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雙波
(1.泉州師范學院 工商信息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2.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836)
工業化與現代物流耦合發展評價研究—以福建為例
顏雙波1,2
(1.泉州師范學院工商信息學院,福建泉州362000;2.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北京100836)
論述福建省工業化和現代物流發展現狀,構建福建省工業化與現代物流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計算得到福建省2000-2014年工業化與現代物流兩個子系統指標間的灰色關聯度矩陣,進而求得兩個子系統間的整體耦合協調度,研究結果表明,福建省工業化與現代物流之間的耦合發展程度中等良性,進一步根據灰色關聯度數值分析指標間的關聯發展關系,并提出相關建議。
工業化;現代物流;灰色關聯分析;耦合協調度
目前世界正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黨的十六大首先提出了新型工業化的概念,黨的十七大則進一步提出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而黨的十八大報告給工業化加入了新的內涵,表明了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工業化的決心。同時,十三五規劃在延續十二五規劃的基礎上,提出要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及工業化的深度融合。這些重大戰略決策,都是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基于我國基本國情后所做出的,都是促進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重大創舉。新中國成立后經過長久以來的努力,福建省的工業總量迅速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優化,相關企業的競爭力也日益增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充分運用國家政府所賦予的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工業經濟飛速發展,日益成為推進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1]。工業發展對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物流業的發展對工業化進程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式,往往受工業化進程與物流業發展水平協調狀況的影響[2],所以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變得尤為重要。本文建立了福建省工業化進程與物流發展水平耦合度評價指標體系,采集福建省2000-2014年工業化進程與物流發展水平各項指標的數據,并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和耦合協調評價方法,分析兩者的關聯情況,從而為未來福建省的工業發展提供更好的建議和方法。
2.1福建工業化發展現狀
長期以來,西方發展經濟學的教科書將工業化定義為,工業在國民收入和勞動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連續上升的過程[3]。印度著名的經濟學家S.Y.Thaker也認同了這一觀點,他將工業化定義為脫離農業的結構轉變,即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中,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上升。
工業化進程一般由初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組成。在工業化初期,產業結構是由輕工業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主導的“輕型”產業結構,因為缺少資金和技術,勞動力成本低,所以市場的主要需求是輕紡工業品。在工業化中期,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輕工產業不斷發展,城市化逐漸擴張,農業開始出現機械化,并開始大規模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資本需求隨之大幅度增長,因此改變了市場需求和生產的條件,所以產業結構變成由重工業主導的“重型”產業結構。隨著重工業的推進及最新科技的發展,收入的增加使得國民恩格爾系數大幅下降,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結構,致使服務需求大量增長,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使得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力過剩。隨著由服務業主導的“服務型”產業結構的形成,工業化進程進入后期階段。可以看出,先輕工業化、再重工業化、最后服務化是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結構演變的普遍規律。綜上,可以認為,工業化是指機器逐漸占領工廠,代替人力勞動的一種動態趨勢。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生活中所占比重上升的過程,即為工業化進程。
進入20世紀以來,福建工業化進程具有以下幾個重要特征:第一,不再是曾經的重工業自我循環模式,而變成了最終消費需求結構升級拉動的模式;第二,不再是“農輕重”比例關系波動的模式,而變成了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整體聯動的模式;第三,不再是城市工業與農村農業相互割離的模式,而變成了城鄉關聯互動的模式;第四,不再是內向封閉的模式,而變成了外向開放促動的模式[4]。
福建省工業產值占地區總產值的比重自改革開放以來持續上升。近幾年來,福建工業化發展的情況較為平穩,工業發展的年平均增長率逐年攀高,其工業化程度也在持續提升。目前,福建省新型工業化發展態勢較好,工業信息化程度較高,吸收勞動力能力強。雖然福建省新型工業化的科技含量仍不夠高,但近兩年來正在努力建設新型工業化產業基地,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
從全省來看,雖然福建的工業能耗比重出現環比下降的趨勢,但是,在以往的工業發展中逐步形成的高耗能模式,使得工業能耗基數指標水平略高。為實現未來工業化的可持續發展,節能減耗的發展模式應被繼續推進。同時,從工業生產總值的角度看,福建省工業化明顯地表現出行業分布不均的問題,其中制造業所占的比重遠遠高于其他行業。因此本文認為,從經濟發展的階段來看,福建省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加速發展和升級時期。
2.2福建現代物流業發展現狀
現代物流的含義于20世紀初在美國萌芽,指的是物品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動所產生的價值。到1986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提出,物流是以顧客的要求為目的,對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與其關聯的信息,從產業地到消費地之間的流通與保管,為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對費用流通相對效果”而進行計劃、執行、控制[5]。可見,現代物流的含義已經擴大到了生產領域。
目前,對于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的區別,國內學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比如,何明珂認為物流發展歷史比較短,“物流”與“現代物流”沒有差別,目前暫時不存在傳統物流的說法[6]。劉志學提出,現代物流是在傳統物流的基礎上,功能更加豐富的一種綜合性物流活動模式[7]。丁俊發認為傳統物流一般是指在空間與時間上,商品產生位移;而現代物流是一種物流管理、信息網絡技術發展的產物[8]。上述不同認識都有各自的道理,綜上可以認為,兩者的區別不應該只看物流固有的屬性,還要看物流服務、物流管理、物流技術和物流經濟等非固有屬性。這些物流的非固有屬性最后進入到人類有智慧的活動中,由此產生了傳統物流和現代物流的區別。
從表1可見,與2005年相比,2014年福建省在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各項指標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鐵路公路交通,尤其是高速公路發展快速。公路水運的貨運量和貨運周轉量年平均增長率極高,除去2014年的鐵路貨物周轉量比2005年低,其他指標均高于2005年。其中快遞業務量的增長速度最為快速,年均增長率61.03%,反映出電商帶動下的現代物流業飛速發展。2014年,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為857.49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6.0%。其中,郵政業務總量為162.67億元,比上年增長了42.6%;電信業務總量為694.82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1.2%。郵政業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18 030.17萬件,包裹業務154.24萬件,快遞業務量65 417.31萬件。2014年福建港口貨物吞吐總量達4.92億t,同比增長8.1%,即將實現港口生產貨物吞吐量突破5億t的目標。進一步分港口來看,2014年,福州港完成了貨物吞吐量14 391萬t,同比增長12.8%;泉州港完成了貨物吞吐量11 200萬t,同比增長3.7%;廈門港貨物吞吐量達20 504萬t,同比增長7.4%。

