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宏 閆明英
(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鄭州 450001)
我國知識管理研究的特點與趨勢分析*
付立宏閆明英
(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鄭州450001)
以CNKI為文獻來源,對我國2009~2015年知識管理研究論文分別從文獻數量分布、核心作者分布、核心研究機構分布、高頻關鍵詞等多個角度進行統計分析,揭示知識管理研究的特點與趨勢。
知識管理特點趨勢
〔引用本文格式〕付立宏, 閆明英.我國知識管理研究的特點與趨勢分析[J].圖書館,2016(10):34-38,83
知識管理是一股時代潮流,近年來知識管理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筆者通過CNKI以“篇名=知識管理+文獻計量”為檢索表達式,獲得15篇相關論文。其中,胡康林[1]、馬宏正[2]分別就檔案知識管理研究和數字檔案知識管理研究進展、存在問題及熱點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儲節旺和郭春俠[3]分析了知識管理科學存在的現實基礎及其興起的必然;儲節旺和孫曉寧[4]探討了國內圖書館知識管理研究的主要內容;丁學淑[5]、蘭萍[6]等人就圖書館知識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同時,也分別對其發展趨勢做了預測;孫曉寧和儲節旺[7]提出了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內容;王棟等[8]探討了知識管理流程與虛擬社區間的結合與使用;張慧杰[9]、林楊[10]分別指出了競爭情報與知識管理的核心研究領域以及兩者間的整合與集成關系;孫紹慧[11]等總結了信息與知識管理二者間的關系,并指出知識地圖、智能化服務是未來熱點;張文麗[12]對國內企業知識管理能力進行了研究,并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及優化措施;陳昇[13]針對有關知識管理的會議論文做了研究,指出其學科主題主要分布在計算機科學、企業管理和圖書情報等領域;周衛華[14]等總結了2011年前國際知識管理領域的研究態勢;高偉瑋[15]從圖書情報視角揭示了知識管理研究的范圍。上述相關論文沒有一篇是對近年來我國知識管理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分析的。文章試圖通過對我國知識管理研究的相關論文進行計量分析,探討知識管理研究領域的發展概況、研究熱點和主要研究陣地,以期為我國知識管理研究提供參考。
文章使用的文獻計量分析工具涉及EXCEL表格、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工具及Tagxedo云圖軟件。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工具由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周春雷老師開發,具有作者統計、關鍵詞分析等多種功能。Tagxedo云圖制作軟件是一個簡單且功能強大的可視化分析工具,可以對文字云的輸入內容、形狀、主題、字體等進行設置來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支持中文。
文章分析所用的文獻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為保障查全率,我們以“知識管理”為主題,檢索了從2009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之間的相關文獻,剔除不相關和不規范項,共檢索出有效相關文獻11006篇。我們對檢索結果用EXCEL進行數據統計,以文獻計量學方法從文獻數量、著者、機構、關鍵詞等方面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力圖從中尋求近年來我國知識管理研究的特點和規律。
某一時期內某學術領域文獻數量的增加速度,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該領域學術研究的活躍程度和發展速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者對該領域的重視程度。通過統計2009~2015年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的年度文獻數量及占全部文獻的比例,繪制成知識管理研究文獻年度變化圖(參見圖1)。2009~2012年,文獻量雖有所波動,但幅度不大,且居于高位,可見學術界對知識管理的研究熱情之高。該階段的研究主題多為知識管理與圖書館、檔案館、企業等相結合產生的研究課題,如知識管理系統、知識服務、知識圖譜等。2012年到2015年,文獻量持續下降,并且下降幅度較大,環比遞降幅度分別為1/4,1/3和1/2。文獻的增長不會總保持原有的速度,但增長速度下降并不意味著學科發展的停滯,而是意味著知識管理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進步后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同時也意味著該領域正面臨著新的突破[16]。迄今,各界學者對知識管理的研究范圍在不斷擴大,如知識管理與通信技術、社會網絡等的交叉研究等,產生了大量的相關研究成果,知識管理研究已日趨走向成熟階段。

