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張海波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
我國大學治理的研究熱點及其知識基礎的可視化分析
——以2001-2015年CSSCI來源期刊載文為例
張振,張海波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運用知識圖譜可視化軟件CiteSpaceⅢ分析2001—2015年間CSSCI來源期刊刊載的有關大學治理研究的熱點問題及其知識基礎,發現目前大學治理的熱點主要集中于“大學治理”、“治理結構”、“現代大學制度”、“內部治理”、“共同治理”、“美國大學”、“學術權力”、“行政權力”等八個方面。研究熱點的知識基礎主要集中在張維迎的《大學的邏輯》、伯頓 ·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范德格拉夫·約翰的《學術權力:七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比較》、俞可平的《治理與善治》以及伯恩鮑姆·羅伯特的《大學運行模式——大學組織與領導的控制系統》五本著作中。大學治理熱點與知識基礎相呼應,并圍繞著大學治理中的權力的分配展開。
大學治理研究熱點知識基礎可視化分析
隨著國家治理的興起,現代大學治理也越發地受到重視。尤其是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和“完善治理結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學治理就一直為研究者所關注,為更好地實現我國現代大學治理,有必要對已有研究做一個全面了解。本文試圖通過CiteSpace對大學治理相關研究成果做一個可視化的呈現,以一種新的視角來了解我國近十五年來大學治理研究的熱點及其知識基礎。
知識圖譜也稱為科學知識圖譜,是通過將應用數學、圖形學、信息可視化技術、信息科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與計量學引文分析、共現分析等方法結合,利用可視化圖譜形象地展示學科的核心結構、發展歷史、前沿領域以及整體知識架構達到多學科融合目的的現代理論。它把復雜的知識領域通過數據挖掘、信息處理、知識計量和圖形繪制而顯示出來,揭示知識領域的動態發展規律,為學科研究提供切實的、有價值的參考[1]。這是通過先進的可視化技術使研究者可以更直觀、深入和多角度地理解已有研究成果。
(一)數據來源
管理學中的二八定律認為,在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僅占其中的20%左右,其余的80%是次要的、非決定性的,因此,本研究選擇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在2001年至2015年間刊登的有關大學治理的學術論文為數據來源。在CSSCI數據庫中,以關鍵詞“大學”且“治理”和關鍵詞“高校”且“治理”進行檢索和遴選后,一共得到538篇相關文獻,見圖1。

圖12001-2015年間CSSCI來源期刊刊登的相關論文統計圖
(二)閾值設置
首先,采用CiteSpace自帶的多格式轉換器對數據進行預處理。然后,進行閾值的設置,單位時
間分區(TimeSlice)設置為3,即以連續三年的研究為一個分析單位,十五年共分為五個時間段。在基礎上,每個時間區域選取前50篇共被引或出現頻次最高的文獻作為具體分析的對象。
(三)運行過程
運行軟件CiteSpace3.9R8。為了確保研究的有效性,需要對部分關鍵詞進行規范化處理(例如將關鍵詞“大學”、“治理”合并到關鍵詞“大學治理”等),同時將一些沒有實際指向的關鍵詞去掉(例如去掉“高校”、“大學”等)。運行軟件后,共得到156個關鍵詞,159條連線。為了多角度地呈現大學治理的研究樣態,在呈現大學治理研究的橫向聚類視圖(Cluster View)(如圖2)的同時,也呈現大學治理的縱向時間線視圖(Timeliine)。兩種視圖各具特點,聚類視圖著重于不同研究領域的知識結構,時間線視圖便于呈現某個研究主題研究基礎的時間跨度[2]。同時CiteSpace在繪制直觀可視的知識圖譜時也可以得到與之相對應的具體數據(見表1和表2)。

圖2 2004—2014年刊載文獻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聚類視圖

圖3 2004—2014年刊載文獻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時間線視圖

序號關鍵詞頻次1大學治理1732治理結構873現代大學制度444內部治理365大學章程316共同治理217美國大學218民辦高校219教授治學1710學術權力1611行政權力13

表2 中心性前11的關鍵詞
關鍵詞出現頻次是考察大學治理研究熱點一個重要標準,但并非唯一標準。為更加全面分析大學治理的研究熱點,不僅需要考察關鍵詞的頻次,更需要考察關鍵詞的中心性。關鍵詞在共現網絡中的中心性越強(不小于0.1),該關鍵詞與其他關鍵詞共同出現的幾率越多,該關鍵詞在共現網絡中的影響力自然就越大。從知識理論的角度來看,頻次和中心性高的關鍵詞一般都是一段時間內眾多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也就是研究的熱點和前沿[3]。
通過比較關鍵詞的頻次(見表1)與關鍵詞的中心性(見表2),發現重合的關鍵詞有8個,它們分別是:大學治理、治理結構、現代大學制度、內部治理、共同治理、美國大學、學術權力、行政權力。由此可以確定大學治理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這8個關鍵詞中。這8個關鍵詞并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聯系不斷交叉的。所以,在分析大學治理的時候需要聯系地看待這些研究熱點之間的關系。同時根據圖3可知,幾個關鍵詞是按照一定順序出現的,整個大學治理研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研究的范圍在不斷擴大,研究的深度也在不斷地加深。
關鍵詞“大學治理”出現頻次為173次,中心性為0.38,無論是出現頻次還是中心性都排在第一位。通過圖2也可以直觀地看到其節點處于各個節點之中并且其節點最大,其連線最多。此外,經統計發現2004年、2007年、2010年和2013年關鍵詞“大學治理”分別出現11次、22次、33次和91次,關于大學治理的研究一直處于上升趨勢,特別是2010年以后,漲幅最大。這與這一時期《教育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的 “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和“完善治理結構”相呼應的。由此也可以說,我國大學治理的研究深受國家政策的影響。
