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源
摘 要:鋼琴演奏技法是衡量鋼琴演奏水平非常重要的指標,同時也是體現不同作品風格的基本條件。鋼琴演奏技法的演變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通過鋼琴這件樂器的不斷完善和鋼琴作品的豐富以及鋼琴教學訓練方式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而演變的。
關鍵詞:鋼琴作品 演奏技法 鋼琴教學
每一個歷史時期的音樂作品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特征和表現方式,浪漫主義時期是宣泄情感的時期,作曲家們追求個人情感的無畏表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古典主義時期曲式結構的束縛。18世紀末,經過不斷改進的鋼琴,以其豐富的表現力在社會上的地位迅速提升,取代了羽管鍵琴和楔植鍵琴的主導位置,成為當時最主流的鍵盤樂器,人們也開始越來越熱衷于學習鋼琴。鋼琴創作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音樂家通過鋼琴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與此同時,鋼琴獨奏音樂會的興起成就了一大批鋼琴演奏家,鋼琴演奏技法是衡量鋼琴演奏水平非常重要的指標,同時也是體現不同作品風格的基本條件。
鋼琴演奏技法是技術和方法的綜合,是對顫音、八度、刮奏、連奏等某種演奏方式的描述,每一種技法都有各自不同的演奏方式,每一個階段和時期都有其不同的發展特點。鋼琴演奏技法的演進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也不僅僅是演奏方式的增加和演奏技法的難度所決定的。鋼琴演奏技法的演變是通過鋼琴這件樂器的不斷完善和鋼琴作品的豐富以及鋼琴教學訓練方式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而演變的。
一、浪漫時期鋼琴演奏技法與鋼琴
鍵盤樂器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從管風琴到古鋼琴再到現代鋼琴,鍵盤樂器在發展和不斷更新的過程中,產生過了很多不同的體制和分支。管風琴作為最古老的鍵盤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與教會音樂的發展密不可分,大多為宗教內容的聲樂伴奏。之后古鋼琴的發明,有擊弦和撥弦兩大類,即楔槌鍵琴和羽管鍵琴,楔槌鍵琴聲音輕柔,在家庭等小范圍的獨奏比較適宜,羽管鍵琴則是室內樂的主要樂器,并確立了當時獨奏樂器的地位。隨后,才誕生了早期鋼琴,如果沒有鋼琴這種樂器,也就無從談起鋼琴的演奏技法,鋼琴自身的發展與革新同鋼琴演奏技法的不斷演進是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的。
在鋼琴之前,羽管鍵琴和楔槌鍵琴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但隨著人們的欣賞水平越來越高,老式的鍵盤樂器很難滿足聽眾日益增長的需求,作曲家也更加重視情感表達的深刻性。樂器自身的缺陷導致作品只能停留在一個固定的模式之內,從而限制一些演奏技法的發揮。比如其構造使其聲音持續時間短、聲音的強弱變化非常有限,這都限制了大量的連奏和富有歌唱性旋律的演繹。
鋼琴誕生初期也并不完善,制作也相對粗糙,并沒有獲得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廣泛關注。直到18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鋼琴制作工藝的精進和不斷改良,在構造和制造材料以及音域方面較羽管鍵琴和早期鋼琴都有很大的發展,鋼琴聲音才得到人們的認可。鋼琴的演奏技法并不是單獨創立的,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管風琴、羽管鍵琴和楔槌鍵琴的演奏方法。伴隨著鋼琴音色控制原理的變化,演奏者為了適應并滿足當時的要求,逐漸調整觸鍵力度和演奏速度以及靈活的控制觸鍵手法。在當時演奏者運用高抬指的方法訓練鋼琴演奏技巧,增強手腕和手臂的力量,使其力量集中在指尖,增加觸鍵的力度,更好的宣泄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二、浪漫時期鋼琴演奏技法與鋼琴作品
