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嬋娟 麥齊好
【摘 要】以北海市廣播電視大學社區教育為例,從教材選擇、小組成員選擇、專業選擇等方面探索合作學習在社區教育中的運用。
【關鍵詞】合作學習 社區教育 教材 小組成員 專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C-0053-03
合作學習的研究自1990年以來取得新的進展,國內在學歷教育方面對合作學習理論和行為模式的運用較為廣泛、深入,但對社區教育這一塊觸及尚淺。筆者以北海市廣播電視大學社區教育為例,從教材選擇、小組成員選擇、專業選擇等方面探索合作學習在社區教育中的運用,以期拋磚引玉。
一、合作學習在社區教育教材選擇中的運用
根據丁桂鳳的觀察,1990年以來國內外有關合作學習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其中之一即是“對于適宜合作的小組學習任務特征的進一步明確”。這項認為能夠調動小組成員學習積極性的學習任務應該具備幾大特征,其中有兩點筆者較為認同,一是“開放式的學習任務,任務的完成需要復雜的問題解決技巧”,“這一類任務往往與現實生活的不確定性或模棱兩可性相關,學生可以設計一個實驗,建構一個模型,或者調和有爭執的不同觀點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可以制訂不同的計劃、探索多元的問題解決路徑、提出多種合理的方案”。二是“任務的完成需要小組成員之間的積極互賴和個體明確的責任分工。需要小組成員之間彼此依賴、明確分工、密切合作的學習任務更能引起學生合作的興趣,通過合作探討能夠使有爭議的觀點達成小組共識,或者提出有創新意義的見解”。筆者之前給北海市廣播電視大學獨樹根東社區的居民上現代漢語課,關于教材的選擇問題,就曾經運用上述合作學習的方法和理論模式予以解決。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增訂三版)》上、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重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以及錢乃榮主編的《現代漢語(修訂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這三種不同版本的現代漢語教材都是現今高等院校文科比較普遍使用的,究竟選用哪種適合,大家莫衷一是,討論的結果是用事實、證據來說話。對此,筆者把學生分成三組,每組負責一種教材,讓他們就其“緒論”部分內容編寫上的差異,結合近年來國內外相關方面的科研成果做一對照闡述。三個小組相繼匯報如下:
(一)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增訂三版)》“緒論”部分的編寫特點。《現代漢語(增訂三版)》“緒論”部分主要解決什么叫現代漢語、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現代漢語方言以及現代漢語的特點、現代漢語的地位、現代漢語規范化等問題。該章節在給現代漢語下定義的同時,也順帶提及其口語、書面語這兩種形式及與文學語言的關系,但皆沒有深入探討。該章節探討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實質就是對現代漢語形成過程的一個揭示;筆者以“現代漢語形成”為題名在網上搜索了相關的中外論文,湯哲聲的《中國現代漢語形成溯源》一文對現代漢語形成原因做了適當補充,突出清末民初之際的“報人”、“報紙”在其中所起重要作用,這點可以說是對該章節揭示現代漢語形成過程中“隨著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高漲,一方面,掀起了‘白話文運動”籠統說法的一個細化。該章節對現代漢語方言的分類仍舊遵循老傳統,羅列有一個《現代漢語七大方言語音主要特點表》,即對比分析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之間濁聲母、塞擦音、擦音、韻尾和聲調數目等情況;但也在注釋中提到“十區說”(即近十多年來,有學者主張把漢語方言多劃分出“晉語”、“徽語”、“平話”三區)……
(二)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重訂本)》“緒論”部分的編寫。《現代漢語(重訂本)》“緒論”部分增加了對語言的闡釋,進一步展開對現代漢語三要素的關系、現代漢語書面語和口語的關系等的闡述,也同樣探討了現代漢語的形成、現代漢語方言、現代漢語規范化、現代漢語的特點等問題。該章節以現代漢語為例對語言的概念和范疇解釋得很清楚,為后面更好地理解現代漢語打下基礎: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什么叫符號;什么叫系統。美中不足的是,這里有一句話出現紕漏:“書面語中夾雜的不屬符號系統的語言單位比口語更多,如標點符號,雖然稱之為符號,其實并非音義結合的語言單位。”標點也是符號,其能指為其形式,其所指為其形式所表示的意義,只是其形式并非聲音而已。因此,標點并非音義結合,但也是屬于符號系統的語言單位。石彥霞、杜曉梅的《漢語標點符號系統與語言功能》一文也有類似的見解:“標點符號系統和文字系統一樣都屬于一種符號系統”。該章節對現代漢語形成和現代漢語方言的敘述與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增訂三版)》的大同小異……