關鍵詞“大學治理”擁有的中心性較高,這是因為許多方面的研究皆是圍繞大學治理展開的。通過對大學治理研究的關鍵詞進行梳理發現,大學治理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在對象上,主要包括社會、大學自身、政府、教師以及學生;在宏觀研究內容上,主要包括政府的改革、社會的參與以及大學的自治;在微觀的研究內容上,主要包括大學治理結構、大學章程、教授治學、學生參與、法人治理、公立大學、私立大學以及先進國家大學治理經驗。作為一個學術系統,大學本身在實現其治理的時候既需要協調好其內部各個機構的關系,又要與其外部系統進行互動。
(一)現代大學制度中治理結構的完善
我國大學治理結構是大學治理研究的重中之重,在《教育規劃綱要》中也把完善治理結構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化大學制度的重要措施,故將兩個關鍵詞放在一起討論。由圖3可知,與“治理結構”和“現代大學制度”兩個關鍵詞相聯系的關鍵詞主要包括“現代大學制度”、“內部治理”、“內部治理結構”、“學術權力”、“公立高校”、“民辦高校”、“美國大學”等。
經統計,2007、2010和2013年,關鍵詞“治理結構”出現的頻次分別為17、31和32,關鍵詞“現代大學制度”出現的頻次分別為2、16和26,由此可以看出治理結構與現代大學制度相關研究皆處于平行和上升趨勢,兩者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在大學治理中,大學治理結構尤其是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是研究的重中之重。自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我國高等學校的數量快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類型不斷增加,結構不斷豐富;另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又面臨教育投入不足、專業設置重復、校均規模過小、師生比不高、內部管理效率低等問題[4]。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大學治理結構的調整來實現大學內涵式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大學治理中關于治理結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本身治理結構體系的建設上,就大學治理結構體系對象,包括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就治理結構體系制度建設而言包括法人治理結構、理念、大學章程、董事會以及治理模式等。現代大學重在制度建設,制度對于現代大學具有保障和促進功能[5]。在探討的同時注意對國外先進國家大學治理結構體系尤其是美國大學的借鑒。雖然大學的發展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但在許多國家,大學的國際性根源在決定高等教育的命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6]。 所以,對美國大學先進經驗的借鑒有一定的合理性。另外,關于大學治理結構體系的研究視角呈現多樣化,例如運用社會學中的沖突理論來探討大學組織邊界的沖突、組織使命的沖突以及治理結構的沖突[7];從法律視角來看,現代大學的治理的實現要堅持授權與問責的有機結合以及決策權與行政權的適度分離[8]。此外,在考察美國公立大學共同治理結構明顯的公司化傾向的基礎上,有學者從管理主義新視角出發,指出大學需要提供學術人員參與治理的條件,也需要維護學術自由[9]。多樣化的研究視角使得大學治理結構體系的建設擁有更加堅實理論的基礎。關于大學治理結構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具體問題的研究,研究內容還比較分散,整體研究還處于探索的階段。
(二)大學治理之中共同治理的必要性
根據圖3可知,與“共同治理”關鍵詞相聯系的關鍵詞主要有“教師參與”、“大學管理”、“校長”、“協商民主”、“美國大學”等。根據統計發現,共同治理的論述出現在2007年以后,是大學治理理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共同治理的提出是建立在利益相關者理論之上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源于公司治理理論, 它主張所有受企業影響的利益相關者都有參加企業決策的權利;管理者負有服務于所有利益相關者利益的信托責任;企業的目標應該是促進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不僅僅是股東的利益[10]。 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是尋求一種利益相關者參與共同決策和相互制衡的機制。在這種模式下, 大學的決策權不是由政府或其代理人校長主導, 而是交給利益相關者委員會。利益相關者委員會通常情況下由政府、學校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校友、社區公正人士、捐資人等利益相關者代表組成,在資源配置、財政預算、人事決策、專業設置以及其它事務方面參與大學的決策及管理[11]。
大學共同治理相關研究主要借鑒美國大學內部共同治理中的先進經驗,對美國大學共同治理的分析主要包括美國大學共同治理的歷史演進與結構轉換,美國大學教師評議會運行機制以及美國大學共同治理的思想內涵上等。
(三)大學治理中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之爭
根據圖3可知,與“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兩個關鍵詞相聯系的關鍵詞主要有“治理結構”、“大學本質”、“法治理念”、“權力結構”、“牛津大學”、“法人治理結構”等。根據統計結果可知,對學術權力①的關注貫穿于大學治理研究的這十五年中。在大學治理中,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是對立統一的。伯頓·克拉克認為,在世界各地,學術組織大致劃分為事務性部門與學術性部門。事務性部門呈現了科層組織的責任制金字塔,學術性部門則提供了一個各部門等級平坦的“松散結合”的典型例證[12]。兩種權力的矛盾實際是大學治理中兩種管理形式的矛盾。
無論是學術權力還是行政權力都是圍繞著大學的權力分配展開的。大學治理中實現權力的合理分配又是重建高校治理結構,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13]。由于我國大學的發展主要是在政府的推動下形成的,所以大學帶有較強的政治色彩。學術自治和學校中立的傳統在某些情況下并沒有牢固地建立起來。因此,要實現我國的大學治理就需要加強擴大學校的民主參與適當提升學術權力,并最終達到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協調。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協調的實現,從制度層面來說要確保學術權力的獨立性,構建基層學術權力的組織體系,明確學術權力的表達邊界,形成穩定的組織文化支持機制,將有助于增強組織表達強度,以健康持續地發揮學術權力的運行效能[14]。
