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芬 張 清 柴倩文
(中山大學護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
城市社區(qū)居家失能老人生命質量的現(xiàn)狀
葉芬張清柴倩文
(中山大學護理學院,廣東廣州510000)
目的了解天津市社區(qū)居家失能老人生命質量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方法采用多階段整群隨機結合便利抽樣方法,應用自制一般資料調查表和簡明健康調查量表(SF-36),對天津市345例社區(qū)居家失能老人進行入戶調查。結果失能老人生命質量顯著低于普通人群,且性別、文化程度、失能程度、失能時間、患慢性病情況、是否經(jīng)歷腦卒中發(fā)作、對康復的期望等因素對天津市居家失能老人的生命質量存在顯著影響(P<0.05,P<0.01)。結論針對影響失能老人生命質量的因素采取干預措施,發(fā)展以家庭養(yǎng)老為主的長期照護服務體系非常有必要。
社區(qū);失能;生命質量
目前天津市失能老人總數(shù)已超過12萬人〔1,2〕。年老失能意味著生活自理能力的逐漸喪失和社會參與能力的大幅度下降,對其生命質量(QOL)造成影響。本研究對天津市60歲及以上居家失能老人的QOL現(xiàn)狀進行調查。
1.1一般資料天津市345例居家失能老人,男200例,女145例;60~69歲110例,70~79歲137例,80歲及以上98例;文盲、半文盲73例,小學106例,初中、技校91例,高中、中職50例,大專及以上25例;輕度失能79例,中度失能63例,重度失能203例;失能1年113例,>1年且≤5年95例,5年以上133例;無慢性病31例,一種慢性病102例,兩種及以上212例;經(jīng)歷腦卒中發(fā)作227例;對康復無期望者73例,部分期望者185例,完全期望者58例。其中失能持續(xù)時間對康復的期望維度有研究例數(shù)的缺失。納入標準:①≥60歲且符合失能評判標準(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吃飯、穿衣、上下床、如廁、室內走動、洗澡6項指標,1~2項“做不了”的,定義為“輕度失能”,3~4項“做不了”定義為“中度失能”,5~6項“做不了”的定義為“重度失能”);②系天津市常住居民;③同意參與本次調查研究;④意識清楚,可明確回答問題或身邊存在可以代為回答的照顧者。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者;②拒絕參與調查者;③存在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其中失能狀態(tài)、康復期望狀態(tài)均有數(shù)據(jù)缺失。
1.2方法
1.2.1研究對象采用多階段整群隨機結合便利抽樣方法。第一階段:整群抽取天津市18個行政區(qū),每個區(qū)隨機抽取2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站)。第二階段:在每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站),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便利選取10位失能老人。本研究對符合標準的360例居家失能老人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45份,有效率為95.8%。
1.2.2調查工具①自制調查表: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婚姻狀況、居住情況、個人收入、經(jīng)濟來源、子女數(shù)、健康狀況等。 ②簡明健康調查量表(SF-36):應用 SF-36 評估失能老人的QOL,該量表由美國波士頓研究所研制,在國內已經(jīng)得到較好的信效度檢驗,且適用于老年人群〔3〕。量表包括36個問題,8個維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 心理健康(MH)。 各維度采用計分方法,范圍為 0~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健康狀況越佳〔4〕。量表各維度Cronbach α系數(shù)除了生命活力(0.66)和社會功能(0.39)這兩個維度,其他6個維度變化范圍為0.72~0.88〔5〕。
1.2.3質量控制在問卷設計階段查閱文獻,征求專家意見合理設計問卷,并進行預調查和多次的修改;樣本的選擇盡量隨機化;統(tǒng)一培訓調查員,入戶進行一對一的詢問調查,在調查結束時當場審核問卷的完成情況,及時核實矯正。
1.3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1.5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