(三)錢乃榮主編的《現代漢語(修訂本)》“緒論”部分的編寫。《現代漢語(修訂本)》“緒論”部分也對語言的性質做了簡單說明,對現代漢語的形成過程解說得尤為細致:從其文化歷史背景說起,指出漢語是“以漢民族語言為主體的、融合周圍少數民族語言因素的一種非單質語言”,漢語的“單音節化和音節結構的簡化”由于漢字系統的形成而得到加強,受佛教文化影響建立了漢語聲調“四聲”的理論和聲母概念,確定了注音的“反切”方法,創立了白話語錄文體,引進大量的佛教譯詞和借詞等,歷史動亂和人口遷徙也使漢語內部發生了很大的方言分化;而這些在黃伯榮、廖序東版和胡裕樹版《現代漢語》里均被簡化掉了……
根據這些結論,我們最后確定的是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增訂三版)》上、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這本教材,因為它們更貼近居民的教育需求和知識背景、學歷實際。
二、合作學習在社區教育小組成員選擇中的運用
1990年以來國內外有關合作學習研究取得的新突破之一,還包括“關于小組結構特征的研究”,認為“小組的構成直接影響小組學習活動的開展與學習成績的好壞”。因此,有必要把性別、家庭背景、能力水平等特征不同的學生歸為異質小組,而這些情況相近的則歸為同質小組,“對于能力低的學生而言,異質小組學習效果明顯優于同質小組;中等能力的學生在同質小組中受益要明顯大于異質小組中”。根據這一理論,北海市廣播電視大學在社區教育中根據學員家庭情況、文化程度等劃分不同類型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例如,2014年5月,為豐富全市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生活品位;讓有興趣的待崗待業、自主創業青年得到學習的機會,增加就業門路;同時給當地的優秀廚師提供展示技能、提升價值的平臺,并廣泛宣傳北海本地餐飲美食文化,北海市廣播電視大學在社區中開設了廚藝班,從最簡單的切、配到炒鍋都手把手地教,讓學生能在最短時間內從不會切、炒到獨立上灶,炒出色香味俱佳的菜品。上課分為兩個階段,課的開始部分,教師向全班學員講授課的內容,教師通過示范、講解等多種手段,進行大容量教學,促使學生形成初步技能概念;后面則分小組進行練習,教師巡回觀察,適時指導,及時糾正錯誤。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幫助學生分組,每個小組一般由優、中、差三類學生組成。在小組成員的組成上,力求體現“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精神。課程結束進行評價時,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獎勵或認可的依據,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既注重結果評價,又注重過程評價,做到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小組的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但整個學期結束之后,又以個人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個人成績的評價采用“三維評價”,把學生的課程成績分成三個軸,即基本技能和理論知識軸,興趣、態度軸,合作軸。這里的基本技能和理論知識軸是我們以往的一維評價形式,占個人成績的50%(教師評價);興趣、態度軸表示學生學習時所表現出來的興趣以及參與學習的積極程度,占個人成績的20%(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合作軸表示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合作技巧和能力,占個人成績的30%(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三維評價”重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不僅由教師評價學生,而且要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及相互評價;重視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時不僅僅重視評價學生顯性的技藝能力,如基本技術技能情況,還重視對學生隱性的態度、情意表現以及合作能力等的評價,科學地評價學生技藝學習的發展水平,把評價的焦點從學生基本技術技能擴大到參與狀態、交往狀態和情緒狀態等。符合當前心理學關于人的目標結構理論,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和學習態度的端正,有利于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進取心,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三、合作學習在社區教育專業選擇中的運用
前面提到的合作學習關于小組結構特征的研究,除了劃分異質小組和同質小組,還可以劃分結構小組和非結構小組。理由為:“只是隨意地將學生放在一個組中,期望他們一起工作,并不會產生預期的合作學習效果。只有當小組是有結構的,學生理解人們期望他們做什么,期望他們如何在一起工作時,合作學習的潛力才會最大限度地被開發。這就意味著小組任務是已確立的”。這個理論可以應用到北海市廣播電視大學社區教育專業的選擇中去。