圖1 知識管理研究文獻年度變化圖
我國知識管理研究文獻的作者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大學和研究院所,分布廣闊,研究成果有所差異。一個著者的發文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該著者對知識管理研究的貢獻大小。筆者利用周春雷老師自編的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工具和Tagxedo云圖軟件,對知識管理研究領域的著者發文量做了分析(參見圖2)。

圖2 知識管理著者分析云圖
Tagxedo云圖軟件根據輸入詞頻的高低在圖上顯示相應大小的字體,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詞出現的次數越多,那么在云圖上顯示的字體就越大。由云圖可以看出,儲節旺、郭東強、喻登科、盛小平等著者的名字最為突出,說明這些著者的發文量較多,在知識管理領域耕耘較久。另外張建華、張慶普和張同健在圖中也很顯眼。這表明,我國從事知識管理研究的核心著者已經成群,他們是我國知識管理研究的主力。
據統計,在11006篇論文中,署名的作者共有17265位,其中獨著者有7048位,占全部作者的48.82%,可見在知識管理領域的文獻著者中,獨著者與合著者不分伯仲。根據普賴斯定律可找出我國知識管理研究的核心作者,高產作者中最低產的作者發文量等于最高產作者所發表的論文數的平方根的0.749倍,即核心作者的最低產發文量M值應為,其中Nmax指發文量最多的作者所發表的論文數[17]。我們以2009-2015年的相關論文為基本的數據來源,按第一署名的作者進行統計,我國發文量最多的作者所發表的論文數量是27篇,即Nmax=27,所以M的最大整數值為4(實際值為3.8919)。國內發文量在4篇以上的作者共有245人,其發文量為1303篇,前者占全部作者數的1.4%,后者占被統計文獻總量的11.8%。也就是說,不到2%的作者發表了12%的知識管理文獻。由此可見,我國知識管理領域的核心作者對知識管理研究的貢獻非常大,確實充當了知識管理研究的排頭兵。下面按第一署名作者的發文量進行統計,列出我國知識管理領域核心著者的發文量前10位及其所在機構(參見表1)。另外,研究表明,以邱均平為第一作者的文獻引用率較高,其所在機構武漢大學也是重要的研究陣地。

表1 知識管理核心作者(前10)及其所在機構
一個著者在不同的文獻中可以是第一著者或非第一著者,將知識管理領域的文獻著者按出現次數的多少進行統計,著者出現次數與其發文量成正比,著者出現次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知識管理領域所做的貢獻。表2顯示了知識管理領域研究論文發文量最多的前10位作者及其所在機構分布情況。該領域研究論文發文量最多的前10位作者所在機構也許不是發文量最多的機構,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這些機構在知識管理領域內取得了很大成就,至少可以將其認定為知識管理研究領域的潛在陣地。比較表1和表2,我們發現核心作者與高產作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儲節旺、張建華、呂光遠、盛小平、喻登科、張同健等6人既是核心作者,又是高產作者,兩種身份重合的作者比率是60%,他們無疑是知識管理研究的中堅力量。

表2 高產作者(前10)及其所在機構
對文獻的作者所在單位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得出知識管理研究領域中一些高產的科研機構。按發文量的多少排列,前10名發文機構排序參見表3。這10家機構在知識管理領域發表的論文總量是1518篇,占總論文數的13.79%,表明這10家機構在知識管理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表3 知識管理高產研究機構分布
由表3可以看出:①知識管理高產研究機構大多分布于“985”高校。除安徽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屬于“211”院校外,其余8所高校均屬于“985”高校,占80%。這說明知識管理研究成果的產出與作者所屬高校的整體實力和水平呈正相關。②高產研究機構區域分布不平衡。知識管理高產研究機構大多集中于東北地區和華東地區。東北地區、華東地區各占30%,兩者共占60%;中南地區占20%,華北地區和西南地區各占10%,西北地區無。東北地區和華東地區的工商業基礎較雄厚,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和需求是推動知識管理研究的重要動力。③大連理工大學和吉林大學的研究成果遙遙領先。經分析得知,這兩所高校研究知識管理的學科領域相當廣泛,包括機械、建筑、圖書情報、通信企業管理、計算機、經濟管理等學科,其中經濟管理、圖書情報學科的研究占主體。④知識管理研究的主要支撐學科是經濟管理學科和信息資源管理學科。對表3所列10家研究機構主要研究部門的分析表明,高等院校的管理學院、商學院或經濟管理學院等經濟管理類學院是知識管理研究文獻的主要來源,這類學院除開設有若干經濟管理類專業外,大都設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或情報學專業,這些專業的師資隊伍是知識管理研究論文的主要貢獻者。
