將與現有汽車、電子等制造業形成良性互動;新材料產業將為工業發展提供更為多樣的基礎材料保障。”郭堅說。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三大重點任務兩步推進
立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律,結合實際,重慶提出了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通過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構建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骨架。
二是通過集群化發展,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的市場運用,完善本地配套能力,做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
三是通過創新驅動,提升本地研發能力,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空間布局上,我們既支持現有產業集聚區加快延展上下游產業鏈,不斷做大規模,也鼓勵區縣按照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產業定位要求,積極圍繞相關產業招商引資。”郭堅說。
為了加快培育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市政府于2014年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十大戰略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啟動了各產業集群規劃編制。同時,還初步建立了總規模1萬億元以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庫。此外,為吸引各方資源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集中,重慶還設立了800億元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
通過這些舉措,重慶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成配套體系完善、技術儲備完備、服務體系完整、市場運用廣泛、具備較強核心競爭力的10個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摘編自《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