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陶 袁 遠 譚清波 勞麗陶 韋芳寧
(廣東省中醫(yī)院體質辨識中心,廣東 廣州 510120)
?
骨代謝標志物與中老年中醫(yī)體質人群的相關性
梁惠陶袁遠譚清波勞麗陶韋芳寧
(廣東省中醫(yī)院體質辨識中心,廣東廣州510120)
目的分析總結不同體質人群的骨代謝標志物結果,了解體質和骨代謝標志物的相關性。方法192例年齡40~66歲健康中老年體檢人群通過辨識體質,分為9種體質。測定其Ⅰ型原膠原N-端前肽(PINP)和血清Ⅰ型膠原交聯(lián)C-末端肽(S-CTX,即β-CrossLaps)。結果氣虛質人群的PINP為58.01±18.73,痰濕質人群的PINP為59.70±14.34,氣虛質人群的β-CrossLaps為0.39±0.17,痰濕質人群的β-CrossLaps為0.55±0.17。結論不同體質的骨代謝標志物結果不同,結合體質研究發(fā)現(xiàn)痰濕質和氣虛質的PINP和β-CrossLaps明顯高于其他體質,表明痰濕質和氣虛質更容易出現(xiàn)高轉換狀態(tài)。氣虛質和痰濕質的人群要比其他體質更加注重預防骨質疏松。
骨代謝標志物;中醫(yī)體質
骨代謝標志物分為骨形成標志物和骨吸收標志物。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IOF)推薦Ⅰ型原膠原N-端前肽(PINP)和血清Ⅰ型膠原交聯(lián)C-末端肽(β-CTX,即β-CrossLaps)是敏感性相對較好的2個骨代謝生化標志物。王琦等〔1〕將人的體質分為平和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陰虛質、陽虛質、氣虛質、瘀血質和特稟質9種類型。中醫(yī)體質學認為這些特質在生命過程中會表現(xiàn)不同形態(tài)特征和生理特性,對不同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疾病的對抗方面以及不同的體質在疾病的反應狀態(tài)、病變的性質和發(fā)展趨向傾向性不同。本文通過分析不同體質和骨代謝標志物的關系,擬探討不同體質人群發(fā)生骨質疏松的可能性。
1.1研究對象192例血清樣本均來自2013年4~10月廣東省中醫(yī)院健康體檢中心體檢人群,經綜合體檢排除影響結果的相關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腎功能異常、代謝性疾病,年齡40~66歲,平均(47.90±5.90)歲,男97例,女95例。根據(jù)體質辨識分為9種體質。機體的骨轉換標志物水平受年齡的影響,故選擇各種體質年齡平均(47.90±5.90)歲。各組年齡及體重、體質量指數(shù)(BMI)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見表1。

表1 各體質的年齡、體重和BMI分析
1.2檢測方法使用羅氏E601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標準品、質控品,嚴格按照儀器操作規(guī)范流程,由專業(yè)技術人員操作。在儀器穩(wěn)定狀態(tài)下進行檢測定標,做兩個水平質控后,再進行樣品檢測。
1.3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19.0軟件,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ANOVA方差分析。
痰濕質和氣虛質的β-Crosslaps和PINP和其他體質比較明顯升高,且痰濕質的β-Crosslaps和PINP明顯高于其他組(P<0.05)。見表2。

表2 各體質PINP和β-CrossLaps的比較
與痰濕質比較:1)P<0.05;與氣虛質比較:2)P<0.05
早期骨質疏松表現(xiàn)為腰背酸痛、腰膝酸軟,診斷“金標準”的骨密度(BMD)測值T≤-0.25 s〔2〕,結果通常是骨量明顯減少或者是骨質疏松。但是骨質疏松的發(fā)生是一個漸進過程,BMD測量反映的是骨代謝長期累積的骨量結果,不能及時反映目前的骨代謝情況及骨轉化率的變化,尤其是骨吸收指標的測定,是預測絕經后骨折危險性的有用手段〔3,4〕。
骨骼的生物標志物是一類源于骨基質或骨細胞的代謝產物,對評估和治療骨質疏松具有重要意義〔5〕;有助于動態(tài)評價和檢測對骨質疏松或其他代謝性骨病治療的反應,在疾病鑒別診斷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評估骨折的獨立危險因素,對骨折危險性的預測能提供有用信息,也應用于某些非骨骼性疾病的病情監(jiān)測和療效評估〔6〕。
骨代謝標志物在治療開始后3個月就可以提供治療成功的信息(用傳統(tǒng)的BMD法評估治療的效果,需要在治療開始后大約2年的時間)。對骨質疏松患者進行治療監(jiān)控有助于鑒別療效差的患者和沒有按時服用藥物的患者。有報道〔7〕,1年內,監(jiān)控組和無監(jiān)控組相比,堅持治療時間長25%;但是關于骨標志物在診斷中應用價值的報道不多。骨代謝標志物測定應用于治療監(jiān)控和預后方面的報道較多〔8,9〕。中醫(yī)體質學認為,人體生命新陳代謝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體質,是指機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它的生理功能、形態(tài)結構和心理狀態(tài)方面相對穩(wěn)定、綜合的、固有的,是由先天形成和后天培養(yǎng)的基礎上所形成;是機體與自然、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中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所形成的。病和證是以體質為基礎,并以其為變化的,疾病的產生 、發(fā)展、轉歸等方面與體質密切相關。體質既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又同時具有一定司變性,通過干預調整其偏頗,體現(xiàn)體質可調性。中醫(yī)治療原則中的“治病求本”在體質治療能充分體現(xiàn)。因為體質與陰陽偏頗、證候類型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說,治本即是“治體”。骨代謝標志物測定可用于骨質疏松的早期發(fā)現(xiàn),本研究把骨代謝標志物和中醫(yī)體質類型結合研究,可有助于早期發(fā)現(xiàn)不同體質人群可能發(fā)生及發(fā)展的疾病。
