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俠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2-0-0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幼兒德育目標為“萌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并指出一條有效的培養途徑:“讓幼兒高興參加各種節日活動,從中感受節日的愉快”為此,本園已對傳統節日與幼兒園園本課程的融合進行了實踐研究,并形成了適合本園的傳統節日課程,積累了相關的實踐經驗。節日是文化的一種表現,節日文化可以為幼兒情感、態度與行為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養料。
一、有利于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
目前大部分幼兒生長在獨生子女家庭,很多幼兒缺乏與同伴交往合作的機會,大多數在家里養成獨占心理,這對于幼兒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特別是那些習慣于“惟我獨尊”的獨生子女。缺乏合作能力的幼兒容易被孤立冷落,從而容易導致破壞行為的發生。而幼兒的交往與合作是滿足幼兒的歸宿感、自尊心等心理需要方面必不可少的,在幼兒園進行傳統節日節慶教育有利于幼兒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在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積極動腦、大膽動手嘗試,同伴之間互相商量、討論。
二、有利于促進幼兒健康情感的培養
情感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豐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們精神生活得以高度發展的必要條件。尤其情感對孩子智慧的發展、德性的養成,以及整個人的成長,是陽光,是甘露。如果沒有健康的情感就沒有完美的童心。但是,兒童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發的。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幼兒期是萌發各種情感的重要時期。誠如郭沫若先生所說:“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因此,我申報《“節日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與研究》課題,在課題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知道中國的節日文化都有相應的禮節、禮儀,這些禮節、禮儀體現著道德精神。所以,我們抓住節日的核心意義,把握要點進行價值遴選,找準和突出節日文化中的精華,然后設計活動,使幼兒在節日文化活動中健康情感得到發展。我們利用“民俗傳統節日、社會紀念性節日(環保類、健康類、情感類等)”這些中華民俗傳統節日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節日,挖掘其中蘊涵的優良品德教育資源,對幼兒進行節日啟蒙教育,增強幼兒對中華民俗節日、社會紀念性節日的興趣,節日就象一棵樹,有數根、樹干、樹枝。它的根要扎在幼兒的生活里,扎的越深,樹干、樹枝才會獲得更多的營養,越長越大。培養敬老、友愛、善良、勤勞、勇敢等健康情感與品德。促進幼兒敬老孝親、勤儉節約、懂禮儀、知道保護環境、勤儉節約等健康行為的形成。
三、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創新思維
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不僅在于從小訓練手的靈巧性,身體動作的協調性,而且由于動手能力的發展與大腦的發育緊密相連,通過手的活動,促進幼兒的積極思維,從而促進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活動中,我們先讓幼兒動手試一試,激發其的興趣,鼓勵幼兒發現問題,自已解決問題。例如:在制作“除夕”夜餃子時,我們給孩子們提供好面團、餡等,讓孩子們實驗包出“除夕”夜的餃子讓全家人都來品嘗,幼兒經過自己動手操作知道了包餃子的步驟,發現食物的變化規律,不僅記得牢,激發了學習科學的興趣,也培養了幼兒的創新精神。讓孩子感到有成就感。
四、有利于促進家園共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是幼兒生活、學習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家園互動,家長和教師教育理念的溝通,教育行為的一致性能有效地促進孩子的發展。首先,我們在幼兒園最顯眼的地方設置“民俗傳統節日、社會紀念性節日”的宣傳欄,讓家長對節日節慶課程有了初步了解,知道幼兒園教育的方向,從而產生參與活動的愿望。還有,在每個節日節慶活動開展之前,我們會發放給每位家長一封信,向家長介紹節日節慶課程,請家長協助幼兒進行相關資料的調查及收集,豐富幼兒節日的相關經驗。讓家長清楚了解孩子在幼兒園里學什么,在家配合做什么。再次,我們還邀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與孩子、老師共同感受節日的快樂。通過親子活動喚起家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可,通過家長與孩子之間、老師與家長之間、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互動交流,增強家長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引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歡和熱愛,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們的子女,激發幼兒想要過“中國節”的欲望,使中國的傳統節日、社會紀念性節日在幼兒期開始傳承下來。讓家庭教育文化進入幼兒園,使家長重溫童年的珍貴和生活的美好,重新檢視自己的幸福感,也是更好的傳承中國的節日文化。同時,拉近親子間的融洽關系,發揮德育在家庭中的輻射作用,讓孩子們在與家人過節中形成重視與家人團聚,合家團圓、和和美美度佳節的和諧節日觀。
五、更有利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節日文化使教師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樹立了科學節日觀和科學兒童觀,認識到從小對幼兒進行節日文化教育熏陶的重要作用。作為幼兒園教師要豐富教學內容,通過對更多世界性節日和外國節日活動的開展,介紹世界和外國文化、習俗、藝術等內容,提供直觀的圖片和影音資料,讓幼兒感知、體驗世界文化的豐富和差異性,達到對兒童進行多元教育的目的。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節日文化的國家,十幾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但孩子們對于中國的節日文化了解知之甚少,他們所熟知并熱衷的卻是“洋節日”“洋風俗”,而中國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在孩子們的心中有的已被淡漠,如何利用節日文化教育,提升幼兒對節日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而節日資源是廣泛的、無窮的,節日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的、無定律的。教師應該放開眼界,在平時教學工作中注意收集不同節日的素材,挖掘有價值的教育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關于世界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節日活動,讓幼兒盡可能多地接觸、了解多姿多彩的世界民族文化,而且孩子們對于節日的認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表現出明顯的年齡差異。對不同的節日,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喜歡程度也各不相同。我們應選擇具有鮮明的形象特征且能積極參與的節日活動使孩子真正投入和喜歡。
引用陶行知的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希望通過節日活動,幼兒園與家庭之間進一步建立起理解、信任、合作的橋梁;作為社會教育機構的幼兒園,能用自身的實際教育行動影響家庭對節日的觀念,積極地應和時代的步伐,從而溶入到和諧社會的主旋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