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上海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市場九星市場 “關門”歇業轉型升級;接著7月,地處上海繁華地段淮海路的太平洋百貨淮海店即將“關門”引起滬上熱議。此后,更有上海本地媒體爆出,今年10月,上海最大海鮮水產批發市場銅川路水產市場也將整體關閉。上海多家商場的此番關門改造升級,無疑與商場的利潤下降和商圈轉型調整密切相關。實體商場是否面臨一輪“關門潮”?實體商場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網店對實體商場的沖擊不可小視
@zk_hpi:網購和物流養活了一大批人,也方便了一大批人,實體店自然要轉型了。
@哈瓦那很二:網店,一個沒有稅收、沒有房租的平臺,價格自然有優勢。和實體店比較起來,網店這種不正當競爭,以后會讓實體店越來越難做!這樣真的好么?
@開心區:長江后浪推前浪,舊去新來時代潮流勢不可擋,正常。
實體店付不起租金?
@毛雪至:都是替房東打工的,實體店的租金昂貴也是導致它們關門的一個原因。
@李俊杰88775: 市內的很多商場關門,都遷到郊區去啦!市民有錢都去買房子搞投資去了,有幾個天天去逛商場?很多奢侈品店,光顧的人又少租金又貴,怎么經營得下去?
@熊本聰:實體店的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利潤都交房租了,都是高房價惹的禍。
實體商場需根據自身需求進行產業調整
@國棟愛吃果凍:許多商場關門是去進行產業調整了。比如,上海太平洋百貨的零售模式就迫切需要轉型,因為對面就是k11,怎么競爭得過人家,這就需要改建體驗式消費模式了。
@boy頂頂:畢竟有錢人還是少數,受益的終究是消費者和與時俱進的商家。
@楊溢71897735:產業調整刻不容緩,適應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