目前中醫(yī)對這類疾病的普遍認識,均歸屬為骨痿、骨枯、骨痹的范疇,其主要病機是腎虛、脾虛。辯證分型大多為腎虛證,治療以健脾補腎,臨床治法單一。中醫(yī)體質學中的氣虛質是由于機體臟腑功能失調,臟腑功能之氣化生不足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tài)。成因為先天不足,后天濡養(yǎng)缺乏,或因病后氣虛、年老氣弱等。調養(yǎng)氣虛質主要治則為補腎益氣。痰濕質由于水液內停而廢物堆積,以重濁黏滯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tài)。成因為先天遺傳,或后天過食肥甘,脾虛運化失施。調養(yǎng)痰濕質主要治則為健脾祛濕。中醫(yī)認為骨質疏松病機為腎虛,重要病機是脾虛,促進因素為氣虛血虧。通過了解骨代謝標志物和體質的相關性,本文發(fā)現(xiàn)氣虛質和痰濕質的體質人群,其測量的骨代謝標志物更容易出現(xiàn)高轉換狀態(tài)。骨代謝標志物檢測在起始治療后數(shù)日到3個月就可快速反映治療效果,然而傳統(tǒng)的骨密度X光檢測,一般在起始治療后1~3年才出現(xiàn)較顯著的變化〔10〕。結合體質與可量化的骨代謝指標研究,當通過體質辨識發(fā)現(xiàn)患者是屬于氣虛質和痰濕質的,應檢測其骨代謝指標物,改善體質,有助于改善骨的高轉換狀態(tài),預防骨質疏松。
1王琦.9種基本中醫(y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ù)〔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5;28(4):1-8.
2章振林.骨質疏松診斷與骨密度檢查報告的解讀〔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1(2):268-70.
3 Allen JD,van Loevezijin A,Lakhai JM,etal.Potent and specific inhibition of the 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multidrug transporter in vitro and in mouse intestine by a novel analogue of fumitremorgin C〔J〕.Mol Cancer Ther,2002;1(6):417-25.
4 Seibel MJ.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J〕.Arq Bras Endocrinol Metabol,2006;50(4):603-20.
5 袁樂永,張吉才,譚瑩,等.十堰地區(qū)健康人群骨代謝標志物參考范圍的建立〔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1;25(5):400-3.
6 朱漢民.加強骨轉換生化標志物的檢測和臨床應用〔J〕.中華中醫(yī)學雜志,2008;32(1):1-2.
7 劉剛,盧光琇.β-Crosslaps和PINP在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診斷中的效能評價〔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0;31(8):801-2.
8 Clowes JA,Peel NF,Eastell R.The impact of monitoring on adherence and persistence with antiresorptive treatment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4;89(3):1117-23.
9 Clowes JA,Eastell R.The role of bone turnover markers and risk factors in the assessment of osteoporosis and fracture risk〔J〕.Baillieres Best Pract Res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0;14(2):213-32.
10 俞海燕,唐偉,王堯.骨質疏松性骨折風險預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5;21(3):372-5.
〔2015-07-19修回〕
(編輯曲莉)
韋芳寧(1961-),女,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腎病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研究。
梁惠陶(1979-),女,碩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中醫(yī)體質辨識與中醫(yī)調養(yǎng)研究。
R28
A
1005-9202(2016)18-4571-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