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美國、法國特約記者 青木 王海 董銘


鮮紅醒目的鼻頭、蓬松卷曲的頭發、雷打不動的笑臉……西方文化中的經典小丑形象,近來因頻繁卷入恐怖刑事案件而成為警方的心頭大患。臨近萬圣節,“恐怖小丑”非但沒有銷聲匿跡,反而從美國蔓延到加拿大、德國、法國乃至新西蘭。一個曾經的喜劇符號,如何成為恐怖化身?崩壞的小丑文化將何去何從?包括美國CNN、德國《明鏡》周刊在內的西方主流媒體,近日對這一話題展開了討論。
曾經“無丑不成戲”
萬圣節來臨之際,美國最大零售商之一Target宣布將所有小丑服飾下架,不予銷售,以防不法分子裝扮成小丑害人。在沒有發布禁令的德國,小丑的萬圣節服飾銷量大增。柏林一家小商店店主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今年的小丑飾品銷量比去年增加3倍。尤其是小丑面具,已多次脫銷。幾名正在購買小丑飾物的年輕人告訴記者,這些物品很酷。在他們的朋友圈里,很多人也覺得恐怖小丑的形象很刺激。
“人們對小丑的復雜情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德國柏林小丑文化研究學者海爾穆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很多人以為小丑起源于歐洲文明,其實,他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期,那時已有小丑給法老演出的歷史記載。到了中世紀的歐洲宮廷,穿著彩色上衣和肥大褲子、頂著鈴鐺尖帽的小丑,常用夸張的肢體語言逗笑貴族。英國宮廷更是將小丑職業化,成為當時的文化盛景。伴隨歐洲的世俗化進程,小丑走進市井民間。意大利等國還出現以小丑表演為主的假面喜劇。直到17世紀英國內戰之后,克倫威爾才廢除了宮廷小丑制度。
真正讓小丑發光的是莎士比亞戲劇。《李爾王》中,小丑被賦予悲劇預言家的色彩。在《皆大歡喜》里,丑角總能說出一些真知灼見,人格魅力甚至超越主角。狄更斯的小說《匹克威克外傳》則描寫過一個沉迷酒色、邋里邋遢的小丑。愛倫·坡的小說《跳蛙》可能是最早將小丑同復仇與謀殺聯系起來的文學作品。小說主角是一個名叫跳蛙的16世紀宮廷小丑。國王侮辱一名女仆的丑行,激發了他的報復行動。在作家筆下,謀殺背后其實是草根的反抗。
小丑不僅出現在戲劇和文學作品中,也為畫家增添了創作素材。畢加索曾畫出各式小丑形象,如《戴面具的小丑》《馬背上的小丑》《小丑一家》等。這些小丑是街頭文化的臺柱子,但在畫家筆下,他們從來沒有笑容。“人前歡笑,幕后憂傷”,小丑的悲喜劇人生在畫布上顯露無遺。電視發明之后,小丑步入黃金時期。美國小丑紅人波索(BO?ZO)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一檔人氣爆棚的兒童節目中。這檔節目的現場門票預訂,足足排到10年后。美國人圍繞波索建立起一個娛樂帝國。而后,小丑被選為麥當勞的形象大使。
“很長一段時期,小丑散發著無憂無慮的樂觀氣息,給孩子和弱勢群體帶去很多安撫和快樂”,德國文化學者海爾穆特表示,不能因為小丑形象跌落,就去抹殺這個藝術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
喜劇符號變成恐怖化身
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家斯蒂文·所茲曼近日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我們國家現在不僅對小丑恐懼,而且對這種恐懼的蔓延感到無能為力。”小丑為何從喜劇符號,變味成陰郁乃至恐怖的化身?不同的學者觀點各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小丑一成不變的笑容讓人感到不舒服,甚至心生恐懼。夸張油彩掩蓋的面容之下,常常藏著雙重人格。現代小丑鼻祖、英國著名演員格林麥爾蒂的表演讓人捧腹,他的個人生活卻甚為凄慘。這種落差也讓人們對小丑群體產生“表里不一”的印象。英國《電訊報》則認為,小丑其實一直具有惡作劇屬性,他們嘲弄的是人類的病態行為。
人們對小丑的負面印象在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說《它》中達到新高度。這部超自然小說講的是一個會變形的惡靈經常扮成小丑去殘害兒童。上世紀70年代,從事小丑工作的約翰·韋恩·加西制造了美國連環殺人案,將小丑與暴力真正聯系起來。90年代,佛羅里達州的一起小丑槍殺主婦案至今未破。就連得州電影院槍擊慘案的兇手,都是一副小丑打扮。值得一提的是,電腦游戲也在小丑身上“補刀”。在著名的系列游戲“寂靜嶺”里,小丑和廢棄的游樂園組成了黑暗嘉年華場景。有社會學者表示,隨著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出現,馬戲團行業輝煌不再。廢棄的游樂場和破產的馬戲團成為人們填充恐怖意象的符號。可以說,社會焦慮加深了美國人對小丑的負面觀感。
小丑妖魔化的過程中,影視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有外媒追溯說,1990年的驚悚片《小丑回魂》(海報見上圖)是率先妖魔化小丑的電影。片中的小丑制造了多起離奇命案,禿頂和詭異的笑容成為萬圣節面具的原型。這樣的電影還有不少。最著名的當屬2008年希斯·萊杰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塑造的混世魔王型小丑。2014年的美劇《美國恐怖故事》中,戴上面罩的殺人小丑將收視率推向高峰。
崩壞的小丑文化何去何從
“許多影視劇迎合民眾心理,將小丑設定為連環殺人狂,結果取得商業成功”,慕尼黑大學心理學者羅蘭德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影視劇將小丑“惡的一面”無限放大,從舞臺上拉進現實生活。柏林藝術大學媒體專家瑪爾戈特認為,在恐怖小丑案件中,社交媒體也充當了幫兇。許多人把扮作恐怖小丑捉弄人的照片,上傳到臉譜、推特等賬戶,廣泛的轉發引起更多效仿。
各種小丑的負面信息讓麥當勞叔叔都跟著躺槍。著名的小丑文化專家本·萊特福德日前接受美國VOX網站專訪時稱,恐怖小丑的負面影響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消除。面對恐慌的蔓延,人們應當更加理性。畢竟直到現在,北美警方也沒有證據表明存在有組織的小丑犯罪團體。
“恐怖小丑事件頻發,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德國法蘭克福“醫療小丑”斯戴范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現在醫院都不敢叫他們去給孩子表演,許多小丑處于半失業狀態。她擔心,原本已青黃不接的小丑行業將瀕臨絕境。在一些社會學者看來,如今的娛樂業早已多元化,靠肢體表演博人一笑的小丑,必然走向沒落。德國學者海爾穆特則認為,成也影視,敗也影視。小丑文化要回歸正軌,需要“導向正確”的文藝作品重塑形象。▲
環球時報201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