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照相機正是伴隨著槍炮來到中國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看這些照片時,攝影師記錄的那一幀幀殘破的城墻、乞丐、繁華的街道,還有絕美的田園風光,都仿佛瞬間復活,滄桑與厚重撲面而來,可以直擊我們內心的懷舊情愫,這些影像,都成為我們家國歷史的珍貴視覺記憶。

照相館,當然以肖像照為第一主業。同時,由于照相館是一種商業經營,能夠通過拍攝其他照片為照相館帶來額外收益,也成為很多照相館的副業。在照相館的副業經營中,風景攝影和紀事照片的主動或應邀拍攝,是很多大中規模照相館的兩個最主要的額外利潤點。正是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中國照相館風景與紀事照片的拍攝,為我們留下了一張張或一冊冊具有歷史價值的別樣影像。
1876年7月,中國第一條辦理營業的鐵路——上海至吳淞的淞滬鐵路上海至江灣段通車,日成照相樓受上海《申報》之邀,“照上海至吳淞火輪車影像,以便裝潢寄發各埠”。一個月后,日成照相館就開始出售《火車輪圖》,“俾婦女童孩,以及遠處人,未經見有火車者,共得傳觀。一如身親其境,當亦所心許而亟欲覯之也。”
隨著西風東漸和國內旅游業的逐步興起,購買異地的風景照片開始慢慢進入中國人的生活。清末民初,越來越多的照相館為了迎合市場需求,銷售“各色風景畫片”,成為一項新的業務。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若北京之頤和園與天壇等,杭州之西湖各處名勝古跡,海寧之潮,蘇州、無錫、嘉定等處之各種風景”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照片中的風景名勝及古跡。
除了主動攝制風景照片銷售來增加收入外,也有少部分照相館開始主動或受邀進行新聞、時事照片的拍攝,為照相館帶來額外利潤,擴大了照相館的知名度,客觀上也為我們留下了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片段。
災情影像可能是各地照相館拍攝的反映社會時事最多的紀事照片之一,這類紀事照片大都為受邀拍攝。每當災情發生后,各地紅十字會為了籌賑事宜,一般會委托照相館拍攝災情照片,以希望“諸大善士,見此巨災照片,定能大發慈悲,同起解囊慨助也”。
除了災情照片,其他老百姓關注的新聞事件開始逐漸被各個照相館關注,各照相館館主試圖通過拍攝制作照片冊,來滿足顧客的新聞需求,同時自己得到利潤。1925年3月,孫中山病逝,北京廊坊頭條的太芳照相館,拍攝了“孫公喪儀,由協和醫院至社稷壇,以至碧云寺全景照片”。1927年,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選拔賽,運動會舉辦方以招標方式招商承包拍攝運動會上各項賽事的精彩鏡頭。

照相館風景與紀事照片的拍攝,拓展了照相館的業務范圍,為我們忠實記錄了逝去的城市景觀、頗具魅力的山河舊影、多姿的民俗風情,以及云譎波詭的時代變遷。
在沒有專門官方攝影機構的年代,當朝權臣、顯貴利用照相館拍攝的肖像進行自我宣傳,或政治公關,照相館則會不失時機地把權貴的肖像,作為本館技術、實力,甚至社會地位的公關展示。照相館和權貴之間,互相依靠,互相影響,從而上演了一場利用和反利用的交互大戲。
1870年前后,廣東人梁時泰首先在香港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時泰照相館。可能因為香港照相業的激烈競爭,1876年,梁時泰北上,來到上海謀求更好的發展。1879年,他在天津成功拍攝李鴻章和美國卸任總統格蘭特的肖像,是時泰照相館打開晚清權貴之門的第一步。這次為李鴻章和格蘭特的成功拍攝,讓梁時泰意識到了自己在天津發展的巨大優勢和潛力,很快,他的經營重心迅速北移,在天津建立起了梁時泰照相館。為李鴻章和格蘭特拍攝的肖像,不僅成為天津梁時泰照相館重要的銷售商品,也成為梁時泰照相水平和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
1886年,已和直隸總督府建立良好關系的梁時泰,得到舉薦,多次跟隨醇親王視察,從不同角度拍攝了北洋艦隊的建制、規模、官兵等情況的照片,并多次給醇親王近距離拍照。也正是因為此次結識醇親王,天津梁時泰照相館銷售的照片中又添加了重量級的內容,而梁時泰也從此和京城權貴建立了直接的關系。