鋼琴音樂經歷了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以及現代主義時期,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有著各自的風格特征,演奏方式和演奏技法也在不斷變化。鋼琴音樂作品作為鋼琴演奏技法的載體,同樣非常真實的記錄了鋼琴演奏技法的發展和演變。
浪漫主義時期音樂貫穿了整個19世紀,并且延續到了20世紀初期。當時的音樂思潮解放了作曲家,追求讓藝術自由,重視個人的情感表達。作曲家可以自由的創作自己喜歡的音樂作品,不再受限于模式化的宮廷音樂和儀式音樂,出現了大量與文學作品相關的標題音樂。作曲家為了更好的表達作品的內容,不斷探索新的演奏方式,同時將已有的演奏技巧加以拓展,這都促進了鋼琴演奏技法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以肖邦、李斯特為代表的作曲家,將鋼琴練習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們創作出一大批具有音樂藝術性的音樂會練習曲。此類練習曲創作的目的就是用超常規的演奏技法演繹作品的豐富內涵。
肖邦倡導每個手指發揮各自的優勢,根據不同的手指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他的27首練習曲基本包含了浪漫主義時期所有高深的演奏技法,并將其與詩意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每一首的技法訓練都不一樣,比如作品op.10,No.1是分解和弦的快速琶音訓練,作品op.10,No.6、op.25,No.7是運用連奏技法演奏作品的歌唱性,作品op.10,No.9、op.25,No.9是針對手指的力量和支撐力的訓練,還有針對特殊節奏和斷奏技法的訓練分別貫穿在不同的作品當中,展現他精心設計的畫面。
李斯特作品的演奏技法和音響效果非常宏偉,他的練習曲也被冠以超級技術練習曲的稱號。在他的作品中,為了強化旋律的線條并增強音樂演奏效果,使用了大量的八度甚至十度,以及快速的輪指和雙音顫音。此外,李斯特還廣泛使用華彩樂段以連接樂句,顯示作品的絢麗。他在1838年創作的《帕格尼尼大練習曲》運用震音、遠距離跳音等眾多技法,來模仿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給人非常強烈的震撼感。
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演奏技法展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眾多技法的融合和傳承更好的用于表達情感。顫音這種演奏技法就是從管風琴和羽管鍵琴等鍵盤樂器繼承而來的,雖然演奏技法還是用兩個不同的手指進行快速輪流彈奏,但是隨著樂器的革新、創作體裁的發展、情感表達的豐富,顫音的演奏已經從二度音程到三度音程,甚至到八度音程,演奏技術也從最開始只需要手指的靈活性到需要加入手腕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表達清楚作品的內容。八度顫音在當時使用范圍非常廣泛,這種技法對演奏者手指的靈活度、手腕的松弛度以及手臂的跨度要求比較高,只有將這三種要求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八度顫音的演奏更加熟練。
隨著時代的變化,同一種演奏技法在不同時代的作品中,也能表達出不同的情緒,比如顫音不僅可以表現歡快的氣氛,在低音區使用時,還能表現出低沉壓抑的情感。為了情感表達需要而不斷創新的鋼琴演奏技法,同時又會推動樂器的不斷改進和優化。直到鋼琴、音樂表現力和演奏技法達到相對統一的狀態,或者樂器可以滿足或是超越現有的演奏技法所能表達的情感,才能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風格。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更傾向于表達情感,不單是強調手指嫻熟的技能,同時強調音樂的表現力和生命力,這樣的變化,給鋼琴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浪漫時期鋼琴演奏技法與鋼琴教學
鋼琴教學的意識和技巧的訓練方式在探索中不斷發展,每一段時期都有針對不同作品而產生的訓練方法。肖邦對鋼琴作品的歌唱性處理以及李斯特將鋼琴音樂做了管弦樂隊化的處理,都將鋼琴的表現力大大提升,進而引發了鋼琴演奏訓練方式的變革。單純的手指已經很難將作品的全部情感的表現出來,手臂、肩旁甚至全身肌肉的協調運用才能更淋漓盡致的表達作品的內涵。
