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超視角、長鏡頭、全過程等方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定義、內涵、發展階段與特質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進行的城鎮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所開創的城鎮化,是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城鎮化,經歷了中國特色城鎮化階段,現在已經進入了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階段,未來將向中國特色創新型城鎮化第三個階段轉型。其一般特質包括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城鎮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城鎮化格局更加優化,城市發展模式科學合理,城市生活日益和諧宜人等。其基本特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字所規定,表現為具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屬性,以“鄧三科”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指導,服務于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地位,不斷解放與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城鄉共同富裕。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內涵;階段;特質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6)05-0016-006
一個影響世界的大國的城鎮化,不能沒有影響人類發展進程的顛覆性城鎮化理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城鎮化理論、道路與模式的歷史性變革與創新。本文采用全過程、超視角、長鏡頭、反配置等方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定義、內涵、階段與特質進行了深入研究,回答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中國特色“特”在何處,它與資本主義城鎮化、(中高級階段)社會主義城鎮化有何區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道路分哪幾個階段,與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有何關系,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如何進一步轉型發展等問題。本文的研究工作及其結論對提升與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起支撐作用,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學術意義與應用價值。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定義與內涵
在開創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應該成為與這個偉大新時代相適應的新理論。但是,目前的學術界鮮有討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興趣。在學術文獻中也很難找到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確切定義。
(一)中央文件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論述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1] 黨的十七大報告將“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容之一。[2] 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高度關聯的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這一概念。因為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已經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基本性質。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間接地提出了“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概念。例如,“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3]將這句話中的“中國特色新型”和“城鎮化”兩個關鍵詞連在一起,就成為了“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
2013年11月,“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這一概念在黨的文件中被獨立提了出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4]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又強調要“走中國特色、科學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5],并對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內涵進行了初步闡述。這標志著中國城鎮化理論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里程。《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和2014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進一步對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內容進行了豐富與發展。
迄今為止,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文件中仍然找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這一名詞與概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這一名詞是否成立,是否有構建與研究的必要,其內涵與特質是什么,均需要我們繼續探索。
(二)我國學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理解
在研究文獻中,目前鮮有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確切定義。王偉光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加以論述,強調包括新型城鎮化的新“四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和總任務的支撐[6],他將新型城鎮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緊密聯系在一起。方玉梅等學者認同 “中國特色城鎮化+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這一公式。[7]何干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道路”直接表述為:是有干部和群眾廣泛參與的,有領導、有組織的城鎮化社會實踐,工作重心放在新農村建設上,用發展農村工業和高效特色農業來促進小城鎮和農村社區建設,促進城鄉人民的共同富裕。間接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應該包含的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鎮化的特色,如政黨領導、政府組織、公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壯大集體經濟、搞好小城鎮建設和實現城鄉共同富裕等。[8]2014年梁本凡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內涵與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比較契合,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不等于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亦不等于中國特色城鎮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決定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基本走向。[9]
(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新認識
透徹認識與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需要在時空、語境、理論和方法上進行創新。要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語境,“鄧三科”等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來分析和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三科”以及習近平思想,我們可以判斷: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中國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國情與偉大實踐。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城鎮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基本內涵和特質,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基本內涵和特質所決定。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不同于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之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內涵比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要高得多,深得多,廣得多,它以“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目標,以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理想。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時間起點與終點