總之,隨著現代化大學功能不斷的擴大,學科之間不斷的分化與綜合,學校類型以及層次的多樣化等這一系列的變化使得任何一種相對單一的管理方式都難以實現大學的健康發展。只有通過學校自身、政府、市場等多種力量的參與并加以協調才可能使得大學健康的發展。
一個學科的知識基礎是對應于研究前沿的所有前期文獻集合。研究前沿和知識基礎之間關系本質上是對應的。換句話說,若不提對方,它們任一方都無法充分定義自我[15]。所以,為更好地揭示大學治理的研究熱點就需要對其知識基礎進行分析。在原有數據基礎上保持已有的參數設置,選擇共被引文獻為分析對象,運行軟件得到大學治理的共被引知識圖譜(見圖4)。大學治理的知識圖譜是在10763條有效參考文獻的篩選中得到86個節點與94條連線。
表3為篩選出的前11位高被引的文獻,這11個參考文獻大都圍繞著大學治理的實踐展開,集中探討大學具體制度的建設。根據這10個高被引文獻的頻次和中心性可知,大學治理研究中同時具有高頻次與高中心性(不小于0.1)的被引文獻有5個,它們分別是張維迎的專著《大學的邏輯》(2004)、伯頓 ·克拉克·R的專著《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1994)、范德格拉夫·約翰的專著《學術權力:七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比較》(2006)、俞可平的編著的《治理與善治》(2000)以及伯恩鮑姆·羅伯特的專著《大學運行模式—大學組織與領導的控制系統》(2003)。這5本中,三本是國外大學比較研究的經典之作,剩下兩本也涉及到了國外大學治理,可以說我國大學治理的研究深受國外大學治理理論的影響。
張維迎教授的《大學的邏輯》是基于我國大學的現狀對我國大學如何實現治理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其影響意義深遠。在對28篇引用《大學的邏輯》的文獻進行分析時發現,研究者主要引用的方面集中在大學的治理理念及定義、基于相關利益者理論上的共同治理的論述、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關系的論述、教師的激勵、大學的治理結構等。其中相關利益理論上的共同治理的論述被引的次數最多,其次是大學治理理念及定義的論述。
伯頓 ·克拉克的著作《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認為高等教育系統是生產知識的群體構成的學術組織,工作、信念和權力三者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據此分析高等教育運行的規律和本質特征。在對17篇引用的文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發現,研究者主要引用的方面集中在發達國家整個學術組織內部運行機制的探討上,尤其注重高等教育中權力行使方面的論述,并主張構建我國大學治理要建設以學科為基礎、以研究為主導、以學術為本位的基層學術組織。
范德格拉夫·約翰的著作《學術權力:七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比較》論述了七個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學術權力機構,并闡明了學術權力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層次分析、整合和分化、發展分析和利益分析四個分析觀點。在對17篇引用文獻分析發現,研究者主要關注大學治理中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協調,協調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法律法規的制定(如大學章程的制定)以及制度方面的建設(如教授委員會的制度建設),最終目的是為了規范權力的行使。
伯恩鮑姆·羅伯特的著作《大學運行模式—大學組織與領導的控制系統》將大學的要素作為理論基礎,闡述了大學組織模式,對提出的四種模式進行分析與綜合,并提出大學管理人員通過運行中的組織過程對大學發揮影響的方法。在對13篇引用論文分析發現,研究者對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給與了高度關注。
俞可平主編的《治理與善治》主要是收錄了目前西方治理研究中主要代表人物的文章,這些代表任務分別從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國別表達了對治理與善治的不同觀點。因為《治理與善治》主要是對不同視野中的治理理論的介紹,所以研究者對其關注比較分散。主要關注的內容相對集中于治理概念及其意義的探討,注重運用各種視角下的治理理念來重新審視我國大學治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根據以上關于大學治理研究的探討發現,我國大學治理相關研究以借鑒國外的治理理論為主,在借鑒的同時注重與我國現實國情相結合。在借鑒西方大學治理理論時,集中借鑒了那些制度、組織上的經驗以便解決我國大學治理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圖4 2004—2014年刊載文獻共被引文獻知識基礎圖譜

表3 大學治理前11位高被引文獻
社會的發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都迫切需要對原有大學治理結構進行調整,因為大學結構的調整正是實現大學內涵式發展的必要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國大學的內涵式發展。就我國大學治理的現實情況而言,大學治理結構的調整關鍵就是如何協調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系。所以,我國大學治理研究歸根到底就是探討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問題。當然我國大學治理研究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盡管研究者注意從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以及歷史學等多種角度去審視我國的大學治理,但缺乏系統深入的理論研究;二是研究者注重國外大學先進治理經驗的借鑒,但借鑒過程中存在著片面化和機械化,過多地重視建構而缺少對理論本身的闡釋,對我國大學治理現實情況研究的深度尚淺;三是研究者大多看到了我國大學治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但對問題的深刻剖析不到位。
注釋:
①我國學術界對“學術權力”持有的習慣觀點,主要指大學內部教師與行政人員、“學術性部門”與“事務性部門”之間的權力分配。