表1 福建省2005年與2014年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指標對比
3.1研究方法
一些學者從物理學中借用耦合與協調發展度概念,對兩種物質的協調關系進行了研究。關于耦合度有不同的定義,比如,高楠,馬耀峰,李天順等從物理學角度看,耦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現象[9]。黨興華,張首魁從技術創新網絡節點角度看,耦合是指一個創新網絡系統內不同模塊之間互聯程度的度量[10]。馬麗,金鳳君,劉毅從協同學的角度看,耦合度指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時,系統內部序參量之間相互協同作用的度量[11]。綜上可以認為,耦合度是描述系統或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影響的程度,主要反映系統間相互作用程度的強弱,不分利弊。耦合協調度已經有了較多的研究應用,比如,劉耀彬,李仁東,宋學鋒以中國區域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為對象,建立了耦合度模型,并運用灰色關聯度法,研究分析了兩者的耦合空間規律[12]。廖重斌以經濟與環境為研究對象,引用數理統計中的變異系數和協調系數的概念,建立了兩者的耦合模型[13]。翁鋼民,李青以天津市物流業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為對象,建立了耦合度模型,并結合相關數據,對兩者的耦合關系進行了評價分析[14]。本文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對工業化進程與物流發展水平耦合度的效果進行評價,構建二者的耦合度模型,進而對福建省工業化進程與物流發展水平耦合關系及其作用程度進行評價。
3.2指標體系構建
為了比較真實地反映區域經濟的主要特征,考慮指標量化和操作的可行性,根據福建省目前的發展情況,借鑒張倩(2014)關于新疆工業化進程與物流發展耦合度評價研究的部分指標體系[2],刪減了一些不符合福建省發展情況的指標,比如管道輸油里程。結合數據的可得性原則,確定福建工業化和現代物流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

表2 工業化與現代物流耦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3.3研究步驟
(1)指標標準化處理。指標的標準化處理,即是將不同量綱變換成無量綱的標準化數據。常用的標準化處理方法有向量歸一法、線性比例變換法、極差變換法、標準樣本變換法等,本文運用的是線性比例變換法。其中,正逆指標的標準化處理過程存在差異。正向指標,即效益型指標,數據越大越有利;逆向指標,即成本型指標,數據越小越有利。

經過標準化處理之后,將原始數據指標值變換為比例值,控制在(0,1)之間,正逆指標均化為正向指標,最優值為1,最劣值為0。
(2)求差值序列。對以上標準化處理后的兩個子系統數列,按照如下公式求二者的差值,


