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采燾 袁飛 張孜
一、城市發展,交通先行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交通問題日益凸顯。為了確保城市交通合理、有序、可持續性發展,全國各大城市開展了智能交通管理體系的研究應用,如在交通運行狀態評價方面,文獻[1-5]針對交通管理的不同層次需求,構建了符合交通參與者認知的城市道路交通狀態評價方法,為交通狀態評價提供了客觀標準和決策依據。文獻[6]將宏觀路網交通狀態評價與微觀交通狀態分析相結合,建立了路網交通狀態分析模型,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路網交通狀態分析方法。文獻[7]將宏觀路網交通狀態評價與微觀交通狀態分析相結合,建立了路網交通狀態分析模型并提出了路網交通狀態分析方法。在交通信息采集方面,文獻[8]通過結合交通管理問題,探討了車聯網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文獻[9-11]闡述了物聯網與智能交通之間的聯系,以及未來發展應用前景。在數據處理技術上,文獻[12-13]探討了在大數據條件下,根據不同數據特點搭建分布式存儲系統,闡述了海量數據的處理和優化將是未來的重點研究領域。文獻[14]針對數據參數多樣、結構迥異、采樣周期和精度不一等現狀,提出了建立多源異構交通信息三層次的融合體系。在仿真應用上,文獻[15]利用系統仿真技術和計算機處理技術,構建自主可控的道路交通流仿真模型,為交通擁堵管理措施的制定和決策分析提供了支持。
綜上所述,目前,城市交通運行狀態的評價分析主要集中在道路交通流仿真、關鍵模型構建與實現方法的研究上,在感知評價與管理應用體系框架方面的研究應用還比較少,亟需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和新一代無線通信為導向等新興技術,研究如何實現對交通設施的全面感知、對交通態勢的透徹分析和對交通運行的精細管理,以滿足城市道路交通運行管理應用的實際需求。
二、城市道路交通運行感知與分析技術
(一)以RFID、傳感器、WSN自組網為代表的新興物聯網數據采集傳輸技術
新興的物聯網數據采集技術在交通方面的應用主要是通過RFID、傳感器、WSN自組網等信息傳感設備,獲取交通基礎設施與交通運輸工具的各種信息,結合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進行信息傳送與交互,提高感知能力。這一技術主要應用于車輛定位感知、停車場感知、道路橋梁狀態感知、交通事件感知等方面。
(二)以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數據存儲和分析處理技術
目前,以Map Reduce和Hadoop為代表的非關系數據分析技術,在互聯網信息搜索和其他大數據分析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已成為大數據分析的主流技術。大數據技術在交通方面的應用主要在于對交通工具GPS地理位置、線圈、視頻、路網、基礎設施等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海量數據的存儲與處理。
(三)ZigBee、3G/LET等新興無線通信技術
新興的無線通信技術主要有近距離通信和遠距離通信。近距離通信技術主要有ZigBee、DSRC、WIFI等,遠距離通信技術主要有3G、LTE、4G等。這些技術都具有容量大、成本低、傳輸速度快等特點。智能交通中的無線通信技術具有多節點交互功能,可實現快速、海量的傳輸圖像及視頻流等多媒體,為公眾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務。
綜上所述,物聯網、大數據以及新興的無線通信等高新技術為城市道路交通信息化運行管理創造了新技術條件,將引導ITS向更先進、更智慧的方向發展,同時也為交通運行感知評價和管理應用體系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城市道路交通運行感知評價和管理應用體系框架
在分析了智能交通管理應用的新需求,以及新技術的發展為道路交通運行管理創造條件的基礎上,本文提出城市道路交通運行感知評價和管理應用的體系框架。該框架以城市道路交通運行感知體系為基礎,以基于大數據處理的城市道路交通運行分析評價體系為核心,最終滿足城市道路交通運行管理應用的需求。同時,在此過程中融入閉環管理理念,在循環積累中不斷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應用和服務水平。