[1]陳悅,劉則淵等.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10.
[2] [15] 陳悅,陳超美.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CiteSpace實用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41,16.
[3] 侯劍華.基于信息可視化的組織行為領域前沿演進分析[J].情報學報,2009(3):422-43.
[4] 房劍森.高等教育發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6.
[5] 萬麗娟,陳遠權等.現代大學治理結構體系建設——基于組織的制度設計視角[J].重慶大學學報,2011(2):149-153.
[6] 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較高等教育[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5:28-29.
[7] 周作宇.論大學組織沖突[J].教育研究,2012(9):392-400.
[8] 周光禮.我國現代大學制度構建的法律視野[J].中國高等教育,2007(20):26-28.
[9] 桂敏.美國公立大學治理結構公司化趨勢及其特征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5(1):66-72.
[10] Boatright J.R..Contractors as stakeholders: Reconciling stakeholder theory with the nexus-of-contracts firm[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2, 26(9):1837-1852.
[11] 李福華,尹增剛.論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國際視野中的多學科觀點[J].比較教育研究,2007(9):51-56.
[12] 張麗.伯頓·克拉克的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6-87.
[13] 周光禮.重構高校治理結構:協調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5(19):8-9.
[14] 謝凌凌.大學學術權力運行的組織支持、現實困境與匡扶路徑[J].江蘇高教,2014(3):40-43.
(責任編輯:平和光)
Visual Analysis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Research Hotspots and Its Knowledge Base——Taking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2001-2015 CSSCI Text As the example
ZHANG Zhen, ZHANG Haibo
(DepartmentofEducation,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24,China)
By Using the knowledge map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 SpaceⅢ to analyze hot issues and the knowledge base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basing on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CSSCI from 2001 to 2015, it found that hotspots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focused on eight areas: “university governance”, “governance structur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nternal governance”, “shared governance”, “ American University”, “academic power” and “executive power”. Knowledge-based research focus mainly on five works: Zhang Weiying’s “university of logic”,Burton o Clark’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 transnational academic research organizations”, Van DE graff John’s “Academic Power: Seven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mpare”, Yu Keping’s “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ance” and Birnbaum o Robert’s“university operating mode-University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control system”. University governance hotspots coincide with knowledge base, and develop around the university governance in the allocation of power.
university governance;hotspot; knowledge base; visual analysis
2016-04-2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治理的清單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5YJA880104)。
張振(1990-),男,河南鶴壁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張海波(1970-),男,黑龍江海林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
G640
A
1005-5843(2016)09-0118-07
10.13980/j.cnki.xdjykx.2016.0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