煙臺亞豐照相館照片袋。1930年前后
結交、攀附權勢人物是把雙刃劍,當年照相館的社會地位普遍低下,權勢人物的蒞臨和肯定,確實能夠提升照相館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但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照相是技術活,如果服務不周,出現技術差錯,或者不能令人滿意,得罪權貴,輕則影響業務的發展,重則從此關門歇業。
在20世紀30年代的湖北沙市,國民黨第十軍軍部及直屬部隊駐沙,該部照相業務統由沙市“真華”包辦,收入頗豐。有一次該軍部照集體相,軍長徐源泉等高級軍官參加,“真華”照相館的師傅一切準備就緒,然而徐等就坐準備開拍時,照相師傅緊張之下,一不留神絆倒了相機的支架,相機跌壞。相照不成了,徐源泉甚為惱火,猛然立起,對負責聯絡照相的劉副官大發脾氣。劉當即派車接來沙市另一家“顯容”照相館的師傅,很快就把相照好了。從此,該軍部的生意由“顯容”取而代之,“顯容”一下子聲名大噪,顧客盈門。真華照相館卻從此生意冷落,一蹶不振。為重整旗鼓,老板柳督群后改照相館名字為“達華”,但也未能擺脫其厄運,不久,“達華”就閉門歇業了。

上海麗華照相放大公司外景。1898年9月4日開張的麗華照相放大公司,位于勞和路和南京路轉角,外墻上寫有經營范圍:“巧拍小像、精放照片、善畫油畫。”窗外的廣告牌上,有售賣的龍華塔等上海風景、建筑的照片,也有不同尺寸肖像的陳列。最大一張為頭像,說明此時在上海已經很流行各種規格的肖像了。1900年前后。
俗語說:商有商道,行有行規。行業組織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對于在封建時期卑列于“四民之末”的工商業者來說,傳統行會組織比如會館、公所等有著特殊的保障意義。傳統照相行業的各種同業組織,從清末自發成立,到民國初年的發展,又歷經日偽時期、解放戰爭,直到解放后公私合營后消失,在不同歷史時期,以其集團性的整體力量,在進行照相業自我治理與國家社會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參與中,發揮了相當的作用。
1905年,為了抗議美國的排華法案,在中國主要商埠,特別是華中、華東和華南地區,抵制美貨運動形成高潮。8月19日,上海照相業在江漢公所簽約,共同抵制美貨,上海主要照相館都簽名參加。這是中國照相業第一次自發地以整體的力量,大規模參與到社會政治生活中,為未來照相業行業組織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實踐基礎。

家庭合影
1922年2月,美、英、比、法、意、日、荷、葡和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在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九國公約》,肯定了美國提出的在華實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確立了以美國為首的和英、日共同控制中國的侵略局面。在北方的天津市,“工商各業,無不聯絡同業,結成團體,共救國難”。照相業也不例外,2月27日,天津照相業同仁二十余人,在北馬路總商會,正式宣告成立天津照相同業會。天津照相業公會成立后,不僅注重本城的反帝局勢和行業的改進,而且對周邊城市照相業發展也給予關注。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照相業同業組織的自治功能大為弱化,開始更多地從道德層面約束同業各店,比如,不許以次充好。1956年,中國大規模開展了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照相業公私合營全面展開。從此,照相業實現了統一管理,歸口到各地照相總店、飲食服務公司、福利公司等,照相業同業組織全面解散。

上海持志大學畢業照。1927年
從20世紀初的興起到50年代中期公私合營后的解散,照相業同業組織擺脫了傳統行會中存在的鄉緣及地域限制,以開放的姿態廣納會員,印上了近代工商業的烙印。照相業同業組織試圖廣泛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努力,更為照相館的社會影響力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章整理自中國攝影出版社《中國照相館史》 ,仝冰雪 著,2016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