通過對文獻關鍵詞出現頻次的統計分析,可以了解某個學科領域研究主題分布及重點內容,并掌握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文章利用周春雷老師開發的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工具進行關鍵詞統計,選定出現頻率超過150次( 含 150次) 以上的為知識管理研究領域的高頻關鍵詞,共16個,如表4所示。為了使熱點主題更直觀地展現,圖3為可視化分析云圖。

表4 知識管理文獻中的關鍵詞分布
表4告訴我們:①“知識管理”出現的詞頻最高,因其有普遍的適用性,故忽略不計。排名前4的關鍵詞中最低頻次是470,明顯較其他關鍵詞出現頻率高,其根源在于:第一,圖書館內匯集了大量的書籍,是知識的重要來源,而知識管理的對象主要是知識,知識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追求知識共享,因而“圖書館”、“知識共享”出現的頻次較高。第二,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知識管理既包括對顯性知識的管理也包括對隱性知識的管理。隱性知識不易表達,難以顯現,卻是一種更為重要、更有價值的知識,引起了許多學者的研究興趣,因此也就出現了“隱性知識”這一高頻詞匯。②將近60%的關鍵詞頻次在200~300之間波動,依次為“個人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系統”、“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知識”等。這些關鍵詞要么是知識管理的基礎或工具,要么是知識管理的應用或延伸。無論是圖書館、企業還是其他組織,都離不開人,任何組織層面上知識管理的成功實施都要依賴于“個人”這個重要因素,因而個人知識管理研究也一度成為熱點[7]。知識管理系統是知識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高校是國家知識創新的主要陣地,高校圖書館為知識創新服務責無旁貸;“知識服務”是知識管理的必然延伸;知識是知識管理的主要對象和要素。③企業知識創新主題凸顯。排在最后的4個關鍵詞是“創新”、“核心競爭力”、“知識創新”和“企業”。這4個關鍵詞排在一起并非偶然,它們具有內在聯系。一個企業必須持續進行創新尤其是知識創新,才能產生核心競爭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因而這幾個關鍵詞很受知識管理研究者的關注,出現頻率較高。

圖3 知識管理研究領域高頻關鍵詞分析云圖
綜觀表4和圖3,知識管理與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企業等有著密切的關系。若某一關鍵詞在其所處領域的文獻中反復出現,則說明該關鍵詞所表征的研究主題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18]。據此可析出以下熱點:
圖書館知識管理。可細分為3個子熱點:①圖書館知識共享。圖書館是儲藏知識的寶地,是用戶學習研究的中心,同時也是用戶共享知識的最佳場所。②圖書館知識服務。圖書館知識服務是圖書館運用知識資源和智慧開展的高層次信息服務,是知識型的服務,知識化的服務[19],主要表現在知識組織、知識挖掘、知識導航、知識評價、知識應用和知識營銷等方面。③圖書館知識創新。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圖書館管理的知識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圖書館在進行知識管理的過程中,管理體制創新是保障,制度創新是前提,技術創新是基礎[20]。
個人知識管理。可細分為2個子熱點:①圖書館員個人知識管理。圖書館員作為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實施者,是最活躍、最具能動性的因素,在知識管理過程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因此,圖書館員進行個人知識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能夠提高館員的知識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對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內容進行豐富、拓展和深化[7]。②Web3.0環境下及云環境下的個人知識管理。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不少學者已經開始了Web3.0環境下及云環境下的個人知識管理研究。Web3.0能整合Blog、SNS等網絡應用,并通過語義網等實現信息的跨平臺、跨語種聚合,從而為個人知識管理帶來極大的便利。將云計算引入個人知識管理中,可以提供新的信息化個人知識管理模式,基于云計算的個人知識管理能夠實現網絡時代、移動通信時代人們進行知識管理的高效化、信息化[21]。
企業知識管理。可細分為2個子熱點:①企業知識共享。知識是企業獲取和保持持續競爭力的主要源泉,知識共享是提升企業知識能力和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②企業隱性知識管理。隱性知識由于其難以模仿、描述和轉移而成為企業知識管理的一大難點,但它對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它又是企業知識管理研究的熱點。
