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穎
基于百工特色的美術校本課程的研發
楊 穎
校本課程,是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內容之一,它使地區和學校的特色得到長足地發揮,符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素質的全面發展。如何研發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本文站在美術校本課程與本校的百工校本課程的整合點上,探究基于百工特色的美術校本課程的設立背景、課程分類、課程實踐和課程評價等方面的研發。
百工特色 美術校本課程 實踐 評價
校本課程是我國三級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證國家對教育的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校本課程的研發能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能考慮到各地方、各學校的實際,照顧到眾多學習者和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及個性特點,使教師積極參與,以突出學校自身特色,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可供選擇的課程,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我校學生來自全國四面八方,學校特色發展需要與缺乏傳統地域文化支撐的現實矛盾,迫使我們只能憑借單一的校內資源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 由傳統的興趣活動課程進行生發,形成了“百工校本特色課程”。從最初的幾個項目,逐漸調整到現在的約20個項目,在不斷充實和完善相關的教學管理、師資建設等的過程中,“百工校本特色課程”已成為我校特色課程建設的重要代表,2014年代表吳江區參加了蘇州教育局金色大廳的系列展示活動。
“百工校本特色課程”是我校“活力教育”生命(對生命的尊重)、自由(對自由的推崇)、發展(對發展的引導)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基于本地傳統的百工文化,依托可供學生選擇的近20個工坊,以“格物致知、時習悅能”為基本教育理念,旨在“以工樹德,以工啟智,以工求真,以工育美”的國家課程校本化開發。它融合了綜合實踐活動與研究性學習方式,是一種全新的校本課程體系。體現了對教育者和學習者的人本關懷和對其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在課程的設立上,與國家規定的課程相結合,將各學科進行校本化,從而使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如物理課程校本化的“電氣工程師”,歷史課程校本化的“格古學社”等等。
課改后的美術課程改變單純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課程內容從古代至現代,從東方至西方,涵蓋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等各個藝術領域。本著學生和教師的實際與需求,從根本上延長校本課程的活躍性和長久性,在美術校本課程的設立上,主要分為“逸彩畫社”、“逸品陶社”和“逸致印社”。
(一)彩繪世界,點染人間
“逸彩畫社”課程簡介:繪畫,是學生馳騁想象、抒發情感的絕佳途徑;逸彩畫社,是人生理想起航的碼頭。繪畫的種類很多,本課程從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出發,重點引導學生進行基本的繪畫基礎學習和技能訓練,并著意在科學幻想繪畫、個性化生肖郵票設計、主題創作等方面的創作開展教學和創作活動。
(二)陶然間,精彩紛呈
“逸品陶社”課程簡介:陶藝,可以簡單理解為“玩泥巴”!學校陶藝崇尚趣味性和創造性,以彩色陶泥為原材料,通過捏、塑、盤、接、拉坯等造型方法,以及修、刮、刻、印、上釉等裝飾方法制成產體作品,經過自然陰干后放進窯內燒至1150度左右而成為陶器的一個系列過程。本課程以陶藝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法的訓練為基礎,通過主題式學習,著意培養學生的工藝設計制作能力、藝術創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等,在水、土、火的熔煉中陶冶自己。
(三)印宗秦漢冶新意
“逸格印社”課程簡介:中國印,又名篆刻,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一門古老藝術,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和智慧的反映。篆刻,顧名思義,即是用篆書作為內容的印章。這種高級的文字藝術,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和智慧的反映,是一門以書法為基礎的綜合藝術,是中學美術、勞技等學科的延伸。在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印章的起源與發展歷史,以及它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印章制作的基本流程,初步掌握篆刻設計和作品創作的一般程序及基本的操作技能。使我們具有初步鑒別、設計和制作印章的能力,養成繼承和發揚印章文化的意識,為傳承民族文化作出努力。
美術校本課程的研發并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過程,美術新課標重視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關聯,而美術課程本身亦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教育價值。只有積極進行實踐,開發各類有利資源,利用各類有利內容對美術各工坊進行完善和鞏固,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校本課程的學習效率。
(一)注重課程資源開發
跟隨新課標的步伐,美術校本課程積極探索學校、自然、社會和網絡等資源與各工坊的關聯,因地制宜,注重對各工坊課程資源的開發。
如“逸彩畫社”的課程資源“九宮圖”(圖1)。以學校為中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場所、各方面進行“輻射”,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身邊和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的藝術,使他們明白,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創造離不開生活。
(二)注重課程內容拓展
美術課程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美術校本課程探索并汲取各方面有價值的內容,以“做中研”“研中做”并舉的方式展開教學。
如“逸致印社”課程內容的“八卦圖”(圖2)結合印章的歷史、技術、工具、藝術、經濟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解,再通過觀察、體驗、訪談、文獻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使他們不僅學會做印章,并且懂得研印章。自覺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

圖1

圖2
在校本課程的研發過程中,只有在評價體系中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以及問題,并進行反思和調整,才能使課程體系具有活力。比如,美術校本課程評價體系整合過程性評價、學歷品格評價、激勵性評價三種評價形式。過程性評價以學生的《百工坊學習手冊》為切入點,內容包括:學習記錄,平時表現記錄、學力品格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學期成績等;學歷品格評價則是致力于學生的基本功、情感與態度、創造力、意志力、交流與合作五方面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另外,針對學生動手能力設置的“金手指獎”,作為激勵性評價內容,以鼓勵學生的進步。
構建適合素質教育需要和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具有學術性與可操作、可持續發展的美術校本課程體系,圍繞百工教育核心,更有效地實現“學生有特長、教師有特點、學校有特色”的學校發展目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我們仍需積極參與課程開發和教育科研等工作,以更高的目標要求自己,以期待美術校本課程開出更絢爛的優效之花。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