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首先何為音樂,到現在也很少有人能準確規范定義,這是由于音樂具有非語義性這一特點,使得人們都不能解釋說明音樂的真正含義。聽音樂與欣賞音樂以至于鑒賞音樂是截然不同的體驗與表達,對于真正意義上欣賞音樂的人,就必須根據音樂固有的審美特點,結合體驗者內心的感受體驗,進而對組成音樂的各個要素以及每個要素之間想要表達的情緒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只有這樣才會實現真正的欣賞音樂、體驗音樂和探究音樂,與此相反則只是簡單地停留在聽音樂的粗層次上。
【關鍵詞】鑒賞;音樂素養;專業知識;音樂審美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218-01
“古往今來,許多哲學家、美學家、音樂家都有研究關于音樂的價值和功能。①”在原始社會,音樂的實用功能遠遠超過審美功能,人們的音樂鑒賞水平也沒有得以體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地人們學會去感受音樂,但至于如何去品味鑒賞音樂這是一個難點。在人音版的教材明顯表明音樂鑒賞,而音樂鑒賞是區別于音樂欣賞,以至于更低層次的聽音樂,鑒賞音樂的最終目標是使得學生能夠借助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各要素等一系列特質帶來美感,這和欣賞者的音樂素養有很大關聯。
一、現階段普通高中學生音樂鑒賞的現狀
對于現階段普通高中學生來說,由于文化課的繁重任務讓學生很喜歡音樂課,然而常規的音樂鑒賞課,很多音樂教師卻不注重學生興趣的引導,以至于上音樂課的積極性下降。再者教師的鑒賞方式單一,使得學生音樂鑒賞與審美能力低下。另外由于網絡的發達,使得現階段的高中學生接觸社會,接觸音樂的機會變多。其中流行音樂是學生最為喜歡的音樂類型。因為它傳播更廣,盡管沒有十分復雜的編曲,和多樣性的節奏,更沒有那么特殊的曲式以及大型的配器,但就是能夠簡單明了地吸引學生。但這種喜歡往往也有跟風的存在,并沒有那么多審美價值,高中生也不會因為真正的體會了音樂的內涵而去欣賞音樂。
當我們回到課堂學習書本上的音樂,在欣賞一些經典音樂作品時,學生沒有太多的感受,更不用問他們作品表達的情感了,對于他們而言,這樣的音樂無美感,也不會產生任何的興趣。
二、高中生音樂審美能力缺乏的原因
(一)專業音樂教師的音樂啟發。為什么一首簡單易學的流行歌曲能夠勝過經典的音樂作品,不是因為流行音樂真的強于經典音樂作品,而是因為現階段的高中生與流行音樂的距離相對更近一點,他們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心力去學習此類音樂的相關知識,網絡的便捷讓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了解了更多流行音樂所帶來的東西。然而對于以前的那些作品,他們不愿意多去了解,對于他們來說太遙遠了,意義不大。上課時,對于專業音樂老師提出的一些問題沒有概念。
(二)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不同。其實不同的音樂也代表著不同的時代,社會在變遷,所帶來的音樂文化也會有各種不一樣的變化;家庭環境的差異也會造成不同的學生接觸到的音樂不太一樣,當然這樣就造成了他們對不同音樂的不同觀點與欣賞。
三、怎樣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的音樂素養以及審美情趣
對于音樂老師,除提升自己專業素養之外,要不斷地學習改善教學方法創新性地進行教學,了解與音樂相關學科以及其他姊妹學科的知識。在高中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將一些音樂相關的知識采用有趣的方式拓展傳授給學生,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背景故事有思維地去牽引課堂,那么學生不僅很愿意聽老師講述的內容,更愿意學習相關的音樂知識。久而久之,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由于地域、家庭社會環境以及個人性格特征和喜好等的差異,每個學生對不同音樂甚至同個音樂都有不同的認知與感悟,獲得不同的音樂審美體驗。要實現因人而異的每個學生的專業審美,除了體會音樂是非語義性的藝術以外,教師也有必要了解姊妹學科以及其他學科知識特點來幫助對音樂的認識,也可以改變教學的方法進行音樂知識的植入與音樂情感的熏陶,更有必要鼓勵學生對音樂認識有不同的感悟,這是幫助學生個性創新的成長之舉。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使學生愿意學習相關的音樂知識。久而久之,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也收獲了除專業外的許多其他方面的知識。
注釋:
①音樂卷《音樂美學教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修訂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劉大基,付志強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8).
[3]尹愛青.音樂審美教育的人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CNKI.2004.
[4]周媛.試論普通高中音樂教育的課程改革[D].南京藝術學院CNKI,2008.
作者簡介:
張鎂琳(1993-),女,漢族,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