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國企改革做 出頂層設計和發起總動員以來,國企改革已經兩年有余,那么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國企改革取得了哪些進展呢?筆者梳理了相關的公開資料,發現兩年多來國企改革的主要的進展如下。
一、公布了首批四組試點企業
2014年7月15日,也就是距離十八屆三中全會8個月后,國資委宣布首批四項改革試點企業名單。其中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有限公司進行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進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節能環保公司、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開展董事會行使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職權試點;在國資委管理主要負責人的中央企業中選擇2到3家開展派駐紀檢組試點。但至今為止,這四組試點企業的試點進展如何,并未公開披露。
二、多省出臺了地方性國企改革方案
自2013年12月底上海率先出臺國資國企改革二十條意見以來,山東、江蘇、浙江、云南、湖南、重慶、天津、四川、湖北、江西、山西、青海、北京、廣東、河南、遼寧、廣西、寧夏、黑龍江、河北、吉林、內蒙古、甘肅、福建等25個省(區市)明確出臺了國企改革方案,其下屬地級市國資委也相繼確定了更為細化和具體的改革任務目標。部分省份意見雖未正式出臺,但一些改革舉措已在進行之中。南京、長沙等省會城市也出臺了國資國企改革意見。
地方國資國企改革意見主要集中在混合所有制、分類監管、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公司制治理結構、設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方向,絕大部分省市都對國資改革設立了一個較為具體的目標。
例如,在混合所有制方面,甘肅提出到2020年國有經濟中混合所有制比重達到60%左右,江西提出5年內混合所有制經濟要占國資的70%。在國有資本范圍方面,北京國資國企改革意見要求,到2020年,80%以上的國有資本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保障民生等領域。上海、江西、甘肅、江蘇、重慶、四川、青海等省市也都將國資集中在關鍵領域的目標設定在“80%”上。
三、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方案出臺
2014年國資委深改組調研后認為“國企領導人的選聘、任用、考核、退出機制”是國企改革最核心問題,國企薪酬制度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點領域。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關于合理確定并嚴格規范中央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的意見》等文件。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的重點對象是中央和國資委管理的領導班子成員。中央企業市場化選聘的職業經理人將實行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員工薪酬由企業依法自主決定,形成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與職工間的合理工資收入分配關系,合理調節不同行業企業負責人間的薪酬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四、《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
《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凝結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國企改革的認識、思考和理論論述,是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獻,也是國企改革的總指揮棒。《意見》規定了國企改革的指導思想、實現路徑,預設了國企改革要達到的目標,指明了國企改革的方向。應該說《意見》的出臺對國企改革的意義是極為深遠的,但遺憾的是相關配套方案并沒有及時出臺,這讓一些觀察者較為失望,股票市場也受此影響向下波動。
五、成立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
2015年10月底國務院組建以國務院副總理馬凱為主任,國務委員王勇為副主任的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包括中組部、國資委、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人社部、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等,辦公室設在國資委。小組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國企改革的工作部署,加強對國企改革的組織領導和指導把關,統籌研究和協調解決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和難點問題,跟蹤督促國企改革進展情況,及時提醒國企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金融國企、文化國企等都不在國資委監管范圍內,國資委無法統籌國企改革,國企改革領導小組的成立,解決了國資委統籌乏力的尷尬局面。
六、《關于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的發布
2015年12月29日,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立足國有資本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結合不同國有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現狀和需要,根據主營業務和核心業務范圍,將國有企業界定為商業類和公益類。這兩類企業在改革、發展、監管和考核等方面都將會有不同的政策。其中,商業類國有企業要優化資源配置,加大重組整合力度和研發投入,加快科技和管理創新步伐,持續推動轉型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有骨干企業。
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是新形勢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國企施策推進改革的基本前提,對推動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具有重要作用。
七、2016年以來國企改革的進展
2016年以來,國企改革擴大了試點范圍,試點從原來的“四項改革”拓展到“十項改革”。除此之外并無突破性的進展公布。但實際上今年國企改革也取得了也一批階段性成果,雖然這些成果并不具有突破性,但也可看作是緩慢進展。日前國資委在媒體通氣會上介紹了2016年國企改革的進展情況。
(一)改革的組織領導體系和文件體系基本建立
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總體部署,在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的指導下,各省(區、市)、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全部中央企業都成立了改革領導機構,領導掛帥、部門協調、上下貫通、齊抓共推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國務院國資委會同有關部門加快推進《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重要配套文件的制定出臺工作,目前已相繼制定出臺了14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還有8個正在履行相關程序,“1+N”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各地結合自身實際,共制定出臺國企國資改革文件394件。
(二)試點工作全面鋪開
1.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
