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
[摘 要]課堂提問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綜觀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其問題設計往往別具匠心——既有統攬全局的“線索”問題,又有和“線索”緊密聯系的“枝葉”問題,正是這些別具匠心的問題才使得整個教學流程脈絡分明、簡潔流暢。可見優化問題設計可以讓課堂教學變得簡潔高效,實踐證明,“牛鼻型”“深究型”和“對比型”三種思維方式可以優化教師的問題設計,對提高課堂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問題設計 簡潔 高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0-001
課堂提問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問什么、怎樣問、何時問、何處問,都會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而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往往容易犯兩個錯誤:一是問題過于瑣碎凌亂,讓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二是問題過于直白淺顯,導致學生對文本理解得不夠透徹。這兩種情況無論是哪一種,都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綜觀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其問題設計往往別具匠心——既有統攬全局的“線索”問題,又有和“線索”緊密聯系的“枝葉”問題,這使得整個教學流程脈絡分明、簡潔流暢。可見,優化問題設計,可以讓課堂教學變得簡潔高效。實踐證明,以下幾種設計問題的教學策略對構建高效課堂有很大的幫助。
一、用“牛鼻型”問題統領全文
“牛鼻型”問題指的是通過關鍵線索或某個關鍵點設計的主要問題(一個或幾個)。這樣的問題就像一條統領全文的線,把文本教學的各個環節串聯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的問題設計可以說是解讀文本的“牛鼻子”,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設計“牛鼻型”問題要善于抓住問題的切入點:
1.從標題切入。很多課文的標題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體現,因此,圍繞文章標題來提問能解決文章的核心問題。以《可貴的沉默》一文為例,“可貴”即題眼,理解了“可貴”的含義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據此,教師可依次提出這樣的問題:誰在沉默?為什么而沉默?沉默的內涵是什么?為什么說這沉默是可貴的?這四個問題由淺入深,直抵文章中心,串聯起整篇文章,方便學生整體把握。
2.從關鍵詞句切入。文章中往往有一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句,這些詞句通常揭示文章中心或暗示文章結構,以此切入往往能直擊文本核心,帶動全篇文章的教學。以二年級課文《我為你驕傲》為例,它的結尾是老奶奶給知錯就改的小男孩一張紙條“我為你驕傲!”。一位教師在執教時正是抓住紙條上的這一句話來組織教學,第一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具體段落說出小男孩有哪些地方值得驕傲;第二步,引導學生繼續深究段落中的哪些詞語最讓你為他驕傲?(依次在屏幕出示三個預設段落);第三步,回憶自己有沒有犯過錯誤,然后做出哪些讓別人為你驕傲的事?先小組交流,再動筆寫一寫。這樣的教學設計層層深入,形散而神不散,圍繞著結尾的一句話,既有開放性的討論又緊密結合課文,使得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發揮。
3.從矛盾沖突點切入。竇桂梅老師在執教《魅力》一課時,讓學生圍繞“為什么買?”和“為什么賣(湯姆叔叔)?”這一矛盾沖突依次展開激烈爭論,通過交流討論、品味文本,學生充分理解了內容,體驗了情感,體會到小說文字的魅力、童年的魅力、湯姆叔叔的魅力......這樣的問題設計可謂高屋建瓴、獨具慧眼。
4.從情感變化切入。很多敘事性文章人物的情感往往有明顯的變化。如《畫楊桃》一文老師的神情從“嚴肅”到“和顏悅色”;《爭吵》一文中“我”的心情由“嫉妒、生氣”到“后悔、高興”,教師在教學時可抓住人物的這些情感變化引導學生去探究原因、品讀文本,同時穿插語言文字訓練,使教學流程高效流暢。
二、用“深究型”問題解決疑難
一篇課文總有一些疑難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探究,比如詞句的背后是否有深層的含義?課文語言的表達有什么特點?“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只有將文章的疑點讀明白,文章的寫法弄清楚,才能真正把課文讀懂。“深究型”問題正是從深究詞句與表達兩方面入手:
1.深究詞句背后的含義。弄懂詞句的含義是閱讀理解最基本的要求,教學時可結合課文的預習提示讓學生自主質疑。例如《檢閱》一文的第一部分有這樣一個句子:一些事情已經商定,可是從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來,還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但是誰都不愿意開口。這里“重要的事情”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誰都不愿意第一個開口?課文并沒有寫清楚,教師在教學時可抓住這兩個疑點讓學生質疑,并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來獲得答案:“重要的事情”指的是國慶游行檢閱時,左腿截肢的博萊克怎么辦;“誰都不愿意第一個開口”是因為每個人都很為難,誰也沒有勇氣提出來。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后,教師可進一步抓住學生為難的心理進行表達訓練:此時大家都保持沉默,他們心里在想些什么?你能把他們的心里話說出來嗎?通過想象補白,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進一步,語言表達的能力更上一層。
2.咬住表達不放松。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因此除了要理解內容、體會情感,我們還要進一步琢磨:這篇文章好在哪里?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表達的?以三年級課文《燕子》結尾為例: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贊歌。在這里作者為什么用“幾痕”而不用“幾條”?把燕子比作電線桿上的音符只是因為“形似”嗎?句子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教師在指導時,可以讓學生聯想“淚痕”“傷痕”“指痕”的共同點,進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痕”表示看起來很輕淺,模糊不清。“幾痕”表現了遠遠望去電線桿上若有若無的樣子,用詞準確,耐人尋味;把燕子比作音符形象生動,不只因為形似更是為下半句“譜寫春天的贊歌”做好鋪墊;句子表達了作者對燕子和春天的贊美之情。可見,品詞析句在我們領會表達中具有重要意義。
三、用“對比型”問題深化認識
“對比型”問題,是指將相互聯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對比而設定的問題,旨在使學生認識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閱讀教學中,用“對比型”問題來設疑常常能深化認識。如在執教《可貴的沉默》一課時,我注意到沉默前的“熱鬧”與沉默后的“熱鬧”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了讓學生明白這兩處“熱鬧”的不同含義,我用了對比分析的方法來提問:兩次“熱鬧”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分別表達了孩子們怎樣的心情?通過比較,學生明白了沉默前的“熱鬧”是因為大家都在談論父母怎樣給自己慶祝生日,大家都感到很興奮、很驕傲;沉默后的“熱鬧”是因為大家在討論怎樣知道父母的生日,想著怎樣回報父母。在語文教材中,這樣可比較的問題還有很多,如《掌聲》一文中“兩次掌聲的含義有何不同?”《爭吵》一文里“我和克萊諦吵架以后兩人的表現有何不同?”“我和克萊諦都說‘我在外面等著你,這兩句話的意思一樣嗎?”等。
對比不僅可用于單篇文章的理解,還可通過“逆向思維”與作者思路比較來深化認識。例如《畫楊桃》一文,當老師發現同學們嘲笑我的錯誤時,為什么沒有直接批評同學,而是讓一個嘲笑我的同學親自來到我的座位看了再問他?通過比較,我們會發現老師如果直接批評學生,學生雖然表面會認錯,但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讓學生通過實地觀察來認識自己的錯誤,不僅給了學生自我教育的機會,也給了學生足夠的面子,學生心悅誠服,自然能更好地理解“這是一位充滿教育智慧的老師”這一句話。
總的來說,一個構思巧妙的問題設計就像課堂教學的一把鑰匙,它能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也讓語文課堂變得更簡潔、高效!
(特約編輯 潘 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