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西
2016年7月,重慶著實下了幾場大雨。
若是時間拉回到幾年前,南川區東城街道東金華社區的龍長生指定會徹夜不眠。
因為,每下一場雨,地里就會“長”出一些石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愈發惡化:植被遭到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巖石裸露,而土壤的減少反過來讓這里的樹木更加稀少。
那時,龍長生并不知道,他的土地患上了“癌癥”——石漠化。
石漠化是“石質荒漠化”的簡稱,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大面積的陡坡開荒,造成地表裸露,地表呈現類似荒漠景觀的巖石逐漸裸露的演變過程。
重慶是石漠化的重災區。
2006年的監測表明,主城區鐵山坪、銅鑼山和日月山一帶,也出現了石漠化現象。而這些地方都是城市的“肺葉”。
如何遏制石漠化?
退耕還林,恢復山體原有的植被,這是公認治理石漠化的根本措施。
但問題隨之而來。
石漠化治理財政補助1平方公里為20萬元,平均每畝只有133元左右,補助標準太低。
完全依靠財政是不現實的,可群眾對山林的經營管理卻缺乏熱情。
從1993年起,南川區的王理才就承包了當地1000多畝林地,但因為舉債太多,且林子一直無法變現,成為當地有名的“負翁”。
其實,這是個老問題:林權歸屬不清晰,權責不明確,利益分配不合理。
如何把林農利益和生態公益性統一在一起,成為破題關鍵。
2008年,重慶在全市范圍內大面積推開林權制度改革。
先一步完成主體改革的南川區,成立了我市首家林地林木交易中心。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不到一周時間,王理才流轉出去220萬元的林地使用權,獲利130多萬元,“負翁”變為真正的富翁。
得到實惠的王理才,把全部獲利再次投到荒山造林當中。
而這只是重慶林權改革的一個縮影。
伴隨林權抵押貸款、森林景觀資源使用權流轉等一系列林業配套改革穩健推行,2015年,全市僅森林旅游人數就達6400萬人次,收入近100億元。
林權改革促進了森林由“資源”變成“資產”和“資本”,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收入的增加,反過來刺激了林農植樹造林的積極性與熱情。
如今,重慶石漠化擴散趨勢已得到遏制,森林覆蓋率年均提高逾一個百分點,目前已達45%。
由生態資源到生態資本,一座座原本石漠化的荒山也蝶變成林農眼中的“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