(一)城市道路交通運行感知體系
城市道路交通運行感知體系采用“移動+固定”的采集手段采集“動態+靜態”的交通信息,實現交通信息的“采集+共享”,為分析評價體系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
1.感知什么
感知城市道路交通資源及其運行狀態,包括道路條件(長度、車道數、通行能力、維護保養情況、通暢情況、替代道路情況、在路網中的地位、限行條件等);車流(流量、流速、車型、停車場靜止態、身份、號牌受限條件等);人流(日常客流、假日客流、公交客流、地鐵客流、出租車客流、步行客流等);物流(貨物種類、通關狀態、倉儲狀態、運輸狀態、應急處置方法等);事件(道路設施設備故障、交通事故、出行需求、場站客流集聚、惡劣天氣等)。
2.如何感知
靜態數據通過建設數據庫人工填充和維護(如道路長度、維護保養情況等);動態數據即道路交通運行狀態,應用以RFID、傳感器、WSN自組網為代表的物聯網數據采集傳輸技術,通過GPS終端、視頻、傳感器、微波等采集方式,采集上述車流、人流、物流和事件信息。
(二)城市道路交通運行分析評價體系
城市道路交通運行分析評價體系利用感知體系采集的數據,應用大數據處理技術進行存儲、融合、多維度挖掘等分析處理,在此基礎上對道路交通運行狀態、擁堵情況和路網穩定性進行分析評價,為城市道路交通運行管理應用體系提供支持。
1.城市道路交通運行數據構成分析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以千計的交通數據類別每天以TB級別增長,海量、動態、實時是其重要特征。結合交通系統的實際情況,設計基于Hadoop計算集群、非關系型數據庫技術、數據實時處理技術等主流大數據處理技術的模型體系,按照數據流向依次進行數據集成、數據計算、數據應用,并在此基礎上研究、驗證綜合交通大數據的接入、融合、處理、挖掘、管理技術,最終成為交通數據的存儲、分析、管理中心。
2.城市道路交通運行評價
立足于城市道路交通運行管理應用的需求,建立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對道路交通的“線-區域-全市”進行實時分析、趨勢分析、預警分析和措施分析,從而增強對城市總體、重點區域、主干道交通運行的超前研判,為城市道路交通運行的調整優化、輔助決策和信息服務提供支持。
(三)城市道路交通運行管理應用體系
城市道路交通運行管理應用體系主要是利用道路交通運行評價體系的評價結果,進行道路交通運行調控優化、決策支持以及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等管理應用。
1.城市道路交通運行調控優化
道路交通運行調控優化主要是對城市道路交通運行過程中的狀態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控優化,例如占道施工管理優化、停車場管理優化、中小型客車總量調控優化等。
2.城市交通規劃管理決策支持
城市交通規劃管理決策支持主要是對采集的交通大數據進行綜合、宏觀的分析評價后,為城市交通的需求管理、交通治理措施制定、交通管理控制等宏觀層面提供支持;為公交地鐵線網規劃、交通樞紐規劃、道路網絡規劃、交通影響評估提供支持;為錯峰出行、擁堵收費、限外等政策制定、優化提供數據支持。
3.城市道路交通綜合信息服務
物聯網時代感知體系采集了更加全面的數據,利用大數據處理技術對交通數據進行更加深入的挖掘處理,可以使交通信息服務的內容更加全面。同時,無線通信技術使交通信息的服務手段更加豐富多樣,服務質量更高,以多樣的發布渠道、豐富的服務內容、全方位的公眾信息互動為代表的新型交通綜合信息服務將逐漸成為現實。
(四)基于閉環理念的流程化管理
以物聯網為代表的城市道路交通泛在感知和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智能數據處理在技術層面上有效解決了智能交通的底層瓶頸。盡管如此,在管理應用層面還必須建立起配套機制,以滿足智能交通發展的需求。基于閉環理念的流程化管理,在數據采集與狀態感知-分析評價-管理應用等環節加強管理,并通過外部反饋機制(交通調控措施的反饋、交通信息服務質量的反饋),進一步優化交通運行狀態感知內容和手段,優化分析評價方式,最終全面提升管理應用水平。
1.應用實踐
城市道路交通運行管理應用體系評價與管理應用體系已在廣州市智能交通運行管理上成功得到應用,信息化已滲入到了交通行業的各個層面,覆蓋了公共交通、客貨運輸、道路及公路養護、交通執法、交通治理等領域,成為交通行業管理、企業生產經營、市民出行服務的重要支撐。
2.城市道路交通運行狀態感知手段豐富
