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媒體報道的情況看,不少專家、學者、官員對于國企改革的進展發表了不少看法,主要如下。
一、各界對于國企改革進展的看法
(一)國企改革進展太慢
在對2014年國資國企改革進展進行評價時,中國社科院微觀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劉小玄表示,目前國資國企改革的進展仍相對比較緩慢。
2016年6月30日,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長安講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直言:“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人都覺得國企改革似乎進展得太慢。”
2016年7月21日,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們的期望與改革的實際效果相差較大,改革的信心受到挫傷。”
國有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近日對媒體表示,“國企改革進展緩慢,針對性、時效性明顯不夠”。
江蘇省鎮江市國資委副主任譚浩俊認為:“很顯然,國企改革的推進進度,沒有達到這樣的目的、實現這樣的目標”。
2016年6月1日,中央第十四巡視組向國資委黨委反饋專項巡視情況,談及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干部群眾反映的問題時,中央第十四巡視組組長陶治國首先提到,“黨的領導弱化,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不夠到位,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進度較緩,改革系統性、針對性、時效性不夠強”。
(二)“慢”在哪兒
至于這個問題,除了上面列舉的政策出臺緩慢、試點推廣緩慢、核心改革緩慢之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觀察。
1.中央巡視組的反饋
中央第十四巡視組向國資委黨委反饋專項巡視情況時提出的四點意見建議中包括,“強化‘五大發展理念,抓緊向‘以管資本為主的監管職能轉變,抓緊制定和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各項配套制度,加大央企改革試點和總結推廣力度”。這四點建議不僅對國企改革提出了建議,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企改革慢在哪里。
2.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的論述
肖亞慶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報告國有資產管理與體制改革情況時,道出了目前國有企業改革面臨的四大“癥結”。
一是國資監管針對性有效性有待進一步增強。經營性國有資產尚沒有實現集中統一監管,還存在多頭管理、職責不清的問題;各級國資監管機構仍存在管得過多過細的問題,出資人監管定位不準、審批備案事項多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監督機制尚不健全,國有資產流失、違紀違法問題在一些領域和企業還比較突出。
二是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董事會職權尚未完全落實到位,國資監管機構、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之間關系需進一步理順;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還不到位,管理人員能上不能下、員工能進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減等問題依然存在。
三是發展方式仍需進一步轉變。國有企業布局總體偏“重”,大多處于傳統重工業行業;企業扭虧增盈、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等任務繁重;一些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活力不夠,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知名品牌。
四是環境條件仍需進一步改善。國企辦社會職能和歷史遺留問題未完全解決。目前全國范圍內仍然存在大量國有企業辦社會機構,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廠辦大集體改革等歷史遺留問題較為突出,人員管理、運營費用負擔沉重,嚴重制約國企改革發展。
3.基層國企改革官員的觀點
鎮江市國資委副主任譚浩俊認為,國企改革進展緩慢,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的“冷熱不均”。首先是“中央熱、地方冷”,譚浩俊稱,決策層對國企改革充滿了希望和信心,可是部門和地方普遍出現了等待觀望的現象。其次是“外部熱、內部冷”,對新一輪國企改革,一開始社會各方面的期待和參與熱情是相當高的。特別是民間資本和資本市場,都把國企改革當作新的機會、發展熱點和投資熱點。可是,這一切都是曇花一現,這種投資熱情很快就陷于平淡。最后是“文件熱、行動冷”,已經出臺的國企改革文件目標非常明確,要求也相當高,但落實乏力。
(三)為什么“慢”
對于國企改革進展緩慢的原因,一些專家、學者、官員表述了自己的思考。
著名學者吳敬璉在2016年6月30日的演講中舉出了一個例子:“有些熟人是在國企部門的,他們就認為管人、管事、管資產還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情況之下,作為現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怎么能夠建立起來呢?”
譚浩俊特別強調,國企改革進展緩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建立真正的容錯機制,沒有允許部門和地方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而過多地把國企改革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差錯等與個人的責任聯系在一起,讓那些有改革精神、改革能力、改革意識的人也放棄了改革意愿。
二、對于國企改革的再認識
筆者認為,評論事物的發展,離不開時間尺度和外在制約因素。取得的成績到底是不是令人滿意,不僅要看做了多少工作,取得了多少成績,還要看在什么樣的時間跨度和環境下做出這些工作和取得這些成績。只有這樣才能對國企改革的進展做出較為全面準確的認識。而正確認識國企改革的進展,是為了更好地、更快地推進國企改革工作,進而激活國有企業活力,提升國有企業整體的生產率,提升國有資產的質量和效益,在國民經濟下滑壓力下發揮支撐力和影響力。
國企改革是一項系統性改革,其復雜性和艱難性很大,推進國企改革應該統籌兼顧、也要勇于擔當,既不能貿然挺進,也不能借故遷延不前。
國企改革之所以緩慢,既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觀方面的原因。
客觀方面的原因在于國企改革涉及的領域廣泛、觸及的利益盤根錯節、積累的經驗較少、沒有現成的模式照搬等。這些客觀原因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企改革的難度,也影響了國企改革的進度,這一點必須得到深刻認識。
此外,國企改革之所以讓大家留下進展緩慢的印象,也有一些主觀方面的原因。
一是國企監管主體和國企領導人的思想認識尚未完全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一些部門領導和干部舍不得放棄手中的權力,一些部門和領導干部舍不得放棄既得的利益,相互之間進行討價還價的博弈。在國企改革的政策體系制定過程中,由于涉及的利益較為復雜,相互博弈是不可避免的,但博弈要有個度,要適可而止,不能因此耽誤國企改革的大好機遇。這些認識上的不統一,必然導致行動上的舉步維艱,甚至舉步不前。
二是部分領導干部擔當意識不夠,總是前怕狼后怕虎,顧慮重重,邁不開步子。
三是國資監管部門的監管思路轉變不到位,還沒有轉變到“管資產”上來。監管權力的集中和不下放,束縛了企業主體的手腳,企業缺乏改革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