中糧集團、國投公司試點工作繼續深化,陸續將21項權利歸位于或授予企業,在此基礎上,選擇誠通集團、中國國新開展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選擇神華集團、寶鋼、武鋼、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保利集團等7家企業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
2.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
在中國節能、中國建材、國藥集團、新興際華集團等4家的試點進一步深化。
3.中央企業兼并重組試點
選擇中國建材和中材集團、中遠集團和中國海運、中電投集團和國家核電等3對重組企業開展了試點。
4.中央企業信息公開工作試點
選擇中糧集團、中國建筑等2家企業開展了試點。
5.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試點
選擇部分地方省市開展了試點。
根據國資委通報,今年上半年,各地共啟動國企國資改革試點147項,已有50項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三)國企分類取得一定進展
據國務院國資委研究通報,國資委提出了中央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方案,但這一方案尚未公布。各地國資委普遍開展了企業功能界定工作,目前已有17個省、直轄市和3個計劃單列市明確了監管企業的分類標準,許多已落實到企業。廣東、重慶、上海等地在改革、考核、分配、人員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分類管理的探索。
(四)現代企業制度方面的進展
股份制改革方面,全國國有企業改制面超過80%,中央企業改制面超過90%,股權多元化比例達67.7%。至于這一數據,并沒有說明存量是多少,增量是多少。因此,不好評估有無進展。規范董事會建設步伐加快,目前建設規范董事會中央企業數量達87家。開展了寶鋼、中國節能、中國建材、國藥集團、新興際華集團等5家企業董事會選聘高級管理人員試點工作,采取市場化方式選聘了1名總經理和13名副總經理。南方電網、國投、中國通號等中央企業選聘了二級公司總經理。廣東對試點企業經理班子成員全部實行市場化選聘,人事檔案轉交人才市場管理;四川在24戶監管企業中推行高級管理人員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現有經理層成員全部轉為職業經理人身份。內部三項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精簡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工作根據企業實際差異化推進,國投總部的職能部門由14個減少到9個,總部人員減少三分之一;山東兗礦通過瘦身健體,總部機構由48個減少至10個,管理人員由867人減少至100人,累計減少各類用工2.1萬人,年節約人工成本18億元。中國建材、國藥集團等中央企業初步建立起“周期管總額+年度定水平”的工資總額管理體系。江西將子企業工資總額管理權下放給集團公司,山東將工資總額管理權下放給投資運營公司董事會。
(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集團層面重組步伐不斷加快,5組10家中央企業重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還有幾組重組工作正在醞釀之中,中央企業戶數年內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內。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截至5月底,中央企業粗鋼產量、玻璃產量、電解鋁產量分別同比下降5.9%、17%和24.1%,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5、17.4和22.4個百分點。組建中央企業煤炭資產平臺公司,深入推進煤炭企業化解過剩產能。處理低效無效資產深入推進,指導中央企業通過股票市場和產權市場處置低效無效資產、盤活存量,獲得轉讓收入321.68億元。壓減企業管理層級系統推動,對中央企業所屬法人單位和管理層級進行了全面摸底清查,明確了5家企業作為壓減工作的重點企業,對面上企業也提出了明確目標要求。國家電網目前已經取消所有區域公司管理層級,將電網主業的法人層級減少到國家電網公司和省公司兩級。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駐黑龍江中央企業分離移交“三供一業”試點工作基本完成,河南等九省市試點取得了積極成效,為全面開展分離移交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六)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各級國資委牢牢把握出資人職責定位,不斷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和制度,推動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國務院國資委專門成立職能轉變機構調整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對國資監管職能和工作事項進行全面梳理,研究制訂出資人監管權力和責任清單,起草了推進職能轉變和內部機構調整方案,深入開展國資監管文件清理,今年共廢止政策性文件106件。目前,各省級國資委取消、下放審批事項462項,宣布廢止和失效規范性文件597件,19家省級國資委初步建立了監管權力和責任清單。國有資產監督在改進中不斷加強。中央企業外派監事會著力推動轉型調整,做深做實做細當期和事中監督,監督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有效性進一步增強。積極推進中央企業委派總會計師試點,目前已向10家企業委派了總會計師。穩步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上海將金融類國有資產納入監管范圍;江西實現省屬企業國有資產的監管制度、統計評價和領導人員管理“三統一”;內蒙古、遼寧、湖南、廣西、云南等地采取多種形式推進統一監管工作。目前,全國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占比超過90%的省份達到16個,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進一步提高。
(七)全面推進從嚴治黨,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得到新的加強
黨組織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積極推進把黨建工作總體要求納入企業章程,推動黨的建設同步謀劃、黨的組織及工作機構同步設置、黨組織負責人及黨務工作人員同步配備、黨的工作同步開展。探索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經營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權相結合的途徑和方式。認真落實政治巡視要求,強化組織領導、制度建設、監督質量和成果運用,震懾作用明顯增強。今年將完成對國資委管理主要負責人的中央企業巡視全覆蓋。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深入推進,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反對“四風”,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得到及時解決,腐敗現象蔓延勢頭得到初步遏制。
總體來看,國企改革取得了不少進展,國務院國資委和地方國資委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國企改革的部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國企改革仍有不少工作要做。目前為止,除了央企負責人的薪酬改革方案,沒有太多實質性的進展,大多停留在探索、準備和試點階段;到目前為止,沒有系統的、可操作性的執行方案出臺,沒有試點中總結出的經驗,沒有較大規模的改革行動;到目前為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兼并重組、員工持股等“深水區”方面仍處于積極推進階段,尚無進展和成果。
上文的梳理,盡管不一定全面準確,但它可以為對國有改革的現狀描繪一個大概的輪廓。我們看到國有企業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進展。但是媒體上、人民群眾的街談巷議中,充斥著對國企改革進展的失望。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這一問題呢?下文筆者將重點論述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