在數據采集方面已實現海量的綜合交通數據采集,每年采集的總數據量超過4000 TB,平均每天的數據量超過10TB,平均每天采集的數據條目數超過6億條。在數據共享方面建成了交通信息資源整合系統,實現了交管、鐵路、航空、電信、移動、聯通、各高快速路運營單位等多個相關部門交通信息數據資源的有效整合。
3.以大數據處理技術為支撐,城市道路交通運行數據分析技術領先
在大數據處理技術的支撐下,深入開展多元異構的海量數據分析處理工作,每天利用大約4500萬條浮動車數據,進行道路交通運行狀態實時分析、趨勢分析,為交通行業日常管理提供決策支持。此外,基于公交客流分析系統數據每天處理2200萬條數據,分析公交客流規律、客流與運能匹配情況等,為公交企業及交通主管部門提供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和輔助決策支持。
4.以地方標準規范為依據,城市道路交通運行評價規范準確
在海量數據的采集、分析和預測的基礎上,廣州市交通部門制定了統一、科學的《城市道路交通運行評價體系》地方標準。廣州市交通部門還將起草停車場系統接入、客運站場聯網售票系統等地方標準,加強智能交通系統相關技術規范的建設工作。
5.以交通管理和信息服務為導向,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應用成效凸顯
在交通決策支持方面,廣州市交通部門建立了交通仿真系統,通過利用微觀仿真模型,對交通組織方案、緩解交通擁堵措施等進行仿真評估,為交通治理提供輔助決策依據;建成廣州市公交線網基礎數據管理信息系統,為公交線路設置和調整提供直觀的圖形和數據支持,為公交線網的規劃提供決策依據。在交通運行調控方面,建成廣州市停車場行業管理系統及停車差異化監管系統,完成全市10萬多個停車位數據接入,可實時掌控全市停車場分布及運營狀況。在交通信息服務方面,構建了以多樣的方式選擇、豐富的服務內容、拓寬的信息發布渠道、全方位的公眾信息互動為代表的新型交通綜合信息服務體系。
四、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城市交通運行管理的實際需求,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運行感知評價和管理應用的體系框架,并成功地應用于廣州市智能交通管理。實踐表明,該評價與管理應用體系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應用和服務水平,在城市交通運行管理中發揮高效、有序、安全的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孫曉亮.城市道路交通狀態評價和預測方法及應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
[2] 史巖. 面向城市交通管理的道路交通狀態評估與信息發布[D]. 北京交通大學, 2015.
[3] 于春全, 郭敏, 梁玉慶. 關于建立城市道路交通運行狀況宏觀評價系統的研究[J]. 道路交通與安全,
[4] 范文強,黃承鋒. 城市軌道交通服務能力評價研究[J].交通科技與經濟,2015(3):28-31.2007(1):1-6.
[5]張孜,湯杰,黃智超,等. 廣州城市道路交通運行分析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電子測試, 2014(24):56-58.
[6] 紀錚翔. 道路交通運行狀態評價關鍵指標研究[D]. 同濟大學, 2007.
[7]孫超.城市道路交通狀態評價分析研究[D]. 華南理工大學, 2010.
[8] 張建華, 鄒常豐.車聯網技術及其在交通管理中的應用[J]. 交通科技與經濟, 2014,16(6):91-94.
[9] 馬黎. 基于RFID的關鍵交通信息采集技術研究[D]. 廣東工業大學, 2011.
[10] 席申娥.基于物聯網需求的區域交通信息網絡布局與管理研究[D]. 武漢理工大學,2013.
[11] 謝輝,董德存, 歐冬秀.基于物聯網的新一代智能交通[J]. 交通科技與經濟,2011 13(1):33-36.
[12] 覃明貴. 城市道路交通數據挖掘研究與應用[D]. 復旦大學, 2010.
[13] 李儉, 郭川軍, 姜微. 計算密集型海量數據查詢處理關鍵技術分析[J]. 交通科技與經濟,2015,17(4):110-113.
[14] 徐濤, 楊曉光, 徐愛功,等. 面向城市道路交通狀態估計的數據融合研究[J].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1,47(7):218-221.
[15] 楊柳青. 道路交通流仿真模型構建及其應用研究[D]. 北京工業大學,2014.
(責任編輯:李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