2.1失能老人與普通人群QOL常模的比較天津市居家失能老人PF、RP、BP、GH、VT、SF及RE均較普通人群〔6〕降低(P<0.05,P<0.01)。見表1。
2.2不同因素對失能老人QOL的影響比較性別、文化程度、失能程度、失能時間、患慢性病情況、是否經(jīng)歷腦卒中發(fā)作、對康復的期望等因素對天津市失能老人的QOL有顯著影響(P<0.05,P<0.01)。見表2。

表1 天津市失能老人與普通人群QOL的比較±s)

表2 天津市失能老人QOL的影響因素±s)
與同組內其他亞組比較:1)P<0.05,2)P<0.01;3)該維度有例數(shù)缺失
本研究結果顯示失能老人QOL顯著低于普通人群,這與劉艷慧等〔7〕研究結果類似。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失能老人年老體弱,日常活動受限和生活自理困難,他們的首要需求就是生理需求。在我國家庭養(yǎng)老力量薄弱,對失能老年人的一些基本日常生活缺乏系統(tǒng)性照護〔8〕,
本研究顯示,在軀體疼痛維度上男性失能老年人QOL得分高于女性,與以往研究〔9〕結果類似。女性性格相對細膩敏感,同時對于軀體不適的耐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比男性差,因此在給予及時關心的同時,提高女性的心理素質和自我保健意識是尤為重要的。本文提示男性各個維度的得分普遍偏高,可能與關系網(wǎng)和社會接觸的發(fā)展有關,導致男性和女性表現(xiàn)出不同的行為方式〔10,11〕;也可能與女性壽命較男性長有關,75歲之后女性易喪偶,男性能夠更多地得到配偶的支持〔12〕,婚姻狀況對QOL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13〕;另有研究〔14〕顯示,老年人群中男性更容易融入社會活動中,給身體和心理健康都帶來了積極影響。對于性別上的差異,在制定相關策略時應當考慮男女需求的不同,如喪偶的失能老人應該構建支持網(wǎng)絡加強再社會化。
總體上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失能老人自我保健意識強,生活方式也更健康〔15〕。因此有關部門需要通過各種方式,為失能老年人提供再學習的機會,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及對QOL的認識,進而改善老年人對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而本次調查中58.8%老人處于重度失能,38.6%老人失能時間長達5年以上,且失能持續(xù)時間在PF、RP和SF上存在顯著差異。目前失能老人照護主要依賴于家庭非正式照料,城市社區(qū)針對失能老年人的活動和服務很少,在美國大約有50%的失能老人在護理機構接受照護服務〔16〕,而我國目前照護的失能老人機構只有10%〔17〕,照護從業(yè)人員素質不高。有關部門應該鼓勵并推廣社會各方參與的提供經(jīng)營性服務的公辦養(yǎng)老的照護模式。
有研究顯示年老失能的首要原因就是慢性病〔18〕,幾乎所有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19〕,且QOL顯著低于未患有此類疾病的人群〔20〕。本研究結果顯示,一方面老年人身體遭受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醫(yī)藥費用的增加,加重了家庭經(jīng)濟負擔和生活壓力。因此有關部門應建立對失能老人的評估-服務體系及經(jīng)濟補助辦法,同時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應以慢性病三級預防及管理為重中之重。
老人的精神狀況較脆弱,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感,缺失精神寄托,若不調整心理狀態(tài),可能會使失能程度加重甚至導致死亡〔21〕。失能老年人心理壓力增大,容易出現(xiàn)沮喪、抑郁、焦慮、內疚感等負面影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導致QOL的整體下降〔22,23〕。因此需要激發(fā)失能老人自立精神,宣揚傳統(tǒng)孝道文化,并讓老人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提高QOL。
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失能老人生命質量受到性別、文化程度、患病情況以及精神因素的影響,面臨年老和失能雙重障礙。政府應鼓勵各地有針對性地結合國外成功經(jīng)驗因地制宜大膽嘗試,最大限度發(fā)揮失能老人殘留組織器官和肢體功能,健全失能老人照護服務體系,提高其生命質量。
1WHOQOL Group.Development of the WHOQOL:rationale and current status〔J〕.Int J Ment Health,1994;23(3):24-56.
