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新生開學,校服質量問題又格外引發各方關注,特別是學生家長。
今年3月31日,國家質檢總局以法定形式頒布實施《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強化了紡織面料,尤其是學生服的質量監管,同時,確定了開展纖維—纖維產品的“全鏈條監管”模式。《辦法》賦予專業纖檢機構對絮用纖維制品、學生服、紡織面料等三類纖維制品日常監管的職能。
這一《辦法》具有標志性的意義,即校服的質量監管職能重重地落在了纖檢機構的肩上。那么,纖檢機構將如何履行好這一職責,是否要發“洪荒之力”?
責無旁貸聚力量
如何理解纖檢機構的監管責任呢?
中纖局纖維質量監督處處長熊宗偉解釋,《辦法》填補了目前國內紡織品、特別是學生服質量監管的立法空白,將纖維質量監管納入法治化管理。但當前市場經濟體制并不健全,相應法律法規并沒有細化到約束企業的每項行為,因此,行政管理和監督才有存在的價值,我們作為行政監督的一個節點,所有措施和手段都是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的安全。
因此,對學生服等纖維制品進行日常監管,從實際操作的層面理解,應該是政府對企業的一種服務行為,監管,管不是目的,只是用一種相對強硬的手段維護市場秩序,給企業一個生存發展所要遵循的底線,最終是為了引導和扶持企業參與正當市場競爭,推優擲劣,提高市場競爭力。
可以說,專業纖檢機構比其他任何一個部門都有基礎、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履行好校服質量監管職能。其監管優勢在哪里呢?
首先,對校服質量進行日常監管,纖檢部門能夠借鑒最早運用于棉花質量監管的“過程監管”理念,對校服從生產到使用形成過程監管的態勢;而10年來纖檢機構在絮用纖維制品(俗稱黑心棉)的日常監管上已經有了成形的制度和辦法,可直接照搬。
另外,很多地方纖檢機構近年來受當地質監部門授權,已經不同程度地承擔了校服等學生用紡織品的監督抽查和檢驗,工作模式熟悉,并且具備相應工作能力。
自今年3月31日以來,中纖局為做好校服等纖維制品的監督管理工作,除數次進行《辦法》的全面宣貫工作以外,已經于4月份下發了貫徹落實《辦法》的實施意見。該意見特別強調了做好三類纖維制品質量監管的重要意義,對省級纖維質量監督機構的主要任務和工作要求提出整體要求。
由于各省份基礎不同,執行情況不一,中纖局要求各地既堅守《實施意見》要求的共性原則,又要發揮各地方纖檢機構的監管優勢和特色,但最終落腳點是履行好監管職能。據了解,該意見會在貫徹落實一段時間后,將結合新情況及各地的經驗和做法進行修改完善。
“有禮有兵”是思路
“禮”指做好宣傳和服務工作,主要是幫助企業提高質量意識,并全方位建立起信用平臺;而“兵”則是監督執法。
信用平臺建設是質量監管的基礎。中纖局質量監督處副處長龐寧強調,纖維質量監管機構要處理好與監管對象之間的關系,今后更多要做的,應該是對生產企業基本情況的掌握,如果將更多精力放在前端的日常監管環節,更好地扶持引導企業,那終端的行政執法也許就會越來越少。
中纖局9月份將開展一次“學生服質量評估專項行動”,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進一步對《辦法》進行全面宣貫,讓企業、學校、學生家長等社會各界明確責任,提高質量意識。
我國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企業誠信體系的建設和考量是個大工程,監管部門有義務推動企業走向誠信,如果校園紡織品質量出了問題,確實會反映出監管工作措施仍有不到位的地方,但企業畢竟是產品質量的第一責任人,有義務保證產品質量安全,讓企業認識到這一點也至關重要。
前不久,中纖局召開專題會議,各省級纖檢機構參會,討論關于學生服、面料質量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的工作。據了解,在中纖局領導下,各地纖維質量監管機構今年的工作重點是摸清校服生產企業的底細。
全國到底有多少家校服生產企業?分別以怎樣的形式存在?要掌握這些信息并不容易,因為校服生產企業不同于其他類型企業,校服生產工藝和難度較小,任何服裝生產企業都可能搖身一變生產校服;有的企業甚至每年用一條生產線集中一個月生產校服,其他時間做別的服裝。
據了解,建立信息平臺,對校服生產企業的基本信息,即地區分布、生產模式和類別等做到心中有數,是監管部門下一步進行分類監管和重點監管的基礎。該平臺將在下一年度投入使用,其能夠通過不管更新企業生產情況,為教育部門招投標、淘汰劣質校服生產企業提供依據。
目前,中纖局9月份的“學生服質量評估專項行動”正在加緊部署。據透露,此次會選取幾個在絮用纖維制品和校服質量監管方面有工作基礎的地方纖檢機構,將在校服生產企業較為集中的部分省份進行集中抽樣調查。
這項行動的目的,一方面是配合各地做好企業信息數據的采集,做好摸底工作;另一方面則是配合質檢總局和教育、標準委員等部門,在摸底的基礎上抽樣,然后按校服質量新標準對樣品進行全項檢驗,看校服新標準的適用情況如何。
多方合力做保障
纖檢機構對校服進行日常監督管理,是配合質檢總局的監督抽查對校服監管形成全面覆蓋的格局,實際上是一種共同監管的模式,相比而言,這是一種監管模式上的調整和創新。而要真正提升校服質量和安全,則所涉及相關部門都應該添柴加力。
首先是校服使用環節的教育部門對“雙送檢”制度落實得好壞。如果教育部門不能積極送檢,僅僅依靠質檢部門的抽查和纖檢機構的檢查顯然是不夠的。當然,此次教育部門取消定點生產企業的舉動非常有意義,打破了壟斷,為企業公平競爭創造了環境,引導企業以更好的產品質量參與市場競爭。
“各地方專業纖檢機構正在開展的校服生產企業信息采集,需要從當地教育部門獲得招投標的企業名單,希望對方積極配合。”龐寧表示。
對此,浙江省纖維檢驗局副局長顧福江也談道:“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問題確實應該質監部門監管,但光靠質監部門根本無法實現校服等學生用紡織品的有效監管。學校也要在管理上下功夫,比如對集團采購、進貨驗收制度等環節的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各地質量技術監督局要高度重視校服質量監管工作。雖然《辦法》賦予專業纖檢機構對校服等纖維制品的日常監管權,但從具體操作層面講,各省市纖檢機構必須在拿到當地質監局的授權后,才可以開展相關的監督執法工作。
此外,對專業纖檢機構來說,“雙送檢”制度不是以監督的形式出現的,社會上任何具備檢驗能力的機構,都可以參與到校服檢驗環節中來,并在檢驗工作中切實負起責任。
對中纖局來說,校服質量監管作為一項日常監管職能從無到有,其面臨的困難也可想而知。主要問題可能會表現在中纖局對地方各級專業纖檢機構的約束力有限,因為該項工作并沒有經費做支撐,所以,監管效果的好壞關鍵取決于各地對這一工作的重視程度和積極性。
雖然校服質量監管仍有難題需要破解,但專業纖檢機構思路、辦法、行動都有了,社會各界是否會對校服質量安全多了一些期許,一份信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