北海市廣播電視大學從2011年10月正式掛牌成立社區大學以來,依托本校先進的教學資源,肩負著北海市社區教育的組織、策劃、協調和北海市全民終身學習活動的規劃等重要工作。社區大學目前已有兩個社區教育實驗室,已開設歌詠、廣場舞、太極拳、廚藝、攝影等項目的培訓班,擬再增設書法、美術、瑜伽、茶藝等項目的培訓班,并持續不斷地深入社區開展居民需求的項目培訓。從2016年春季北海市廣播電視大學學歷教育的招生情況來看,無論是哪個院校(電大除了本系統,亦跟其他高校網絡教育學院聯合辦學)、哪個層次(即本、專科),行政管理、法學、會計都是熱門專業。其次則為學前教育(即幼師專業)、工商管理、土木工程(選擇讀這個專業,可能跟學生需要考某種資格證有關)之類。因此,社區大學有必要增設這幾個專業或與其相關的課程,學生就其所學課程的不同分為不同小組,比如行政管理專業的為一組、法學專業的又為一組。因為專業不同,則規則亦不同,所以學習任務自然不同。每組都明了其學習任務,學習效率自然高。
以小學教育專業這個組學習“中國古代詩歌選讀”課程為例,廣西電大“電大在線”上提供有各種相關輔導資料,包括課程說明、教師介紹、教學大綱、教學實施方案、重難點輔導、直播課堂等。其總體教學要求是:(1)認真閱讀作品,通過教材中的注釋,準確理解作品字句的意義。一般的篇章要熟讀、記住篇中的名句,能體會其大意。(2)認真研究每一篇作品的“提示”、賞析和思考練習題,力求由淺入深地達到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有較深入的把握。(3)通過本課的學習,掌握一些相關的中國古代詩歌常識,大體清楚中國詩歌發展的基本脈絡,逐步體會中國詩歌鮮明的民族藝術特點。(4)本書中規定了背誦篇目,這些都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名篇,短小精悍。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背誦是學習古代詩歌、提高文學藝術修養的有效方式。所以,規定的背誦篇目一定要會背誦、默寫,這是學習本門課程的一個特點,也是考試的內容之一。(5)考慮到電大學員學習本課程以自學為主的特點,教材中有意選錄了一些中小學課本中選用的詩篇。大學學習和中小學學習屬于不同的層次,希望學員要加強對這些詩篇的進一步理解,并以此為基礎,帶動對其他詩篇的學習。根據學習內容設計合作任務時,就要以明確的學習任務為核心來組織、安排學生,避免小組學習的隨意性。根據教學要求,其學習任務如下:(1)認真地閱讀教材。(2)在真正地弄懂字詞章句之后,熟練地涵詠原文。(3)把知識的學習與審美的鑒賞結合起來,調動進行藝術欣賞的積極性。(4)要善于利用多種媒體。把書本文字與具體、生動的音像作品聯系起來,以提高藝術的感悟力。(5)適當地進行一些文學賞析的寫作訓練。同時,還應讓每個小組成員做到:(1)明確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2)明確在完成任務中自己所承擔的角色;(3)明確教師所期待的小組合作行為;(4)根據教師的期待制訂小組合作計劃;(5)根據小組合作計劃和自己所承擔的角色制訂個人計劃。如此不僅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強化其學習參與,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增強其自尊和自信,還有助于形成“終身學習”的思想。
【參考文獻】
[1]丁桂鳳.合作學習研究的基本走勢[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2]湯哲聲.中國現代漢語形成溯源[C]//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2010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4]胡裕樹.現代漢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
[5]石彥霞,杜曉梅.漢語標點符號系統與語言功能[J].語文建設:下半月,2013(2)
[6]錢乃榮.現代漢語[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4
[7]王坦.合作學習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4-11.
[8]斯萊文 R E.合作學習的研究:國際展望[J].山東教育科研,1994(1)
[9]黃煥山,鄭柱泉.社區教育概論[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5:21
[10]賴立.關注需求 引導需求 服務需求——大中城市社區居民教育需求與教育參與調研報告[J].成人教育,2006
[11]曹錫康.歷史與現實:社區學院的發展策略——社區學院性質認定、功能定位與能力建設研究[G]//浦東新區社區教育研究文集(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8
【基金項目】2014—2015年度國家開放大學委托課題“社區教育教學模式研究”(G14A3105W)
【作者簡介】陳嬋娟(1973— ),女,廣西博白人,北海市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漢語、古代文學;麥齊好(1964— ),女,廣東鶴山人,北海市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教授,研究方向:成人教育、職業教育。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