一般來說,中國大陸城鎮化起點一般定在1949年。1949—2016年,我國城鎮化大致經歷了1949—1977年期間的“紅色”城鎮化發展階段、1978—2011期間的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階段和2012年以來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時間起點在何處,涉及如何看待我國歷史上各個階段城鎮化的性質問題,也涉及對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本質的認識問題,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起點
1949年,我國成功開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果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視為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進行的城鎮化,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起點應該在1949年。
1978年以改革開放為標志,我國成功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10]30-31如果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啟之后所進行的城鎮化,那么1978年應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時間起點。
如果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定義為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中國城鎮化,那么其時間起點應該在1978年以后。理論源于實踐,主要表現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思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都是在1978年以后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今后仍在不斷發展與完善中。
(二)源自“紅色”城鎮化發展階段的轉型
1949—1977年期間,我國所推進的城鎮化,盡管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由于缺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指導,所以不能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范疇。1949年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城鎮化發展與轉型過程,具有歷史連續性。以改革開放為標志,1977年是我國“紅色”城鎮化發展階段的終點,1978年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由我國“紅色”城鎮化發展階段轉型發展而來。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終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10]30-31因此,根據上文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進行的城鎮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城鎮化等基本觀點,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與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間重疊的那一段時期所進行的城鎮化,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時間終點大致在2049年“第二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之時。
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階段構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包含了中國特色城鎮化、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中國特色創新型城鎮化三個發展階段。
(一) 中國特色城鎮化階段(1978—2011)
改革開放啟動,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軌,鄉鎮企業快速發展,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向城鎮流動,小城鎮快速發展,1998年城鎮化率超過30%。1999年以來,改革開放力度加大,經濟全球化快速推進,外資大規模進入,沿海城市工業化、特區建設、開發區建設與城市建設全面鋪開,農民工大量外出進城打工,向沿海城市流動,形成以異地就業轉移為特色的快速城鎮化浪潮。向市場經濟轉軌,在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的同時,積極引進外資企業,以工業化推進城鎮化,推進農村勞動力快速轉移,成為這個時期城鎮化的重要特點。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2011年城鎮化率超過50%。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環境污染、資源破壞、農民工半城鎮化、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資本化與市場化過度、公共服務短缺、腐敗嚴重、社會矛盾激化等等。[11]
(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階段(2012—2020)
2012年,以十八大為標志,我國城鎮化進入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階段。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率和城鎮人口增長率雙雙進入下行通道,社會經濟結構性問題與矛盾突出,產能嚴重過剩,公共服務短缺。城鎮化的主要任務是要通過體制改革、制度創新,實現“三去一補”、脫貧摘帽、“四個全面”、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小康社會建成等目標,有效解決公平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共享發展、開放發展和人的發展問題。城鎮化率由2012年的51%提高到2020年60%左右。
(三)中國特色創新型城鎮化階段(2021—2049)
2021—2049年期間,我國仍然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階段。根據城鎮化階段發展、轉型發展的客觀規律,本文暫時將這個城鎮化階段稱為中國特色創新型城鎮化階段。表2列出了中國特色創新型城鎮化階段與其前后兩個階段的區別。第一,中國特色創新型城鎮化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鎮化向中高級城鎮化過渡的關鍵階段;第二,中國特色創新型城鎮化階段的經濟結構和形態以服務業為主;第三,相比前一階段的城鎮化,中國特色創新型城鎮化階段的收入差距大為縮小,城鄉一體化發展,環境質量大為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進展;第四,在中國特色創新型城鎮化階段,數量型城鎮化為質量型城鎮化取代,公共服務普惠化、全覆蓋;第五,中國特色創新型城鎮化的主要任務是為2050年前后兩種不同層次社會主義城鎮化道路對接做準備。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開啟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將終結于2049年中國夢的實現,它已經經歷了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階段,目前已經進入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未來還會轉型升級到中國特色創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
四、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特質討論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特質的來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實現的途徑、行動指南和根本保障的內在聯系上,特就特在這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上。”[10]25 所謂道路特,是指堅持“三個既又”: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堅持五大建設全面推進;既不斷解放與發展社會生產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謂理論體系特,是指“鄧三科”,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10]25-26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啟之后所進行的城鎮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所進行的城鎮化實踐,因此,其特質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的途徑、行動指南、根本保障,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基本特質
