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先 陳萬芬 王淑敏
(河南師范大學教育與教師發展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
城市居家與養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幸福感狀況比較
劉小先陳萬芬王淑敏
(河南師范大學教育與教師發展學院,河南新鄉453007)
目的探討城市居家與養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和幸福感的差異。方法采用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和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為研究工具,隨機選取192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居家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養老院(t=2.43,P<0.05);在幸福感方面居家老年人顯著高于養老院(t=3.89,P<0.05);居家老年人的情緒體驗和自我認識對幸福感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R2=0.49,P<0.05)。養老院老年人的情緒體驗和適應能力對幸福感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R2=0.77,P<0.05)。結論針對不同養老方式的老年人,應采用不同方式提升其幸福感。
心理健康;幸福感
養老院或者敬老院養老與傳統的家居養老有著較大的區別,研究表明社會養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劣于家庭養老,其中適應力、情緒、認知和智力、人格、人際關系差異比較大,在幸福感方面兩種養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比較小〔1〕。本研究探討居家與養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和幸福感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
1.1研究對象隨機選取新鄉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200人,由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學本科生擔任主試,采取個體施測的方式。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2份(96%)。被調查者身體基本健康,能合作回答。敬老院老年人94人,男50人,女44人,年齡57~93〔平均(77.4±7.6)〕歲;居家老年人98人,男55人,女43人,年齡60~90〔平均(72.5±7.5)〕歲。
1.2研究工具①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2〕包含認知效能、情緒體驗、自我認識、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5個分量表,采用4點計分法。量表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均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好。總問卷內部一致Cronbach α系數為0.76。②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MUNSH)〔3〕由24個項目組成,對每項目回答“是”、計1分,答“否”計0分。總幸福度=正性情感(PA)-負性情感(NA)+正向體驗(PE)-負向體驗(NE)。問卷內部一致Cronbach α系數為0.71。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t檢驗、F檢驗、相關分析及回歸分析。
2.1居家與養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分級狀況居家和養老院老年人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良好。見表1。
2.2居家、養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與幸福度差異比較居家老年人在人際交往、自我認識、情緒體驗、心理健康總分和幸福度得分顯著高于養老院(P均<0.05)。見表2。

表1 居家與養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分級〔n(%)〕

表2 居家與養老院老人的心理健康與幸福度差異分析±s)
2.3老年人幸福感的年齡差異分析無論是居家老年人還是敬老院老年人,幸福度在年齡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均>0.05)。見表3。

表3 老年人幸福度的年齡差異分析±s)
2.4老年人心理健康與幸福度的關系分析無論居家老人還是敬老院老年人幸福感與心理健康各個因素的得分顯著相關。見表4。在相關分析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探討變量間的關系,以幸福感的總分為因變量,以心理健康的各個因素為自變量,采用Stepwise法,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各自變量的容忍度均>0.1,方差膨脹系數(VIF)<10,表明所引入的自變量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可以考察其對因變量的預測作用。對于居家老年人群體而言,情緒體驗和自我認識進入回歸方程,對幸福感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P<0.05),總預測力為49%。對于養老院老年人群體,情緒體驗和適應能力進入回歸方程,對其幸福感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P<0.05),總預測力為77%。見表5。

表4 老年人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r值)
1)P<0.05;2)P<0.01

表5 老年人心理健康與幸福感的關系分析
本研究與他人的研究結果〔1,4〕較為一致。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①在河南省多數老人更愿意選擇居家養老,選擇敬老院養老多數情況下是一種無奈之舉。這是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在敬老院養老要么是無兒無女的老年人,要么是被子女拋棄的老年人。這就會使身處敬老院的部分老年人產生一種被歧視感和被拋棄感,難以真正適應敬老院的環境。這樣的觀念與情緒體驗勢必會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產生消極的影響。②老年人更愿意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相關研究表明與家人同住可以使老年人享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而且與子女或者家人同住對于維持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受損的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有重要的意義〔5〕。這就會導致敬老院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下降,這也是影響敬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③敬老院更多地關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較少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例如,敬老院的護工們僅僅護理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很少和老人們交流談心;敬老院很少組織老年人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和娛樂活動。在這樣單一的生活環境中,老年人缺少溝通與交流,消極的情緒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從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經濟收入、孤獨感及興趣愛好是影響老年人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因素〔6〕。本調查說明情緒穩定,情緒調節能力強的老人幸福感更高,對于居家老人而言,自我認識和評價越高幸福感越高;對于敬老院老人而言,遇到事情能有效解決并且能保持良好心態,幸福感就越高。因此,針對不同養老方式的老年人,應從不同的角度來提升其心理健康,從而增進其主觀幸福感。
1呂林,楊建輝,呂牧軒.不同養老模式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影響調查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7):3343-4.
2李娟,吳振云,韓布新.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的編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9):656-60.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79-80.
4吳振云,李娟,許淑蓮.不同養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23(11):713-5.
5曾憲新.居住方式及其意愿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1;(5):93-8.
6謝姣,高艷斌,郭洵.長春市老年人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8):3162-3.
〔2015-03-31修回〕
(編輯杜娟)
劉小先(1976-),女,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B844.4
A
1005-9202(2016)18-4607-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