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蘭
摘要:蔬菜一頭是“菜園子”,關系農民增收;另一頭是“菜籃子”,對物價總水平、市民生活有直接影響。近年來,“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等問題交替出現,而蔬菜價格上漲更是成為影響我市CPI攀高的主要推手。我們先后走訪了威海市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家家悅超市、早市、蔬菜零售攤點、蔬菜生產基地,對蔬菜價格從地頭到餐桌進行了全面調研。
關鍵詞:農民增收;市民生活;蔬菜價格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2-00000-01
一、總體概況
蔬菜交易量和價格均呈逐年上升趨勢。根據威海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提供的信息,該批發市場蔬菜供應量占全市80%左右,市場日交易量約500噸,交易的蔬菜品種達50多種,外調蔬菜占比近8成。蔬菜年交易數量以年5%的趨勢遞增。跟蹤調查資料顯示,我市蔬菜價格2011-2013年分別上漲4.6%、7%、9.6%,2014年稍有回落,2015年4月同比上漲7.2%。目前,蔬菜市場供應品種豐富,貨源量充足,蔬菜價格寬幅上漲,上漲速度遠遠領先于CPI。
蔬菜價格漲勢迅猛。據了解,往年春節過后蔬菜價格通常會有所回落,可今年自3月份開始,蔬菜價格不僅沒降,而且有的還在繼續上漲。進入3月下旬,雖然蔬菜價格整體呈下降走勢,但多種蔬菜價格仍持續上漲。社調隊監測:2010年以來,黃瓜、菠菜、胡蘿卜的零售價格分別上漲了32%、64%和18%。
批發商、零售攤主、種植戶三者都嫌利微。據3月18日對蔬菜批發市場部分蔬菜批發商調查結果顯示,批發商家的錢并不好賺。從事蔬菜批發多年的老李夫婦說,他們前日黃昏在壽光進的菜,夜里12點就到批發市場里排隊進場擺攤,蔬菜行情好時一天賣到5000公斤以上,能賺四五百元,但這種機會一個月也沒有幾回,而成本每天都是固定的,兩個小工和一個司機的工錢每天是480元,往返壽光一趟的油錢是400元,兩地菜場的收費是200元。18日老李總共賣了近2000公斤菜,賺了不到300元。在郊區某村承包地上搭起大棚種蔬菜的農民說,前兩年種菜還很有賺頭,現在賣菜賺的錢已經支付不起種菜成本了,盡管菜價近幾年漲了又漲,但身上的壓力一點兒沒少,菜價無論走到多高,他們也很難賺到錢,更何況每年種菜的成本還在增加。
二、蔬菜價格走高的原因
受消費即時性特點的影響,蔬菜生產供應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其價格保持持續穩定的難度會不斷加大。從生產上看,由于蔬菜生長受自然氣候因素影響較大,加之近幾年惡劣天氣增多,使得價格波動更趨于頻繁;從消費上看,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對蔬菜的流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輸瓶頸以及物流成本提高也會導致蔬菜發生區域性供應短缺并推高價格。具體看:
氣候原因拉高菜價。今年春季部分蔬菜主產區持續低溫寡照,加之病蟲害加重發生,導致部分蔬菜產量降低、價格上漲。調查人員四月初在宋村鎮蔬菜基地看到,大棚里茄子植株長勢旺盛,但結的茄子卻稀稀拉拉。
流通環節多推高菜價。蔬菜從農民“菜園子”到市民“菜籃子”,一般要經過“菜農—小販—產地批發商—長途運輸戶—銷地批發商—小販—市民”等多個中間環節,每個環節至少加價5%。由于我市地處膠東半島最東端,蔬菜大部分靠外運,中間環節過多即“小生產、大流通”形成是推高菜價的一大原因。雖然近年來我市推行“農超對接”取得較大成績,但據了解目前直接與超市進行對接的蔬菜占比還不到20%,大多數蔬菜還是通過“產地—經銷商—市場”的模式走上市民餐桌。
種植成本上升推動菜價。從對蔬菜種植基地調研情況看,今年人工費用的上升直接拉動了蔬菜種植成本的上升。與上年同期相比,除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價格上漲外,雇傭人工費用更是有了較大幅度的上漲,宋村鎮蔬菜種植基地雇傭的50歲以上的收菜男勞動力和女勞動力的工資由前幾年每天30-50元上漲至目前的每天80元;青壯年男勞動力的工資由每天60-70元上漲至目前的每天100-150元;租地費用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上漲,有些包地費用已上漲到一年1800元/畝。種植成本的上升直接推動了蔬菜終端價格的上漲。
產銷信息不暢影響菜價。產銷信息不暢讓菜農無所適從。由于菜農科技素質不高、風險規避意識不強、產業化經營程度較低,種什么樣的菜、種多大面積全靠個人經驗,有時只能依據上年蔬菜的價格,上年什么好賣就種什么。這樣一來,往往形成“一窩蜂”現象,背后往往是滯銷。農民單打獨斗,缺乏行業信息預測引導是造成蔬菜價格不穩定的原因之一。
三、建議
蔬菜是高度市場化的鮮活農副產品,蔬菜供求變化對價格的影響程度遠遠大于其對成本的影響。蔬菜價格的變動頻繁性,決定了一般情況下政府不宜采取直接的如最高限價等價格干預手段來控制蔬菜價格,更多的是采取調節蔬菜供需平衡的方式間接調控蔬菜價格。
一是促進生產。這是穩定市場價格的基礎和前提。目前看我市本地產蔬菜上市占比偏低,外地菜及其價格主導了我市的蔬菜市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市區非農業人口逐年遞增。抓好蔬菜生產,穩定并適度增加蔬菜種植面積顯得尤為重要。建議擴大常年蔬菜生產基地建設規模,加快建立現代化蔬菜生產基地,加大對本地無公害蔬菜的扶持力度,抓好冬春蔬菜和速生蔬菜生產,形成一定規模的蔬菜基地保有量。
二是保障供應。蔬菜供求變化對蔬菜價格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保持了蔬菜的供應,也就保持了蔬菜價格的基本穩定,為此,要增強蔬菜儲備制度,增加蔬菜庫存;合理布設集貿市場,增設零售攤檔;鼓勵蔬菜主產區與主銷區建立產銷定向合作,保障重點消費區域市場供應。
三是規范流通。暢通流通渠道,重點保障各類運輸蔬菜車輛順利通行。訂單蔬菜”和“農超對接”是未來蔬菜零售的主要經營模式,是減少蔬菜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和降低蔬菜價格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推進、大力發展。
四是加強監測服務,合理引導蔬菜種植結構。隨著露天蔬菜的大量上市,蔬菜價格還會出現波動。建議加強對市場價格的監測,提高對價格波動的警覺性,監測生產、存儲、銷售、物流等過程中的信息,并將信息及時反饋給蔬菜種植戶。合理引導蔬菜種植結構,既要避免由于蔬菜種植品種單一產量過大,導致價格暴跌對種植戶的傷害;又要避免由于蔬菜種植品種稀缺,導致價格暴漲給消費者生活帶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