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摘要:本文基于金融功能觀視角,對互聯網金融基本概述、金融模式、對金融抑制的改善作用和金融功能及缺陷進行了淺析,既要看到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益處,也要意識到它的風險存在。
關鍵詞:功能觀 互聯網金融
一、互聯網金融概述
(一)互聯網金融的含義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是指以互聯網為服務平臺進行的一切金融活動。一個金融活動的始末均以互聯網為載體,這種模式不再受傳統金融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極大地豐富了金融功能的體系,且由于互聯網的開放和共享性,信息對稱使得資源配置更加快捷、有效。
(二)互聯網金融的服務功能
(1)基礎清算功能。互聯網金融能夠通過第三方支付完成金融服務的支付結算功能。典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就是“支付寶”,因為具有支付便捷、轉賬零成本、提供擔保服務等優勢,已經逐步成為線上清算結算的重要媒介。
(2)資金融通功能。個人或者企業以互聯網為平臺,形成行為數據,確立信用評價,使得信用貸款得到了完善和發展。這一功能主要體現為P2P貸款、大數據金融、眾籌、金融門戶等形式,它們在資源配置中呈現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特點。
(3)風險管控功能。風險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信息的不對稱,金融系統能夠提供必備的風險規避途徑及手段,確保交易過程中成本和信息的對稱,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風險管控。
(4)其他衍生功能。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說明其具有很多的優勢功能。具有更強的信息提供功能,具備民間資金激勵功能,具有投資理財及引導消費的功能等。
二、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
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技術的作用下,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手段實現資金融通的金融服務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業務形態。
(一)第三方支付平臺
第三方支付平臺是以非金融機構作為中介,在收款人、付款人之間提供貨幣資金轉移服務,有網絡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等方式。2003年,支付寶以服務于淘寶交易的角色出現,后期發展成獨立的支付平臺。在資金流轉過程中,平臺本身并不擁有資金的所有權,只是中轉作用。但是由于這種方式很好地解決了三個主體之間的信用問題,使消費者、商戶、金融機構之間順利地完成了貨幣支付、資金結算、進程查詢等過程。
(二)P2P網絡小額信貸
P2P網絡貸款是借款人在平臺發布借款信息,信息包含借款金額、時間和利率支付情況等,并提供相應信用證明材料,出借人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合適的標的,與借款人直接簽署借貸合同,提供小額貸款,以獲得投資回報。P2P網貸平臺的收入主要是向借貸雙方收取管理服務費。分為無擔保線上模式,典型企業如拍拍貸;有擔保線上模式,典型企業如紅嶺創投。
(三)眾籌融資平臺
眾籌是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借助網絡傳播的良好性,通過眾籌融資平臺發布自己的創意、項目或企業信息來向公眾籌集小額資金或其他支持,對創意的提出者或創業者來說,他們的創業成本更低,融資速度快,還可以達到宣傳推廣的效果,眾籌融資能增強項目支持者的參與感,更好地促進小資本運作的創新創業。國內最早的眾籌平臺“點名時間”于2011年上線,屬于綜合型獎勵制眾籌,也是目前體系最為完善的平臺。
(四)基于大數據的金融服務平臺
基于大數據的金融服務平臺主要指擁有海量數據的電子商務企業開展的金融服務。大數據背景下的服務平臺運營模式分為平臺金融模式和供應鏈金融模式,以阿里小額信貸、京東、蘇寧為代表企業。大數據給金融企業帶來更多更新的業務和內部管理優化機會。
三、互聯網金融對金融抑制的改善作用
金融抑制現象持續存在于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進程中,其主要呈現出實體經濟與由利率管制誘發的多種金融不匹配的現象。進入21世紀,我國逐漸取消了對貸款規模的限制,持續建設利率市場化,從而提高市場運行效率。但近二十年的市場化改革并未實現利率完全市場化,中小企業的投融資形勢仍顯緊迫,中國經濟體中尚存的金融抑制極大程度地影響著市場化改革進程以及市場經濟效率的提升,為解決這一多方面的金融抑制問題,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
自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進入我國以來,現已在社會各層級普及。近年來網上支付的用戶群日益龐大,互聯網也逐漸深入理財、借貸等領域,微信支付、借貸寶、支付寶等線上金融產品日益風行,它們以覆蓋廣、效率高、產品靈活、優惠豐富為特點,迅速吸引了不少投資者,對傳統金融行業形成威脅。
技術上以大數據、云計算為基礎的互聯網金融,擁有成本低、高效率、信息透明等優勢,入市以來對傳統金融業形成強烈沖擊,也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動力。
四、互聯網金融的功能劣勢
互聯網金融以“倒逼式”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拓寬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多維度喚醒金融體系的開放意識,對金融抑制雖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也存在功能劣勢。
(一)信用體系還不健全
互聯網金融比之于傳統金融,不具有信用信息優勢。互聯網金融是非金融機構,無法進入人民銀行的征信體系,只能以不斷建立的客戶數據來建立信用信息,且由于市場開放度低、信息不能共享等因素,無法打造覆蓋面廣、受眾寬泛的征信體系。
(二)風險管理能力不足
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金融有風險分散的能力,但構建于網絡平臺的金融,受征信體系未建全和網絡本身穩定安全問題的影響,必然伴隨著風險的存在,且互聯網金融的火熱使更多的人們只關注收益,輕視風險。
五、結束語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產品經歷了爆炸式的發展,發展如此之快有其必然性,也與其積極意義密不可分。在看到它對金融抑制的改善作用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它存在的功能缺陷和金融風險。構建適用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模式,引導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互補發展,全面引入第三方監管,將成為整體金融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鄭聯盛,劉亮,徐建軍.互聯網金融的現狀、模式與風險:基于美國經驗的分析[J].金融市場研究,2014(2).
[2]賈玉革.金融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2012:25-32.
[3]高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其法制監管[J].中州學刊,2014(2).
[4]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作者單位: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九院230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