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的正式實施,賦予專業纖檢機構保障校服等校園紡織品質量安全的重任。各地專業纖檢機構在對校服等纖維制品監管上基礎不同,條件各異,那么各地纖檢機構是如何結合實際貫徹落實該《辦法》的呢?有哪些創新的思路和做法?
前不久,在中纖局召開的全國纖檢系統局(所)長“法治纖檢”專題培訓班上,部分省市纖檢機構談了他們的認識、體會及好的做法。
顧福江(浙江省纖維檢驗局副局長):
依靠“聯盟標準”引導行業自律
浙江纖檢局對校服等校園紡織品的監管早已有之,也的確有一些體會。早在2003年,浙江纖檢局就聯合當地教育部門對校服生產企業實行備案制度,即纖檢局從質量角度,對當地校服生產企業的廠房、設備、人員等基礎條件提出要求并進行審核,然后送教育部門備案,作為其決定哪些企業可以生產校服的依據。直至2014年,該備案制度正式取消。
備案制度取消前,我們大概掌握了浙江省內100家校園紡織品生產企業的基本信息。《辦法》出臺后,我們已經跟省教育局、質監局聯合發文,根據以往對校服生產企業掌握的情況安排了一些監督抽查。
從取消備案制度至今,我們更注重用扶持引導企業的方式來達到監管目的。自2014年備案制度取消后,浙江省纖檢局就聯合省質監局,和當地19家校服及學生用床上用品生產企業共同制定符合浙江省實際的學生服質量標準和學生床上用品質量標準、質量誠信標準、社會服務承諾標準等一系列標準,簡稱聯盟標準。
該聯盟標準自2016年初正式發布,以標準形式對企業的廠房、設備等條件提出要求,發起聯盟標準的19家企業已經將這一系列標準改成自己的企業標準來執行。
聯盟標準某種程度上是備案制度的延伸,其從管理角度講非常有效。下一步的監管手段,則是提議教育部門發文給學校,告知他們我們有聯盟標準,希望學校在集團采購、招投標的時候參照這個標準,以此引導企業嚴格規范自己。
此外,浙江纖檢局已經和教育部門建立了溝通機制,每年會定期進行招投標企業信息交流,并幫助教育部門規范校服采購的合同樣本。結合日常監督抽查,引導企業依據標準形成行業自律,這是我們最重要的監管方式。
陳劍(四川省纖檢局總工程師):
以點帶面,逐步全覆蓋
早在2013年,四川纖檢局就實現了對學生用床上用品質量監管的全覆蓋。我省專門生產校服的企業有62家,一年生產600多萬套校服,大約價值20個億,這是四川省校服生產企業的基本信息,我們已經掌握清楚。經過與當地教育、質監、財政部門協調合作,四川纖檢局打算在校服監管上一步到位,直接到學校開展監督抽查。但是,校服“雙送檢”制度最大的障礙是檢驗經費問題,學校批量送檢的話,一萬塊錢只能做三套校服的全面檢驗,所需檢驗費用非常大。因此,四川纖檢局今年只能找財政要一部分資金,選取幾個片區的重點學校,對其校服進行監督抽查,預計今年將覆蓋100家學校。
明年我們爭取覆蓋200家。四川一共186個縣,只有6個地市州,人員非常有限,有些地州目前還沒有校服檢測的資質能力。針對這種情況,四川纖檢局一方面正加快籌備地州實驗室,提升履職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工作模式上盡快創新,通過制定詳細的方式方法,帶動市州纖檢機構和質監部門配合監管。
此外,四川纖檢局也在利用技術優勢,積極幫助學校在集團采購中規范合同內容,在合同中直接標明對校服等學生用紡織品質量的要求。目前我們只能在一些重點區域進行專項抽查,做到以點帶面,逐步實現全覆蓋。今年,四川省質監局已經劃撥50萬經費用于校服監管,對校服的監督抽查將于9月份逐步展開。
李文華(寧夏纖檢局局長):
關口前移,變“雙送檢”為“單抽檢”
比起四川,寧夏地方小,校服生產企業少,開展校服監管工作要簡單得多。從目前寧夏纖檢所掌握的基本情況看,寧夏一共22個縣市區,2300所使用校服的學校,總共103萬學生穿校服。去年教育部門集中招標,寧夏一共有50家校服生產企業參與招標,這覆蓋了寧夏校服生產企業的90%。而整個寧夏地區只有寧夏纖檢所這一個具有檢測資質和能力的檢驗機構。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寧夏纖檢所在校服監管模式上進行創新,將監管關口直接前移,變學校“雙送檢”為直接到生產企業抽樣檢驗,對校服生產企業監督抽查做到全覆蓋。而將學校進貨制度等的檢查權交給地方基層。
寧夏纖檢局已經聯合教育部門召集企業開了宣貫會,要求但凡跟學校簽訂了供貨協議的企業,都必須將所生產的批次和數量報送,然后纖檢局會在第一時間派人到企業進行監督抽查,不合格產品不允許進入學校銷售。這相當于從源頭開始,防止不合格產品流入學校。
由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地域面積小,南北車程最多4小時,東西則不到兩小時,寧夏纖檢局一個機構就能做到對校服生產企業的全覆蓋,這是寧夏纖檢所做好校服監管的先天優勢。這部分經費將由我們自己承擔。目前,校服監管經費已經列入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財政預算,自治區財政今年給了80萬用于校服等學生用紡織品監管。
王平(馬鞍山纖檢所所長):
財政買單,監管不收費
早在2013年之前,我們所就積極寫報告反映校園紡織品的質量情況,希望得到當地政府重視。最終,校園紡織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被當地政協作為提案討論,并以市委文件的形式轉發下來。
2013年8月,各部門聯合出臺了《馬鞍山市校園紡織品質量監管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將幼兒園、學校、大學生公寓的校服、軍訓服和床上用品等全部納入監管范圍,并且明確了各部門的職責,要求流通領域由工商配合監管,校園紡織品的監管則由教育部門配合質監部門共同監管。《實施意見》最大的亮點是校園紡織品監管由政府買單。
馬鞍山纖檢所每年7月份都會聯合當地教委,邀請教育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紀檢部門等的領導組成評委組,對馬鞍山27家校園紡織品供應商進行綜合評定。評定依據企業生產規模、設計能力、有沒有質量違法行為等條件綜合打分,然后將成績公布于教育局網站,通過市場選擇的行為淘汰落后企業。
此外,我們對校服的監管采取直接進學校監督抽查的方式,目前,我們對馬鞍山293所學校已經做到了監督抽查全覆蓋。每年1月,馬鞍山纖檢所都會聯合當地教育部門制定當年進入學校監督抽查的計劃,為了防止學校將檢驗經費轉嫁到學生身上,馬鞍山纖檢所提議引入了第三方檢測機構,使檢驗結果更有說服力。
當然,引導企業提高質量意識也不容放松。馬鞍山纖檢所經常召集企業宣貫政策,讓企業認識到自己是產品質量第一責任人,同時建議沒有檢驗能力的企業在校服投產前對所購面料主動送檢。我們切身為企業考慮,告訴他們這樣做不僅避免了投產后質量不合格的損失,又能做到質量問題的溯源。
馬鞍山校服生產企業少,監督難度小,下一步,我們正籌劃建立馬鞍山面料供應廠商的數據平臺,所有校園紡織品面料供應商的基本情況都將納入大數據平臺,做到質量溯源。家長和孩子們只要掃一下二維碼,就知道校服的整個生產流程。目前,該平臺正在籌建中,很多學校和供應商都自愿加入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