2天津政務網(wǎng).津城失能老人超12萬〔EB/OL〕.(2012-08-15)〔2014-10-1〕.http://www.tj.gov.cn/zwgk/zwxx/zwdt/wbjdt/201208/t20120 815_180200.htm.
3韋懿蕓,顏艷,王多勞,等.中文版 SF-36 在社區(qū)老年人生存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中南大學學報,2006;31(2):217-8.
4Scoring Demonstration for Sf-36v2〔EB/OL〕.〔2014-10-1〕 http://www.sf36.com/demos/SF-36v2.html.
5Li L,Wang HM,Shen Y.Chinese SF-36 health survey:translation,cultural adaptation,validation and normalization〔J〕.J Epidemiol Commu Health,2003;57(4):259-63.
6王紅妹,李魯,沈毅.中文版SF-36量表用于杭州居民生命質量研究〔J〕.中華預防醫(yī)學志,2001;35(6):428-30.
7劉艷慧,王玉環(huán),黃方超.新疆石河子市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4):964-7.
8周傳波,路雪芹,黃霞,等.農(nóng)村失能老人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8):710-3.
9Guallar-Castillon P,Sendino AR,Banegas JR,etal.Differences in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women and men.The older population of Spain〔J〕.Soc Sci Med,2005;60(6):29-40.
10Barer BM.Men and women aging differently〔J〕.Int J Aging Hum Dev,1994;38(1):29-40.
11Carstensen LL.Selectivity theory:social activity in life-span context〔J〕.Ann Rev Gerontol Geriatr,1991;11:195-213.
12Dubuc N,Dubois MF,Raiche M,etal.Meeting the home-care needs of disabled older persons living in the community:does integrated services delivery make a difference〔J〕?BMC Geriatr,2011;11:67.
13Umberson D,Williams K,Powers DA,etal.You make me sick:marital quality and health over the life course〔J〕.J Health Soc Behav,2006;47:1-16.
14Arber S,Perren K,Davidson K.Involvement in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later life:variations by gender and class.Cultural gerontology〔M〕.Westport,CT:Auburn House,2002:77-93.
15Tseng SZ,Wang RH.Quality of life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elderly nursing home residents in Southern Taiwan〔J〕.Public Health Nurs,2001;18(5):304-11.
16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2012-Census Bureau〔EB/OL〕.(2012-05-10)〔2014-10-1〕.http://www.census.gov/prod/2011pubs/12statab/pop.pdf.
17國家民政部網(wǎng)站.民政部2010年社會服務發(fā)展統(tǒng)計報告〔EB/OL〕.(2011-06-16)〔2014-10-1〕.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106/20110600161364.shtml.
18Freedman VA,Martin LG,Schoceni RF.Recent trends in disability and functioning among older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2;288:3137-46.
19Clausen T,Romroen TI,Ferreira M,etal.Chronic diseases and health inequalities in older persons in Botswana(Southern Africa):a national survey〔J〕.J Nutr Health Aging,2005;9:455-61.
20Dominick KL,Ahern FM,Gold CH,et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service use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osteo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2004;51:326-31.
21Bruce ML,Seeman TE,Merrill SS,etal.The impact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on physical disability:macArthur studies of successful aging〔J〕.Am J Public Health,1994;84(11):1796-9.
22Lamers F,Jonkers CC,Bosma H,etal.Effectiveness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a minim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o reduce non-severe depression in chronically ill elderly patients:the design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ublic Health,2006;6:161.
23IsHak WW,Greenberg JM,Balayan K,etal.Quality of life:the ultimate outcome measure of intervention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Harv Rev Psychiatry,2011;19(5):229-32.
〔2015-03-14修回〕
(編輯苑云杰/曹夢園)
天津市科協(xié)科技團體決策咨詢項目(No.TJSKX2013-JC06)
張清(1965-),女,碩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慢性病護理及老年護理研究。
葉芬(1990-),女,碩士,主要從事老年護理研究。
R473.2
A
1005-9202(2016)18-4590-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8.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