(4)求關聯度矩陣。計算考察期間內兩個子系統灰色關聯系數的算術平均值,由式(3)即可得到兩個子系統指標之間的灰色關聯度,

由上式可以計算得到一個m×n的關聯度矩陣。通過比較各個關聯度Gij的大小,可以分析出工業化進程中哪些因素對物流發展水平作用大,哪些因素作用小,還有待進一步加強。Gij指工業化進程中某一指標Eit與物流發展水平中的某一指標Ljt之間的關聯性,其中,Gij值越大,關聯性就越大,耦合作用越強,一般認為0≤G≤0.3,指標間的關聯程度較弱,子系統間耦合較差;0.3<G≤0.7,指標間的關聯程度中等,子系統間具有一定的良性耦合作用,但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0.7<G≤1,指標間的關聯程度很強,子系統間的耦合作用好[15]。
(5)求整體耦合度。關聯度僅僅說明了第一個系統某個指標與第二個系統某個指標間的關聯程度,并不能從整體的角度反映兩者之間的耦合發展程度。需要進一步計算兩個子系統間的整體耦合度,計算公式為:

4.1實證研究
本文以福建省為例,從2001-2015年的《福建省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采集并計算出了相關指標數據,按照研究步驟,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工業化發展子系統的標準化值ZEit和現代物流發展子系統的標準化值ZLjt,其中i=1,2,…,11,即m=11,分別代表工業化發展子系統的11個指標,j=1,2,…,8,即n=8,分別代表現代物流發展子系統的8個指標,t=1,2,…,15,即T=15,分別代表2000,2001…直至2014年份。根據式(1)求得兩個子系統的差值序列 ΔZijt(EΘL),其中極大值ΔmaxZijt(EΘL)=0.843 9,極小值ΔminZijt(EΘL)=0。取 ρ= 0.5代入式(2)得到2000—2014年每一年份工業化發展子系統11個指標和現代物流發展子系統8個指標兩兩之間的灰色關聯系數ξijt(EΘL),根據式(3)計算2000-2014年期間內工業化發展子系統第i個指標和現代物流發展子系統第j個指標灰色關聯系數的算術平均值,得到兩個子系統兩兩指標間的一個m×n灰色關聯度矩陣,見表3。

