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英
摘要:“營改增”基于我國目前“結構性減稅”大背景而推進,試點改革使大部分中小企業實現了減負目標,但對于2015年建筑企業“營改增”之后稅負真的會降嗎?本文基于增值稅稅負原理,對于公路施工企業的不同工程項目進行分析測算,認為有些工程項目的稅負率不降反而會升。
關鍵詞:營改增;稅負原理;銷項稅額;進項稅額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2-000-02
一、研究背景
“營改增”在我國稅制改革進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對企業納稅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營改增下企業納稅的增減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焦點。通過其他稅目的改革,使企業的稅負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對2015年建筑企業實行營改增后稅負產生何種影響,卻頗具爭論。筆者個人認為,對于營改增可能給建筑企業帶來的影響,不能從一而論,而要認識到它的兩面性。就正面效應來看,部分企業尤其是小規模納稅人企業的稅負確實有所減少,能夠實現降稅效果;就負面效應來看,也有一些企業的稅負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這種情況在一般納稅人企業中的尤為常見。
二、增值稅稅負原理
增值稅是對貨物和勞務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課稅,目前發達國家比較流行的計稅方法是購進扣稅法,該稅種具有“道道征收、層層抵扣”的性質,其衡量指標主要有兩點:分別是絕對數和相對數。
絕對數是指企業向稅務部門實際繳納的稅額,其計算方法為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之差。
相對數是指企業在一段時期內所繳納的實際稅額與該段時間內營收總額的比值,其計算公式如下:稅負相對數=稅負絕對數/企業收入總額。采用相對數作為衡量指標時,將企業的總收入評估在內,充分關注了企業的實際稅負壓力,因此比絕對數指標具有更高的科學性。
當分析增值稅給企業稅負帶來的影響時,有一個非常關鍵的事項必須予以考慮,即企業部分購進項目的持續可適用性,這是因為部分購進項目可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產生成本支出,如對于固定資產的購進,通常涉及相當大的采購額度,而由于當期一次性扣減稅款,將造成當期稅負的劇烈波動,極端情況下會出現稅額小于0的現象。
三、“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稅負的影響剖析
建筑生產是勞動人員通過機具設備,依據施工要求對勞動材料進行一系列的加工處理,最終得到相應的建筑產品。建筑業的顯著特點是其生產過程具有流動性、產品具有單件性,且所需工期較長。建筑企業所采取的經營模式,一般就是以投標與簽訂合同為基礎,然后根據建設單位的需要接受訂貨,再通過發包方預先支付部分工程款,進而組織施工。
對于建筑行業的承包方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劃分,如根據承包范圍、包價方式、承包內容等不同要素進行劃分。具體如下:根據承包的具體范圍,可分為單向承包、總承包、分段承包等;根據包價計算模式的不同,則可以分為單價承包、總價承包等;根據承包內容的差異,還可以分成包工包料、包工不包料等。
下面我以具體例子對建筑業營改增前后交稅情況進行分析:
1.對于小規模納稅人,應納增值稅為(工程收入/1.03)*0.03,而原來營業稅為工程收入*0.03,以100萬工程收入為例計算應交增值稅為2.9126萬元,應交營業稅為3萬元,由此可以看出‘營改增對小微企業的稅負是下降的。
2.對于一般納稅人,取絕于工程的不同,對他們的稅負也會不同。
我們以1000萬收入計算,如果該項工程是橋梁或路面工程,那么外購水泥,鋼材,瀝青等材料占到總成本35%,機械設備使用費占25%,燃料消耗5%,人工成本15%,其他砂石料等地產材料占10%,還會有一些不可抵扣事項。我們以該項工程10%的利潤率計算
銷項稅:(1000/1.11)*0.11=99.1萬元
進項稅:(900*35%/1.17)*0.17=45.77萬元
(900*25%/1.06)*0.06=12.73萬元
(900*5%/1.17)*0.17=6.54萬元
(900*10%/1.03)*0.03=2.62萬元
應交增值稅:99.1-45.77-12.73-6.54-2.62=31.44萬元,稅負率就是3.144%
同樣我們以1000萬收入計算,如果該項工程是路基工程或鄉村通道路,那么外購水泥,鋼材,瀝青等材料占到總成本10%,機械設備使用費占30%,燃料消耗8-9%,人工成本15-25%,其他砂石料等地產材料占20-25%,還會有一些不可抵扣事項。我們也以該項工程10%的利潤率計算
銷項稅:(1000/1.11)*0.11=99.1萬元
進項稅:(900*10%/1.17)*0.17=13.07萬元
(900*30%/1.06)*0.06=15.28萬元
(900*8%/1.17)*0.17=10.46萬元
(900*25%/1.03)*0.03=6.55萬元
應交增值稅:99.1-13.07-15.28-10.46-6.55=53.75萬元,稅負率就是5.375%
銷項稅額方面,建筑企業銷售額一般就是指企業的收入總額,在收入總額固定的情況下,銷售額同樣不會出現變化。因此,造成企業銷項稅額的增大的根本原因是稅改前后建筑企業的稅率變化較大。
改革前,對于建筑企業的營業稅按3%的稅率標準計算;而營改增后,采用的增值稅稅率標準為11%。對兩種稅率進行對比,可知建筑企業一般納稅人的稅率提高了8%,這也是造成銷項稅額增加的根本原因。
進項稅額是企業購進貨物及勞務所承擔的增值稅稅款,對該部分加以分析,首先要分析建筑企業的成本結構。建筑企業成本主要包括外購成本和內部成本兩方面,就外購成本而言,主要分為外購貨物和外購服務兩大塊,其中貨物部分由外購材料、辦公用品、水電煤等構成,服務部分由修理修配、裝卸搬運、機械租賃等組成;內部成本通常是指相關人員的工資薪酬、福利津貼等,同時也包括重要機具的折舊攤銷費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