基本特質是寓于具體特質之中,是決定城鎮化道路、性質與方向的特質。城鎮化有兩個相互對立的方向和屬性,一是社會主義,二是資本主義。城鎮化道路是社會主義的,還是資本主義的,存在兩類判斷與識別標準。
第一類是方向指標。指手段、方式、方法與途徑實施后,城鎮化結果是否指向社會主義目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判斷指標就是鄧小平所指出的“三個有助于”(1)或“三個有利于”(2)。
第二類是屬性指標。指城鎮化的手段、方式、方法與途徑是否體現社會主義原則,是否具備社會主義屬性。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原則主要有三條,一是公有制經濟始終占主體地位[12]49,二是發展生產(力),三是共同富裕或共同致富,始終避免兩極分化。[12]172
根據鄧小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與性質的論述,結合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實踐等特在何處的論述,堅持其社會主義方向與屬性,堅持“三個有利于”,堅持公有制經濟始終占主體地位,堅持解放與發展生產力,堅持逐步共同富裕。這“四個堅持”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基本特質。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理論特質
2014年,國務院公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以下簡稱《規劃》),對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一般特質進行了規范。由于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中間階段,其特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或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特質,所以,依據《規劃》所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一般特質,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特質的具體表現進行討論。
《規劃》要求,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以“鄧三科”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基本特質的要求。
我國目前城鎮化正在從30%—54%的加速發展階段,向55%—70%的減速發展階段轉變。根據全過程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減速發展階段不能延續加速發展階段粗放的城鎮化模式。未來減速發展階段,隨著內外環境和條件的深刻變化,尤其是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脫貧進入攻堅階段,我國城鎮化必然由規模擴張進入以提質升檔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規劃》提出,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要堅持階段發展、轉型發展、提質升檔的新理念。這里的階段發展、轉型發展、提檔發展,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重要理論特質。
《規劃》提出,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要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其立足點與出發點。也就是說,要體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屬性。體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屬性,恰恰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重要理論特質。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原則特質和目標特質
《規劃》提出,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應當堅持以下基本原則:特色彰顯,城鄉統籌,以民為本,全民共享,布局優化,高效集約,低碳綠色,文化傳承,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分類指導。這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原則特質在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實踐中的具體表現。
《規劃》提出,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宗旨是服務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總任務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十三五”期間的任務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推進社會和諧進步,解決貧困問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體目標組合為: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城鎮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城鎮化格局更加優化,城市發展模式科學合理,城市生活和諧宜人。這里的具體目標組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一般特質,而服務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基本特質。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模式特質
《規劃》提出,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與模式為“四個立足點”:第一,以改革為立足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通過改革釋放城鎮化發展潛力;第二,以城市和城市群建設為立足點,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第三,以產業升級和綜合承載能力為立足點,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生態的全面協調,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第四,以人民為立足點,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這“四個立足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道路與模式特質的具體體現。
五、幾點結論
根據上文的研究與討論,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開始于1978年,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進行的城鎮化,是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具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點的城鎮化,是在“鄧三科”和習近平思想指導下所開創的城鎮化,大致分為中國特色城鎮化、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中國特色創新型城鎮化三個階段。其具體特質包括理論特質、原則特質、目標特質、模式特質等。基本特質寓于具體特質之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字所規定,具體表現為“四個立足點”、“四個堅持”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基本特質,是它區別于其他一切形式的城鎮化,尤其是資本主義城鎮化的基本標志。
注釋:
(1) “各項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得標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3頁。
(2) 姓資與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頁。
參考文獻:
[1]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9.
[4]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3-11-16.
[5]習近平.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3-12-15.
[6]王偉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N].人民日報, 2012-12-20.
[7]方玉梅,張瑋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發展道路研究述評[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37(3): 350-354.
[8]何干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城鎮化道路的探索——江蘇部分地區城鎮化的調查與思考[J].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1,(3): 40-49.
[9]梁本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我國未來城鎮化道路的基本取向[J].學習與實踐,2014,(1):9-17.
[10]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1]余靜文.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嗎?——基于合成控制法的經驗研究[J].西部論壇,2013,23(1):1-10.
[1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
(責任編輯 明 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