表3 福建省工業化與物流發展水平的關聯度矩陣
4.2實證結論分析
根據耦合度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福建省工業化進程與物流發展水平之間整體的關聯度中等偏高,耦合作用良性,但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說明福建省工業化進程與物流發展水平兩個系統總體上還需要進一步地協調與配合,才能最終促使福建省經濟強有力地發展。
耦合度系統內,工業化與現代物流發展水平各指標的關聯系數分析如下:
L2與工業化一半以上的指標的關聯度系數在(0.6,0.7)之間,可見福建省的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總產值與福建省工業化進程有一定程度的良性耦合作用。其中L2與E1、E6的關聯系數大于0.8,可見福建省的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總產值與人均GDP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的關聯性很強,耦合作用很好。除去與E4、E7的關聯系數在(0.5,0.6)之間,L2與9個指標的關聯系數均高于0.6,存在關聯系數中等偏上的關系。可以看出,大力發展福建省的交通運輸業、倉儲業及郵政業,將提高福建省工業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推進工業化進程。
L3與E1、E2和E6的關聯度系數均在0.6以上,且與E1的關聯度系數大于0.9,說明社會零售品總額與人均GDP的關系緊密。但L3僅與少于50%的指標存在關聯度系數中等偏上的關系,說明社會零售品總額與工業化進程的整體沒有太大關聯。
L4與E1、E2、E3、E6、E9和E11的關聯度系數均在0.6以上,說明L4與一半以上的指標的關聯系數存在中等偏上的關系,耦合作用良性。L4與E6的關聯度系數大于0.9,說明地區運貨量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的關系緊密。故可知,地區運貨量的增加將會大大提高工業化水平,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速度。
L5與E4、E5、E7、E8、E10和E11的關聯度系數均在(0.5,0.6)之間,可見L5與一半以上的指標存在關聯度系數中等的關系,耦合作用有待進一步提高。L5與E1、E6的關聯度系數大于0.9,說明貨物周轉量與人均GDP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的關系緊密。可見發展福建省工業化進程,還需要大力提高貨運周轉量。
L6與E1、E2、E3和E6的關聯度系數均在0.6以上,且與E1和E6的關聯度系數大于0.9,說明地區進出口額與人均GDP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的關系緊密。但地區進出口額僅與少于50%的指標存在關聯度系數中等偏上的關系,說明地區進出口額與工業化進程的整體沒有太大關聯。
L7與E2、E3、E4、E7、E8、E9、E10和E11的關聯度系數均高于0.7,說明L7與工業化進程中一半以上的指標的關聯度系數較高,公路運輸路線長度和工業化進程之間的耦合作用大、聯系度很強,即公路運輸線路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福建省的工業化進程。因為福建省以丘陵山區地貌為主,所以物流運輸主要依靠公路運輸。政府還需要加大對公路運輸建設的支持力度,促使福建省工業化更加快速穩健地發展。
L8與所有工業化進程的指標的關聯系數均高于0.6。其中,L8與E4、E5和E7的關聯度系數在(0.6,0.7)之間,與其余指標的關聯度系數高于0.7,這表明境內鐵路營業里程與工業化進程的指標的關聯度系數存在中等偏上的關系和很強的關聯水平。境內鐵路營業里程與工業化進程之間的耦合作用很好,關聯度很強,即境內鐵路營業里程極大地影響著福建省工業化進程。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強對鐵路運輸的建設和支持,使工業化發展更加快速。
研究結果表明,工業化的發展和物流業的進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物流業的進步也離不開工業化的積極推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福建省工業化進程與物流發展水平的耦合度為0.672 03,處于中等良性耦合狀態,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為了更好地推進與發展工業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降低工業化進程中的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政府應加強對工業化進程中高耗能企業的管理,推行資源節約型發展模式和環境保護型發展模式,降低工業化進程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全面提高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不僅減少了工業化進程中廢物、廢水、廢氣的排放,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和負擔,還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化利用,有利于工業化進程的可持續化發展。
(2)提高工業化進程中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工業化進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對于福建省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十分重要。政府應完善主體園區信息基礎設施,使之更好地服務于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企業管理、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時對信息化的應用,使其信息化水平能夠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3)鼓勵企業進行改革創新。為了滿足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政府可鼓勵工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與改革。加大工業集聚區內的研發投入,引用先進的技術和裝備,來提高工業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從而提高企業的品牌效益。
(4)政府加大對物流業的支持。政府應加強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大力建設高速公路、境內鐵路、航空基地及物流園區、貨運中轉處。同時,政府應加大對物流行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力度,使物流企業能更加自如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5)物流企業要進行自我提升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物流企業要進行自我提升發展,增強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物流企業還要更加合理地布局物流區域,并統籌規劃最優的物流路徑,提高物流效率。同時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提供多元化服務,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推進福建省的工業化進程。
(6)充分挖掘地緣和資源優勢,全面提升物流競爭力。關注工業化進程與物流發展水平的關系,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推進與發展。福建省還應充分利用良好的地緣和資源優勢,作為我國東南部物流業發展的重心,建立以陸運為基礎,以海運、空運為依托,面向全國的現代物流體系。同時,應加強與一水之隔的臺灣的合作與交流,全面提升物流行業的競爭力。大力發展作為第三利潤源的物流業,增強區域內競爭優勢,使福建省物流業發展成為我國全方位向東西開放的大通道,并成為推動福建經濟發展的前進力量,為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條件。
[1]傅顏顏.淺析福建工業化發展問題[J].中國集體經濟,2012,(10):51-52.
[2]張倩.新疆工業化進程與物流發展水平耦合度評價研究[J].現代城市,2014,(4):39-41.
[3]唐朱昌,吳昊.中國—未來的世界制造業中心[J].世界經濟研究,2003,(2):14-19.
[4]宋小佳.福建工業化演進程式的軌跡與特征[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0,(2):35-37.
[5]芮艷華.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優化[D].上海:同濟大學,2008.
[6]何明珂.物流系統論[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7]劉志學.現代物流手冊[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1.
[8]丁俊發.中國物流[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
[9]高楠,馬耀峰,李天順,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產業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旅游學刊,2013,(1):62-68.
[10]黨興華,張首魁.模塊化技術創新網絡結點間耦合關系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5,(12):85-91.
[11]馬麗,金鳳君,劉毅.中國經濟與環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業結構解析[J].地理學報,2012,(10):1 299-1 307.
[12]劉耀彬,李仁東,宋學鋒.中國區域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的關聯分析[J].地理學報,2005,60(2):237-247.
[13]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熱帶地理,1999,19(2):171-177.
[14]翁鋼民,李青.基于耦合模型的天津市城市化與物流業耦合度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7):19-22.
[15]張倩,王春豪,盧玉文.新疆工業化進程與物流發展水平的協調度評價[J].企業經濟,2013,(6):135-139.
Study on Coupl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 Logistics Development:In the Case of Fujian
Yan Shuangbo1,2
(1.School of Industrial&Commercial Information,Quanzhou Normal College,Quanzhou 362000;2.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836,China)
In this paper,we discuss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in Fujian,established the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ir development,used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derive the grey correlativity matrix between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 logistics subsystems of Fujian for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14 and,further,the overall coupling degree of the two,found that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the two in Fujian was modestly benign,and at the e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dustrialization;modern logistics;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coupling degree
F424;F259.27;F224
A
1005-152X(2016)06-0038-06
10.3969/j.issn.1005-152X.2016.06.010
2016-05-07
中國博士后基金第55批面上資助項目(2014M551828);福建省社科聯2014年度社科規劃項目(2014B177);福建省科技廳2015年度軟科學項目(2015R0071)
顏雙波(1975-),男,福建泉州人,博士,泉州師范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