統計分析表明,知識管理研究產出的文獻數量比較龐大,核心著者隊伍已經成形,高產研究機構比較集中,研究熱點比較突出。但是,知識管理研究水平要想持續得到提升,還需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6.1進一步拓展知識管理研究空間
近年來知識管理一直是學術界的一個研究熱點,知識管理的應用范圍也在逐步擴大,知識管理的研究視角已觸及工商業管理、圖書情報、機械、建筑、工程、醫院等領域。但是,大部分論文還是集中于工商管理和圖書情報領域,其他領域的研究還遠遠不夠。知識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思潮和管理理念,其滲透力不可限量,只要存在管理活動的地方皆可有知識管理的立足之地,知識管理的應用領域尚可不斷開拓。唯其如此,知識管理的生命力才會永不衰竭。
6.2多方共筑知識管理研究隊伍
研究表明,名列前10的核心作者所在機構、名列前10的高產作者所在機構以及名列前10的高產研究機構都是高校,這意味著高校是知識管理研究的主要陣地。我國高校不僅是人才的搖籃,而且是國家知識創新的重要主體。大部分知識管理研究成果來自高校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高校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和科研,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從事知識管理實踐的組織接觸,往往偏重于理論研究,對知識管理實踐的發展動態不一定很熟悉。相反,企業是實施知識管理的主戰場,往往強調經濟效益,對那些不能迅速轉化為經濟效益的理論研究不太重視,企業員工也很少有論文發表。至于知識管理研究機構,專職的很罕見,兼職的往往附設于高校院系,也不多見。不管是專職的還是兼職的知識管理研究機構,與知識管理實踐都有一定的距離。可見,目前我國知識管理研究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知識管理研究隊伍亟待整合。產學研結合共筑知識管理研究隊伍,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高校教師和研究機構的學者一般理論功底較深厚,企業等組織的管理者往往實踐經驗豐富,彼此完全可以取長補短。譬如,高校可邀請企業首席知識官(CKO)到校內演講,傳授實踐經驗和講解知識管理案例;高校從事知識管理教學和研究的相關教師可定期深入合作企業內部,親身感受知識管理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同時在實踐中修正理論;企業等組織可派遣從事知識管理的人員去高校或研究機構進修;產學研三方合作申報國家級科研項目。
6.3知識管理研究引入激勵機制
研究顯示,目前我國從事知識管理研究的核心著者和核心機構都比較明朗,但他們能否持續充當研究主力、能否持續發揮示范作用,誰也不敢妄言。如果能夠建立一種機制,這種機制能夠保證源源不斷地向現有的核心研究者和潛在的核心研究者輸送動力,則答案是肯定的。這種機制就是激勵機制。美國管理學家貝雷爾森(Berelson)和斯坦尼爾(Steiner)曾對激勵做如下界定:“一切內心要爭取的條件、希望、愿望、動力等都構成了對人的激勵。……它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內心狀態。[22]”在知識管理研究中運用激勵方法就是利用需要對行為的原動力作用,通過提供外部誘因,滿足研究者的需要,進而調動其研究積極性。至少有三種激勵方法:①基金激勵。即在評審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科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等較高級別科研項目時,在同等條件下對知識管理核心著者和知識管理核心研究機構的申報者予以傾斜。②發表激勵。即報刊雜志社對知識管理核心著者的論文優先發表,有意營造“馬太效應”,促使更多的學者投入到知識管理研究之中。③單位激勵。即知識管理核心著者所在單位不僅要對核心著者實施科研績效獎勵,而且在評優、評先、晉升職稱等方面優先考慮。激勵機制可以提升忠誠度,增強組織對知識管理研究人才的吸納力;可以培養敬業精神,提高知識管理研究人才對組織的貢獻率;可以激發創造力,促進知識管理研究人才釋放潛能;可以形成牽引力,營造良性競爭的知識管理研究氛圍。
(來稿時間:2016年5月)
1.胡康林.基于文獻計量法的國內檔案知識管理研究分析(2000-2012年)[J].檔案管理, 2013(203):69-71
2.馬宏正.基于知識管理的數字檔案館問題研究綜述與分析——基于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的分析 [J]. 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3(4):101-106
3. 儲節旺,郭春俠.知識管理學科興起的基礎及文獻計量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1, 34(4):101-106
4. 儲節旺,孫曉寧.國內圖書館知識管理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9):21-26
5.丁學淑. 1999-2008年圖書館知識管理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江西圖書館學刊, 2009(4):122-128
