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一般資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對于人類無限增長的欲望而言,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的資源總是有限的,相對不足的資源與人類絕對增長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資源的稀缺性。而制度作為一種特殊資源,也是稀缺的。一般資源的稀缺性通常與“匱乏性”相聯系,而制度稀缺性則源于制度供給的有關約束條件、制度需求壓力、制度的非專利性、制度的“資產專用性”等因素。
關鍵詞:資源稀缺性;制度稀缺性;制度供給;制度需求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2-000-01
一、制度稀缺性
制度,指“人們社會生活中,一系列用于約束,規范人們行為(機會主義傾向)的規則,法則等。它是由歷史自然演化而來的習俗,傳統等。也可以是人為建構的,例如法律制度,產權制度等。
第一,制度稀缺性可源于制度供給的有關約束條件。盡管表面上看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來選擇制度,現實生活中制度資源也相當豐富。但制度變遷的條件和成本限制了人們的選擇空間。甚至扭曲了人們的”理性“行為,以致現存的制度安排不僅難以達到最優水準,在一定條件下還會發生相反的運作。
第二,制度需求壓力的資源稀缺性,既與經濟技術因素相關的自然稟賦和物質資源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引至制度稀缺。例如,西方發達國家能夠建立健全的農產品保護制度,為什么中國就不行呢?究其原因在于過多的農村人口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建立完善的農產品保護制度。根據最新數據統計,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美國為1.5%,歐洲一般少于10%,而我國目前為止農村人口站總人口的比例高居不下,為46.3%。
第三,制度稀缺根源于制度安排的非專利特征。因為制度是一種公共品,制度的采用是可以”搭便車”的。人們可以簡單地模仿由別人創造的制度安排,而無需付費。這樣進行制度創新的人就缺少激勵。制度的非專利特征使其他群體或個人,可以模仿別人的制度創新成果而大大降低他們自己的組合設計費用。尤其是風險成本,因而使創新者的個人收益少于作為整體的社會收益。制度創新上的這種外部性和”搭便車“的結果是,制度創新的密度和頻率,將會少于作為整體的社會最佳需求量。這類稀缺可視之為利益制約下的制度稀缺。
第四,制度稀缺是指制度比技術手段具有更強的”資產專用性”,因而也會導致制度稀缺。一種新的技術使用時沒有國界限制的;而一種新的制度的傳播或意志,不僅受既定利益格局的制約,而且還受相互沖突的價值觀念及其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制約。
制度稀缺的程度還與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制度創新的環境等因素有關。例如,在缺少經濟自由的情況下,人們甚至沒有選擇合約方式的權利,所以不可能有大量的創新性制度安排出現。其次,沒有非正式制度的潤滑, 正式制度的運行效率也難以提高。“倉廩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反映了國民的素質與一國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的關系, 同時也與制度安排和制度效率有很大的關系。
二、一般資源稀缺性
就一般資源稀缺性而言,是指由于人類不斷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而這種追求本身會遇到時間、空間和各種資源的限制。一般資源的稀缺性在人類生存的意義上可能不成為其問題,但相對人們的“過渡需求”時,稀缺性的假定無疑是成立的。一方面,人類生存發展總是需要生活資料,人們的需要具有多樣性和無限性。它是由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決定的,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需要,如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或者經濟需要、政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等等,這些需要形成一個復雜的需求結構,這一結構隨著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們的需要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不斷擴充其規模。舊的需要滿足了,新的需要又產生了。從歷史發展過程看,人們的需要是無限的。另一方面,資源具有有限性和不平衡性的特點。資源的有限性也叫稀缺性,是指相對于人們的無窮欲望而言,經濟資源或者說生產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和勞務的資源總是不足的。
三、制度稀缺性與一般資源稀缺性的區別
第一,引致制度稀缺和一般資源稀缺的原因不同。制度稀缺的原因存在多種因素,例如制度供給缺乏、制度需求壓力、制度安排的非專利性、制度的資產專用性以及一國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的環境等。而一般資源的稀缺性則是由于人的需求相對于有限空間和時間里的資源來說總是不充足的。
第二,制度的稀缺性和一般資源稀缺性所引致的替代效應也是有所不同的。在經濟學中,我們知道如果某種資源稀缺,為了保護這種珍貴稀有資源,我們可以減少對該種資源的使用,通過技術或者其他手段,增加對其替代品的使用,以滿足生產。既通過使用替代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稀缺資源對經濟增長的不利沖擊。而制度作為一種資源所具有的稀缺性卻很難找到能夠替代制度的其他資源,或者換句話說,制度的替代性很弱。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制度是沒有替代性的。例如,為了維護市場運行正常所制定的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合同法、專利法、商標法等)是無法用其他資源替代的。一般性資源稀缺了,可以轉而選擇替代品,可是一旦制度稀缺了,卻很難選擇其相關的替代品。
第三,解決由制度稀缺和一般資源稀缺所產生的問題的方法也是有所差別的。對于人類來說,資源是重要的,也是稀缺的。正因為這種稀缺性,節約才成為必要,才產生了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資源這個問題。而制度這一稀缺資源所產生的問題可以通過制度建立、制度選擇、制度創新等手段解決。制度選擇和創新的過程是一個制度比較、制度競爭的過程,高效率的利用是制度成本和制度收益對比的結果,制度資源最優配置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相互作用的產物。
參考文獻:
[1]袁慶明.新制度經濟學[M]. 北京: 中國發展出版社, 2005: 238.
[2]盧現祥.尋找一種好的制度——盧現祥制度分析隨筆集[M].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3]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 中國發展出版社, 2004.
作者簡介:張 莉(1991–),女,漢族,籍貫:寧夏,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