早期鋼琴所演奏的作品,大多都是為羽管鍵琴所創作的,針對鋼琴演奏問題的探討基本很少提及。直到鋼琴誕生的80年之后,鋼琴教學才逐漸開始。克萊門蒂作為制造現代鋼琴的先驅者,已經開始有針對性的為鋼琴創作音樂作品,成為專門為鋼琴寫作的第一位作曲家,他的一生跨越了從巴洛克時期到古典時期再到浪漫時期這三個偉大的時代,他將鋼琴演奏技法與羽管鍵琴等其他鍵盤樂器的演奏技法明確區分開,確立了鋼琴演奏中的眾多演奏技法,成為19世紀鋼琴演奏技巧的奠基人。他在1801年發表的《鋼琴演奏藝術導論》也是最早講述鋼琴技術訓練的著作。他創作的《名手之道》練習曲成為當時廣泛使用的教材,作品風格優雅,非常有針對性的練習了顫音、分解和弦、雙音等鋼琴演奏中的各項技法。
許多音樂音樂家也相繼開始針對鋼琴練習曲進行創作,車爾尼在《鋼琴學派的全面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建議,在彈奏時要增強肌肉內在的緊張程度,在保證手指柔軟度的情況下注意結合手臂力量。這樣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彈奏時力量不夠的難題。克萊門蒂的學生約翰·巴普蒂斯特·克拉默創作了《84首練習曲集》,伊格納茲·莫謝萊斯創作的《24首鋼琴練習曲》,體現了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過渡時期的特征,他們創作的練習曲都是針對鋼琴演奏的技法訓練,為19世紀初期的鋼琴教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這些教材的編寫以及鋼琴教學體系的建立,鋼琴教學也變得有據可依,當時的鋼琴教學更多的追求技術至上,以訓練演奏技能為主,所以長時間的重復練習成為19世紀鋼琴教學的趨勢,這樣的教學也較為有效的解決了當時鋼琴演奏的許多技術難點。
這一時期鋼琴教學注重矯正學生的手型、指法等問題,讓五個手指訓練的一樣強壯,并保證每天的手指靈活練習時間。夏爾·路易·哈農就是為了使鋼琴演奏技巧在短期內得到提升,編寫了《哈農練指法》,按照難易程度分為三個階段,并且在前言里就說到了如何鋼琴演奏技法:“如果我們手的五個手指全都絕對地訓練過,他們就有能力去彈奏為鋼琴所寫的一切曲目,而技巧的存在也僅僅只是指法問題。假如把它完全彈熟后,并且每天花一定的時間練習,困難就會奇跡般的消失的無影無蹤,隨之而來的是演奏的干凈、靈活、清晰,這恰恰是演奏家成功的秘訣”。①
肖邦雖然很少關注鋼琴教學,但他的想法卻很獨到,他將上肢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他認為在演奏中手指、手腕和手臂的配合最為重要,演奏者應該將作品演繹的像歌曲一樣流暢。舒曼更加注重探究作品的本質,演奏者內心是否能夠理解作品的內涵,才是能夠演奏好作品的根本。李斯特則認為,演奏者只有掌握了將作品中出現的技術難點通過分析和聆聽,化成基本形式的能力,才是具備了演奏所有鋼琴作品的能力。他們的觀點在當今的鋼琴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浪漫主義這樣一個感性的時代,十分注重情感和音樂性的表達。鋼琴這件樂器的確立經歷了誕生、再現、普及和確立四個艱難的階段,并以超強的表現力成為了當時主流。鋼琴音樂也在這時進入了發展的高峰時期,演奏技法突飛猛進??焖侔l展的演奏技法推動著鋼琴的不斷優化,鋼琴家也在越來越完善的鋼琴上,不斷創作新的鋼琴作品和演奏技巧,探索更科學的教學方式。所以說鋼琴演奏技法的演變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也并不是順延或者繼承的,鋼琴這件樂器是技法存在的根本,鋼琴作品是呈現演奏技法的載體,鋼琴教學則是演奏技法傳遞的重要方式,它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共同向前發展。
注釋:
① 引自夏爾·路易·哈農,《鋼琴練指法》,2004年,百花文藝出版社。
參考文獻:
[1]喬治·考切維斯基.鋼琴演奏的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2]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3]葉茵.論外國鋼琴練習曲的生命力[D].廈門:廈門大學,2009.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