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洛陽 王麗敏
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協同培養構想
□ 河南洛陽 王麗敏
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的用人標準不斷提高,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也是我國教育結構調整的方向。《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又稱2011計劃)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通過構建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創新、行業產業以及區域發展重大需求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機制改革,轉變高校創新方式,這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筆者擬就地方高校與高校,高校與科研院所,高校與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師事務所,高校與大型骨干企業聯合開展會計人才培養的運作模式與協同機制進行探討。
“協同”一詞源于希臘文synergetics, 意思為共同工作。協同教育是在合作教育理念基礎上演化發展而來。1906年,赫爾曼·施奈德(Heman Shneider)提出了旨在通過工學交替提高人才培養適用性,為學生職業能力拓展提供實踐機會的合作教育模式。現代教育理論將社會某一系統的資源要素與教育系統的資源要素相互聯系與作用產生協同效應的社會現象稱之為協同教育。而協同培養是指高等院校與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開展深度合作,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通過搭建教學實踐平臺和創新培養機制,將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為主的實訓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高校專業協同培養已經比較普遍與成熟,而會計等經濟管理類專業仍處于探索階段,各高校的探索情況散見于網絡、報紙和雜志,主要方式有訂單培養、校企合作、聯辦產學研基地等,培養模式也在不斷創新。但終因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多方重視不夠、人員不足、文化沖突等原因,使得社會主體對高校教學和科研的參與不多、合作形式單一、合作缺乏有效評價機制等問題凸顯,即各培養主體間并未真正構建起有效的協同機制,仍然處于由學校主動邀約,靠感情維系為主的淺層次協同階段。校“熱”企“冷”的脆弱協同關系,導致會計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缺乏,只能尋求就業市場中的低端崗位,遠遠不能達到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1.政策制度缺位。在國家政策層面,有關校企合作特別是頂崗實習的政策不少,但從現階段來看尚未形成體系,落實不到位,對企業的吸引力有限;缺乏對企業的有力的制度約束和政策激勵,主管部門的檢查和指導更多地停留在形式上。靠行政命令或人脈情感來維系的協同培養,各方參與主體的作用很難得到充分地調動和發揮。
2.高校自身制約。在高校層面,一些高校受自身因素或專業因素的影響,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設計過分強調企業的針對性,而通用性不足;教學過程有很大的隨意性,學校和企業管理層監管不到位;學生評價缺少統一的標準,評價操作差別很大;企業師資差異性大,缺少必要的培訓以及職教能力測評手段和標準;學校師資隊伍缺乏學術積淀,優勢資源與企業不匹配;主動服務企業的意識不強,過分強調企業資源的利用和人員的配合,不愿意為滿足協同企業需要而對自身協同行為作出調整,導致企業喪失協同積極性。
3.企業(行業)協同不夠。在企業(行業)層面,各個企業(行業)之間師資水平差異性大,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合作師資缺少必要的專業知識培訓以及職教能力測評手段和標準;合作培養經費、企業教學場地、實訓基地、崗位、企業教學設施與設備等因企業而異,沒有基本標準和要求;企業只關注眼前利益和短(任)期效應,社會責任感不強,人才危機意識缺乏,人才培養意識淡漠;企業管理責任主體缺位,在一些員工緊缺的企業,學生容易淪為廉價勞動力,學生權益得不到保障等。這些都嚴重制約了人才協同培養的質量和協同合作的深入。
4.協同目標指向差異。在協同目標指向層面,高校與企業(行業)協同的目標指向是追求學術研究的針對性和人才培養的實踐性;而企業(行業)與高校協同的目標指向是追求人力資本的利用和產生效益的提升。雙方組織特性和協同目標指向的差異,決定了實現“雙贏”的協同交集有限,拓展雙贏交集的路徑和機制亟待構建與深化。
會計專業綜合素質的提高僅僅依靠學校課堂教育是難以實現的,還要在大量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而協同合作教育在培養會計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上獨具優勢,能解決協同培養中存在的多種問題,一方面,高校科研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給學生和教師一個實踐基地、創新基地,另一方面,企業也充分享受學校的人才資源和優先享受高校的科研成果,從而實現高校、企業(行業)和科研機構的無縫對接。
1.構建多學科融合的會計專業協同育人模式。首先,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通過深入開展社會調查,對當前會計行業現狀進行認真分析并對未來的發展走勢有個大致的預測,再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和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科學的進行人才預測,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其次,構建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并重的課程體系。充分分析行業企業對會計類崗位知識點和技能點的要求,及時更新新知識、新技術,優化課程內容,建設課程群,整合課程結構,實行校內與校外交叉的實踐教學方式,減少驗證性試驗,增加設計與應用性的綜合實驗,從而實現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并重的課程內容體系。
2.培育“雙師型”教師隊伍。首先,實行“引進兼職教師”與“教師進修”雙重方式。一方面可以引進其他高校的會計專業的教師、企業的技術骨干、會計行業的專家、科研院所的拔尖人才以及社會知名人士等,充實到本校的教師隊伍中,作為兼職教師教授實踐性的課程或作為新進教師的導師組成員,優化師資結構,提高合作辦學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選派具有發展潛力的教師到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進行掛職鍛煉,或提供技術咨詢服務,通過真實的情景解決問題,提高技能,或到國內外知名學府進行培訓,了解該學科與學術的前沿動態。其次,制定合理的教師考評體系。包括規定崗位職責、不定期抽查、定期測評等內容,保證“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優質性。
3.深度開展產學研政共同參與的協同育人機制。首先,共同制定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企業、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結合自身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和地方高校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規格制定、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的設計、教師的管理及考核評價等。其次,共創培訓中心,實現資源共享。培訓中心主要包括校內實驗室、模擬實訓基地和校外真正的實訓基地,先由高校負責論證,專家審核通過后,企業、科研院所提供實習所需的實訓器材、資料,并派送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對學生的培訓課程進行指導,高校也要主動為企業職工培訓、項目研發等提供服務。再其次,共建協同育人管理機構。組建由高校教師、優秀大學生、企業骨干、行業專家、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科研機構負責人、地方管理委員會成員組成的產學研協同合作機構,明確各方功能定位、職權及人員、資源、成果、知識產權等歸屬,負責重大事務協商與決策,實現溝通信息、群體協調、相互監督,以此促進產學研合作教育管理的全面持續發展。最后,強化政府的“橋梁”功能。政府是推動高校和其他社會主體合作的關鍵“橋梁”,是促進多個主體協同合作的紐帶,在整個協同育人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的保障、引導、推動、激勵作用,最終促使各主體之間的合作規范、有序展開。
4.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協同辦學模式。伴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更多的企業走出國門,到海外去開拓市場,尋求更高遠的發展。這些新形式對會計人才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會計人才的培養也應該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革,積極加強與國外大學與教育機構的合作辦學,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教育品牌和國際知名度,營造國際化氛圍,另一方面推動合作性學習,提高開放型人才的培養水平。
總之,高校會計專業協同培養不能歸納成為某種定式,更不能機械地照搬某種“成功”經驗,只能在協同過程中因時、因事順勢而為。當然,協同培養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形式,而在于如何喚醒全社會人才培養責任意識的認知,在于協同各方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在于誠信自律、包容互諒精神的信守和發揚。[基金項目:2013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項目《地方高師院校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協同創新模式研究——以會計學專業為例》(項目編號:2013GGJS-156)]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