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盈
小小的芯片,總能掀起巨瀾。
2015年7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國家科技戰略座談會時曾提到,中國每年因為芯片進口,要花費2000多億美元,這筆錢與每年進口石油花費的金額差不多。
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集成電路進口2313億美元,多年來與石油一起位列最大的兩宗進口商品。
對此,多名專家呼吁:必須加強自主研發,實現芯片國產化,保障國家安全。
事實上,早在2014年,工信部就已經正式公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并設立了逾千億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
這個“香餑餑”引得多地采取積極措施跟進,至今熱度不減。
而重慶,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信息產業基地之一,更是加足了馬力,致力于打造千億產值芯片全產業鏈。
沉浮中起步
為何集成電路是兵家必爭之地?
這是因為,集成電路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核心。芯片,是一切人工智能的源頭。
可以說,集成電路是現代信息產業的基石,是電子信息產業“皇冠上的明珠”。
長期以來,在智能手機、電腦終端上能自主研發高性能的“中國芯”,一直是中國IT人的夢想。然而,信息核心技術的一個特點是具有高度的壟斷性,很多國外處理器生產廠商幾乎壟斷了各領域的芯片供應。
這個最薄弱的痛點,重慶更是感同身受。
近幾年,重慶加速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生產了大量的筆記本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但偌大的生產量背后,卻有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那就是終端中最核心的芯片生產制造。
重慶每年消耗全國10%、100多億元的芯片量,但這些都需要進口。
其實,對于集成電路,重慶曾有過無比輝煌的時期。
上世紀50年代,中國第一片集成電路芯片就誕生于重慶永川的電子工業部二十四所??梢哉f,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萌芽,正是從重慶開始的。
然而,起步較早的重慶集成電路產業,卻因種種原因沒能適時“生根發芽”,直到2004年前后才有了壯大的契機。
2004年下半年,全球知名動態隨機存取內存設計、研發、制造及營銷企業——臺灣茂德科技打算在大陸投資建設新的集成電路芯片生產基地。
彼時,在工業板塊僅汽摩產業“一業獨大”的重慶,也正在探尋產業結構變革的突破口,并把目標鎖定為信息產業,計劃引進數家有分量的電子企業,以形成新的產業支撐。
雙方很快一拍即合。2006年,茂德在重慶投資成立全資子公司渝德科技。
艱難中發展
雖然承載了各方期許,但茂德的這個項目似乎生不逢時。
在集成電路產業領域中有一種“硅周期”現象:五年為一個周期,周期內集成電路產品市場總會出現起伏波動,循環往復。
茂德在渝建廠時,恰遇波谷期。再加上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加劇了集成電路行業下滑,讓茂德公司“入不敷出”。
母公司乏力,子公司自然難以幸免。由于缺乏資金支持,渝德科技運轉艱難。
如何讓剛剛重生的集成電路產業走出困境?重慶開始尋找新機遇。
當時,世界500強中航工業集團正計劃拓寬發展領域,希望將航空高新技術迅速融入到新型顯示、航空電子等新興產業,以放大其核心優勢。2010年中期,重慶提出希望中航工業集團參與渝德重組,引起中航極大興趣。
經談判,2011年5月21日,中航工業集團買下渝德科技位于西永的工廠。
隨后,渝德科技更名中航微電子有限公司,中航工業集團由此成為首家進入集成電路領域的央企。
截至2015年底,中航微電子集成電路產量已由初期的每個月9000片增至2015年的每月3.7萬片。
從2011年到2014年,來到重慶西永微電園的還有西南集成電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一批集成電路企業。
2014年9月,世界著名半導體公司韓國SK海力士的半導體項目在重慶正式投產。該項目總投資12億美元,主要進行半導體后工序加工服務,包括封裝、測試、模組等生產線。預計到2018年產品銷售額可達15億美元,有望成為國內產能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芯片封裝測試企業。
經過幾年摸索,重慶集成電路產業不斷發展。
機遇中壯大
要想真正做強集成電路產業,僅僅在封裝測試一環取得突破還不行。
以SK海力士半導體項目為例,封裝測試僅僅是整個集成電路產業中利潤較低的一環。
集成電路產業鏈有上、中、下游,分別對應設計、晶圓制造以及封裝測試。但在世界范圍內,通常情況下,集成電路設計類公司的毛利率在60%左右,晶圓制造企業的毛利率一般維持在35%左右,而封測企業的平均毛利率僅為25%左右。
找準薄弱點,重慶再次發力。
2016年3月,重慶在集成電路產業方面又迎來了一位“大咖”——ARM公司。當今世界,手機芯片99%是基于ARM公司的專利,各種手機之外的移動通訊89%也是如此。
“跟ARM合作就是跟未來世界的巨人合作。”市長黃奇帆說。
與此同時,重慶萬國半導體12英寸功率半導體芯片制造及封裝測試生產基地也在兩江新區開工,該項目總投資10億美元。
此次引進12英寸芯片制造,完成了重慶多年來的心愿。
僅僅兩個月后,重慶又與全球著名集成電路制造企業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y)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重慶合資組建300mm晶圓廠,并于2017年投產。
除了招商引資,重慶還注重修煉“內功”——先后在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成立半導體學院,專門為集成電路行業提供人才支持,包括高端設計、研發、檢測以及半導體產業一線的技能人才培養。
事實上,按照集群發展的思路,圍繞原材料—單晶硅切片—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基座載板等六個關鍵環節,重慶已成功引進英國ARM、美國AOS、韓國SK海力士等一批全球一流的集成電路企業,基本構建起一條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
盡管未來國際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競爭會日趨激烈,但對重慶來說,待這些項目全部投產后,其承載的千億級產業大夢想,必將成為令人激奮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