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丹 張會君
(四川省阿壩州人民醫院,四川 阿壩州 624000)
?
醫患交流對高原血液透析中老年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
馬丹張會君1
(四川省阿壩州人民醫院,四川阿壩州624000)
目的探討醫患交流對高原血液透析中老年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方法按照隨機數字排列表將行血液透析的中老年患者152例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7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干預措施,實驗組給予充分的醫患交流,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孤獨和恐懼的心理狀況,并統計患者的滿意度。結果兩組患者干預前的心理情況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的焦慮、抑郁、孤獨、恐懼等評分較干預前明顯下降(P<0.05),且均低于對照組(P<0.05);而對照組的評分與干預前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94.74%)明顯高于對照組(73.68%,P<0.05)。結論充分的醫患交流能夠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孤獨、恐懼等不良心理,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血液透析;醫患溝通;心理狀況
血液透析雖然具有一定的創傷性,但可極大程度緩解尿毒癥患者癥狀,然而也可能導致新的并發癥發生〔1〕,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伴有其他嚴重疾病時,往往會導致心理障礙的發生。高原地區的中老年患者由于氣候和疾病等原因的綜合影響,導致接近50%的透析患者產生心理障礙〔2〕。我院在對中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干預時發現,充分和有目的性的醫患交流有利于緩解中老年患者的心理障礙。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12月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的中老年患者共152例為研究對象,男98例,女54例,年齡55~78〔平均(65.32±6.21)〕歲。所有患者均由于原發性腎小球腎炎而進行血液透析,時間均不超過1年;每周透析2次,每次4 h。按照隨機數字排列表分為兩組,對照組男52例,女24例,年齡56~78〔平均(65.39±6.32)〕歲;實驗組男46例,女30例,年齡55~76〔平均(65.27±5.97)〕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預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干預方法,包括醫囑的實施,營造良好的治療環境,幫助患者解決問題等。實驗組在常規干預的基礎上加入醫患交流的干預方式:(1)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與掌握與患者進行溝通的技巧,包括面部表情、語言動作以及在患者面前的肢體語言,都要以親切隨和為中心;(2)了解患者的詳細情況,并讓患者了解自己的詳細情況,做到互相信任,彼此成為朋友;(3)掌握由淺入深的溝通方式,先從閑聊開始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然后在談話中向患者透露和傳遞疾病并不可怕,只要保持一個輕松良好的心態,疾病可以被治愈的信念;(4)將血液透析和疾病的相關知識在談話的輕松氛圍中向患者加以說明,使患者充分了解透析的目的和原理,打消患者的疑問和恐懼感;(5)扮演好一個傾聽者的角色,認真的傾聽患者的心理感受,尤其是當患者描述到自己身體或者心理存在的問題和疑問時,一定要仔細記錄并介意解決,避免使問題加重〔3〕。
1.3觀察指標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分,并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調查患者的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配對t檢驗。
2.1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心理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的心理情況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的焦慮、抑郁、孤獨、恐懼等評分較干預前明顯下降(P<0.05),且均低于對照組(P<0.05),而對照組的評分干預前、后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情況比較±s,n=76)
與干預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2)P<0.05
2.2兩組患者的滿意度調查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94.74%,非常滿意48例,滿意22例,不滿意6例)明顯高于對照組(73.68%,非常滿意22例,滿意6例,不滿意48例,P<0.05)。
血液透析是很多腎臟疾病用來代替腎功能的一種治療方式,能夠有效地維持患者的生命,同時也可能導致多種并發癥,增加患者的身體負擔,造成患者嚴重的心理障礙〔4〕。心理健康問題會反過來作用于患者的身體健康,嚴重時還可能加重疾病的嚴重程度,減低血液透析的治療效果,長期下去,會形成惡性循環。醫護人員中的護理人員是與患者接觸時間最多的,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與患者的溝通方式和溝通內容,并有目的的與患者進行溝通,嘗試挖掘患者內心存在的問題,并找到患者心理存在問題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疏導,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5〕。
在患者進行血液透析的同時,也需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減輕患者透析過程的心理緊張感和恐懼感,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從而使患者透析過程中身體上的不適感減輕,以順利完成透析。本研究結果表明,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后,患者的抑郁、焦慮、恐懼等心理明顯減輕,對醫療質量的滿意度也減輕,說明醫患充分有效的溝通的確能夠對患者的心理起到積極的作用〔6〕。本次研究發現,很多患者的心理負擔的產生與透析造成的醫療費用具有明顯的相關性。患者每周要進行2次血液透析,而且需要長期進行,醫療費用較高,患者自感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內心消沉。長期的治療也使患者失去了治愈疾病的勇氣和信心,治療的依從性也有所降低,在溝通時尤其要注意對該方面的心理疏導。
綜上所述,醫患溝通能夠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孤獨、恐懼等不良心理,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1冉玉力,徐蓓蓓,吳艷春,等.不同血液凈化方式對老年尿毒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5;34(3):301-2.
2翁永華,李俊兒.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尿毒癥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5;(13):2075-6.
3劉卓華,寧志芳,蔡賽蘭,等.護理干預對提高老年患者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9):15-6.
4郭振霞,化前珍,王波,等.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心理狀況與自我管理相關性研究〔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44(10):812-6.
5李玉秀.心理護理對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情緒的影響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1):118.
6Susantitaphong P,Koulouridis I,Balk EM,etal.Effect of frequent or extended hemodialysis on cardiovascular parameters:a meta-analysis〔J〕.Am J Kidney Dis,2012;59(5):689-99.
〔2015-11-15修回〕
(編輯袁左鳴)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No.L13ASH003)
張會君(1964-),女,碩士,教授,主任護師,主要從事老年患者護理方面的研究。
馬丹(1980-),女,主管護師,主要從事高原血液透析方面的研究。
R459.5
A
1005-9202(2016)18-4567-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8.082
1遼寧醫學院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