6. 蘭萍,李小濤,劉亞民.圖書館知識管理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 2012, 21(4):74-78
7.孫曉寧,儲節旺.國內個人知識管理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圖書館, 2013(5):64-67
8. 王棟,汪祖柱,龔彬煒.虛擬社區知識管理流程文獻計量分析[J].現代情報, 2013, 33(3):173-177
9. 張慧杰.知識管理與競爭情報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現代企業教育,2011:144-145
10. 林楊.基于文獻計量的我國競爭情報與知識管理研究現狀分析[J].現代情報, 2015, 35(8):118-122
11. 孫紹慧,鄧尚民,付秀穎.基于文獻計量視角的中國信息與知識管理的發展態勢分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4, 26(2):70-73
12.張文麗.我國企業知識管理能力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商,2015(2):13
13.陳昇.關于標題含“知識管理”的會議文獻計量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 中2008-2010年會議文獻[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 12(4):137-139
14. 周衛華,林彥汝.近十年國際知識管理領域的研究態勢——基于SSCI的文獻計量分析[J].新世紀圖書館,2012(9):33-37
15. 高偉瑋.圖書情報視角的知識管理文獻計量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09(4):30-32
16. 馬費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學基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103
17. 邱均平.信息計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191-195
18. 李小濤,劉巖,劉亞民.我國兩大醫學信息學期刊不同時期研究熱點的比較分析[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1, 20(1):10-14
19. 柯平.新世紀圖書館需要知識管理和知識服務[J].新世紀圖書館,2005(6):13-15
20. 朱小寧.知識管理與圖書館知識創新[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5(1):20-37
21. 李振亭,郭江浩.基于云計算的個人知識管理探究[J].技術應用,2013(8):83-85
22. 周三多,陳傳明,魯明泓.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9:403On the Features and Trend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
Fu LihongYan Mingying
(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hoo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
This article make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cademic papers ab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were published from 2009 to 2015 in China. All these papers came from CNKI. The analysis relates to literature quantity, the core authors, the core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the keywords high frequency, etc. The analysis is aimed at revealing the features,hot spots and tendenci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
Knowledge managementFeatureTrend
·專題研究·
F270
付立宏(1965-),男,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系主任,已發表論文70余篇,研究方向:知識管理、信息政策;閆明英(1987-),女,鄭州大學情報學專業2014級碩士研究生,已發文1篇,研究方向:知識管理。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基于信息生態視角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協同共享系統研究”(項目編號:2016-ZD-08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