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田
北京和上海一年的展覽大大小小多如牛毛,就是在寒冬酷暑這樣的淡季,藝術圈的人們還是按捺不住蠢動會做許多質量參差不齊的展覽。
展覽里多是常常能見的人物,他們熱衷于看展,津津有味吃著展覽里的餅干和飲料,穿戴花枝招展地東兜兜西逛逛,在微信里發些喜歡的畫以及和有點知名度的人的合影。他們不買畫,也不畫畫,也不寫藝評,他們打扮時髦只為看展,第一時間得到信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如果展后有晚宴那是錦上添花的美事。展覽里的點心和美酒是吃不飽的,難為這些熱衷看展的人了。
我現在不太去展覽開幕式,實在是太要好朋友的展覽,三請四邀了不去面子上過不去才去,就是有自己作品參加的也不一定去。開幕式是最沒意思的活動,一般有職位的幾位領導兼藝術家說幾句來證明展覽是何等重要,然后全是熟面孔在打招呼。我一再看到那些熱衷看展的熟人反而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的。

大壺《佛語》2014年。
徐匯濱江余德耀美術館在展賈科梅蒂的作品,中華藝術宮就是原來的世博會中國館在展博特羅。我都沒去,自年前在巴黎把歐美當代藝術看飽后,我對這些已無多大興趣。有朋友記者抓住熱點寫一文:是胖好還是瘦好,把博特羅的胖畫和賈科梅蒂的瘦雕塑比較,我評論說都沒有八大好,比八大再好的那應該是十八大了。
像我們這種已經在做減法的人還是少看展為好,讓腦子靜靜,讓身體靜靜。在各種圈里各類社會名利場里人廝混久了人會變得俗不可耐,作品必然跟著俗了。
熱衷看展的人是好人,他們需要藝術,也需要點心。微信微博里熱衷點贊的和熱衷看展的都是好人,他們需要熱鬧的派對來填充缺失太多的生活,他們需要網絡里荒誕不經、熱鬧非凡的各種信息,也需要刷屏激情滿懷人的慰藉。
十年前曾在《文匯報》寫過一篇《展如牛毛》的文章,說的是畫展太多,看得頭痛云云。畫家深受畫展之苦,花錢費力,影響了創作狀態。
但畫展對畫家也有不少好處,聯展可以幫藝術簡歷鍍金,個展如果操作得當,賣掉幾張賺點錢也是常有的事。只是帶著純粹動機的的藝術展覽難得一見,一些“職業”畫家更是深諳展覽門道,不甘心僅混個面熟,動足了賺錢的腦筋。
也有腦子靈活的策劃人,與某些營利性機構合作,共同打造一個看似高雅的展覽,其實不過是做了一個局,讓那些買畫的藏家在熱鬧的場面里多掏幾個錢出來。某些大展更是商業氣十足,急吼吼把所有的展覽作品交付拍賣行拍賣,美其名曰市場化,新聞很大,效果很差,沒拍出多少作品,與學術性更是背道而馳。這種大展已失卻藝術的成色,沾染著濃濃的銅臭氣。
當藝術品逐漸貨幣化之后,藝術開始貶值。當展覽已成為一些人操控的變相交易之后,真正需要享受藝術的人便可以不去看展了。紛紛擾擾與我無關在當下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心態。我曾建議朋友不去或少去美術館,多去博物館。
現在養眼的、有價值的展覽實在太少,打著藝術旗號的展覽卻是不勝枚舉。真正優秀的藝術品并沒有出現在應該出現的展覽里,藝術圈到處充斥著關系與交易,少有人在談如何保持狀態,搞好創作,很多人在考慮如何混展覽,如何把畫賣出好價錢。
在藝術市場空前火爆的環境里,藝術品在他們眼中就是金錢,展覽只是他們可以欺瞞藏家的一種方式,展覽的成色也就可想而知了。
信息
覺群書畫院成立
上海覺群書畫院成立慶典暨“書香畫禪法自然”書畫展開幕、畫冊首發儀式近日在上海玉佛禪寺舉行。上海覺群書畫院首批聘請了蔡天雄、胡考、徐云叔、朱新昌、朱敏、樂震文、張瑞根、郭同慶、丁筱芳、張弛、沈鼎雍、汪家芳、萬芾、施元亮、鮑鶯、邵仄炯、智風法師等海派書畫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