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軍
摘 要: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習習慣、樹立良好思想品德的關鍵時期。文章探討了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從生活化教學的角度提出建議,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學生;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生活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0-0008-01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實踐性、經驗性較強的課程,它以生活實際為基礎,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是學校的基礎課程之一。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因此需要對其加強品德教育,以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一、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制約因素分析
1. 傳統教學模式占主流地位
一直以來,一些學校都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這是應試教育的環境決定的。如今,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對人才培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個別品德與社會教師并沒有及時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仍然以理論知識的教導為主要教學手段,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生活化教學方法無法有效實施。
2. 生活化教學過于片面
當前,很多教師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都積極引進新的教學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教師依然以課本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只是改變了教學語言,內容則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學生需要的是更加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獲得能力的提升,但教師并沒有體會到生活化教學的真正內涵,這是影響課堂質量的主要因素。
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分析
1. 合理增添教學內容
如今,社會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要求學生具備多項能力,能夠獨立解決問題和思考。因此,教師不能只以課本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而應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添加教學知識,同時注意保持活躍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材具有相對靜止性,教師應當利用自身的經驗,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點,合理擴大教學范圍。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一年級“我的生活好習慣”一文時,教師可以根據目前學生的禮儀、用餐、生活作息等內容,適當增加教學內容的寬度,引導學生歸納自身的學習、生活習慣。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其進行正確指導和鼓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把“教教材”變為“用教材教”,并適當創新,以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 重視教學活動與實踐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特點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范圍應該延伸到室外,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依然延續著傳統的教學理念,沒有充分注重活動課和實踐課,導致教學內容十分陳舊。因此,應該適當增加活動課所占的比例,使學生從活動中獲得直觀感受和體驗,理解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真正內涵。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二年級“他們需要關愛”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一定的課外實踐活動,按照組別引導學生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可將學生分為“關愛老人”組和“關愛小動物”組,選擇合適的活動場所,讓學生與孤寡老人進行交流,或者給流浪貓、狗喂食。這種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心,讓他們體會到社會上弱勢群體的處境,從而成長為善良、有愛心的人。
3. 注重學生的真實感受
學生雖然年齡較小,接觸社會的時間較短,但其有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和一定的判斷能力。教師應該將學生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并理解他們,選擇合適的語言對他們進行教育,以贏得他們的信任和認可。學生心理比較脆弱,對挫折的消化能力較弱,因此在特殊時期內會出現一些異常情緒。教師應該通過細心觀察,抓住學生心理上的一舉一動,及時給予學生安慰和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的信心。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二年級“我不膽小”一課時,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傾訴欲望,并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生上臺演講,根據他們之間的差異對其演講效果進行評價。
4. 以實際生活為切入點
品德與社會課程與其他課程不同之處在于,它與生活的聯系非常密切,各類教學素材都來源于實際生活。因此,教師應該以實際生活為切入點,改善傳統的以灌輸知識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增加課堂的真實性和趣味性,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可以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調動起已有的經驗,從而幫助他們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體系,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完成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一年級“春天來了”一課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之外,還應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探討大自然中的污染問題。
三、結束語
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明確自身的責任,加強學習和培訓,提高專業素質,加強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實現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相關知識,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成長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智勝,林海濤.讓品德與社會課真正的“活”起來[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06).
[2]田艷艷.優化“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策略[J].教育藝術,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