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鵬
(廣西藝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22)
論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對民間音樂的影響
——以興化勞動號子為例
程 鵬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在社會音樂文化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存活于民間的“民間音樂”,“民間音樂”作為民族的社會文化現象,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它以民族所在地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作為賴以生存的生態土壤。興化勞動號子作為興化地區的一種民間音樂文化存在于興化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具有水鄉勞動號子的明顯特點。這種典型的地方特色正是興化所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生態土壤所決定的。
自然地理;人文環境;民間音樂;興化勞動號子
勞動號子,簡稱“號子”,北方常稱“吆號子”,南方常稱“喊號子”,它產生于勞動過程中,直接為生產勞動服務,真實地反映勞動狀態和勞動者的精神面貌。興化地區的勞動號子因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有著江南水鄉號子的典型特點。
興化位于江蘇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地處江淮之間,里下河地腹地。興化屬淮河流域,境內河道縱橫,湖蕩棋布,俗稱“五湖八蕩”,豐富的河道和湖面使興化人民依水而生。興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人民的勞作類型大致可以分為稻田耕作和漁業,勞動號子自然離不開這兩項內容,如:《栽秧要趁好時光》(栽秧號子)中所表現的是栽秧時的勞動場景。
興化地區有著豐富的水田資源,人們辛勤耕作。《栽秧要趁好時光》這首勞動號子共分為兩段,歌詞不同但旋律相同。作為江南地區的栽秧號子,在語氣稱詞上有著水田號子的典型特點,區別于一般陸地勞作號子的節奏短促及旋律單一重復語氣稱詞的特點,興化勞動號子的語氣稱詞相對較短且旋律性更強。歌曲第二小節到第三小節是“來…哎…”的語氣稱詞,旋律音由宮商角羽四個音組成,旋律跨度較大,起伏明顯。整體上歌曲旋律婉轉幽美,體現了興化人民在插秧勞動中輕松的勞作狀態。除此之外《栽秧要趁好時光》也受到江南水鄉民歌的影響,第二小節的旋律和江南民歌《茉莉花》的前奏是一致的。就歌曲本身而言,不僅完整地呈現出了興化人民栽秧時的勞動場景,整體歌曲風格也符合江南地區的審美要求。興化勞動號子所具有的典型特點正是興化所處江南水鄉的自然地理環境所帶來的。當然,人文環境也是影響號子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明萬歷十九年,興化知縣歐陽東鳳在主修《興化縣新志》時,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興化僻處東海,斥鹵之地,賦重民罷,物力少詘,而人文蔚起,學問好修不減鄒魯。若乃省閣名公、朝廷元輔、諫垣臺憲、秘書藩臬、心膂股肱之佐先后踵出乎其鄉,誠縉紳之淵藪、人才之都會也。”確實很奇怪,興化地處偏僻,經濟并不發達,但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緒,興化竟有262人中舉,93人中進士,明代更有3人位居宰輔。自古以來,農民就一直受到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建國以后,興化地區的農民也正式擺脫了地主階級的迫害,在勞動號子中加入生活時政,也是興化勞動號子的獨特之處。如《攀花號子》中所唱到的“千年壓迫才呀翻身……”從歌詞中可以看出興化勞動人民對社會改變和時代進步的歌頌與贊揚。從第一段歌詞中就可以看出,在勞動號子中興化人民大膽地加入了對封建地主階級統治的憎惡與不滿,雖然作為勞動人民在文化教育方面有先天性的缺失,但是受到興化地區整體對文化教育的重視,農民的思想也隨之開化。緊接著第二段歌詞中“合家大小發咯勁鍬……生產行啦家”體現了興化勞動人民在擺脫地主壓迫之后,想通過自身的努力使生活越來越好的美好愿景。這樣的歌曲內容真實地反映了人文環境對興化地區勞動號子創作的深切影響,除了興化地區涌現出的杰出歷史人文,作為底層的勞動人民也在這樣的人文環境氛圍中,通過勞動號子展現出了自己的無窮智慧。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對民間音樂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人們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生態環境中,民間音樂也與生俱來的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興化勞動號子,作為村社型的民間音樂,具有群體化、全民化、民俗化、實用性等特點,這些都是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所帶來的。正是由于興化地區典型的江南水鄉的特點以及自古濃郁的文化氛圍,才有了極具地方特色的興化勞動號子。
程鵬(1991-),安徽人,現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民族藝術研究所,2014級藝術學專業,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樂理論。
J605
A
1007-0125(2016)09-00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