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要:針對產量與成本之間的現存問題,油田企業開展了經濟配產研究,提出了各種有效方法解決配產中產量與成本效益之間的矛盾。本文運用管理會計的盈虧平衡分析方法,依托冀東油田開發的單井成本分析系統,探討實現經濟配產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量本利分析 最優 經濟產量評價
一、問題提出
長久以來,油田企業將產量指標與成本指標作為衡量年度生產經營水平的重要指標。在傳統的產量成本配置模式下,重產量而輕效益,不匹配的產量成本配置結構制約油田企業的持續發展,一方面是某些產能不足的單位分配過高的產量任務,只能采用增加低效工作量實現穩定產量的目標,導致成本過快增長,而產量增幅有限,損害企業長遠效益;另一方面,某些產能過剩的單位產量任務過低,完成產量目標后,仍然有成本的剩余,增加了油田企業成本控制的難度。針對產量與成本之間的現存矛盾,創新產量成本配置思路是油田企業亟須解決的難題之一。
二、經濟產量的含義
經濟產量是指在一定經濟和技術水平下,可以實現油田企業經濟效益時的產量。本文討論的經濟產量有兩層含義:一是企業利潤最大的經濟產量,即邊際利潤為零的最大效益產量;一是利潤總額為零的盈虧平衡保本產量。兩種經濟產量的概念對于經濟配產決策都具有指導意義。
經濟產量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受到油價、成本、稅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通常而言,油價同經濟產量呈正相關,油價上升則經濟產量水平上升。成本和稅收則與經濟產量呈負相關性,成本上升和稅負增加都會導致經濟產量水平下降。油價和稅收屬于企業不可控因素,因此,實施精細化管理,降低成本就是油田企業提高經濟產量和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
三、以單井為基礎的量本利分析模型
(一)量本利分析的一般模型
量本利分析以成本性態分析為基礎,分析產量、成本和利潤之間的關系,確定盈虧平衡保本產量,為企業進行生產和管理決策提供量化分析基礎。量本利分析是管理會計的基本方法。
進行量本利分析,首先需要將企業的成本劃分為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兩部分。可變成本隨產量變動而變動,固定成本則是在一定產量規模范圍內不隨產量變動的成本。由于固定成本不隨產量變動,因此,增加產量的邊際貢獻就是價格與單位變動成本的差額。當累計邊際貢獻達到固定成本總額時,企業利潤為零,此時的產量即為盈虧平衡產量。如果企業的產量超過盈虧平衡點,則企業的利潤就由虧損轉變為盈利,并且產量越大,盈利就越多。用公式表達如下:
式中,Q=產量,Q*=盈虧平衡產量,E=利潤,P=產品價格,v=單位可變成本,F=固定成本。
量本利分析一般模型的假設前提是單位可變成本保持不變,因此,企業可變成本、總成本以及利潤都是產量的線性增函數。
(二)油田企業量本利分析模型
油田企業獨特的生產和成本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油井的開采,單井產量呈現遞減趨勢;另一方面,隨著油井的開采,噸油生產和操作成本不斷增高。單井是原油生產的基本單元,基于油田企業產量和成本特點,本文探討建立基于單井的量本利分析模型,并利用累積函數來描述油田企業的利潤、成本和產量之間的關系。
油氣田企業的效益結構中,油氣業務是創利的主體,為了簡化分析,在量本利分析模型中不考慮礦區、科研及管輸等其他業務盈虧,或將其他業務的盈虧視為常量。假設年度油氣產銷量一致,不考慮原油庫存,不考慮資產減值損失及非正常資產報廢損失。
1.模型構建
(1)產量和收入模型。油田的原油產量總額等于單井產量的合計,表達式如下:
式中,Q為油田總產量,qi為第i口井的產量;N為開井數。
油田產量總收入等于原油產(銷)量與原油稅后凈價的乘積,也等于累積單井收入。油田總收入的表達式如下:
式中,S為油田產量總收入;P為剔除稅收因素的凈價格。
(2)成本模型。總成本由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兩部分構成。以單井為基礎計算可變成本,單井可變成本等于單井噸油可變成本與相應產量的乘積,累積單井可變成本構成油田企業可變成本總額。油田總成本(不包括礦區、科研和管輸的成本費用)的表達式如下:
式中,TC為油田總成本;vi為第i口井的噸油可變成本;FC為固定成本總額。
(3)利潤模型。油田利潤等于總收入(扣除稅收因素)減去總成本。將收入模型和成本模型結合,可以得到如下利潤模型:
式中,E為油田利潤總額。利潤模型的第一部分是累積單井效益貢獻,第二部分是油田固定成本。當累積單井貢獻達到最大時,油田效益最大,其對應累積產量即為最大效益產量。當累積單井效益貢獻等于固定成本時,利潤為零,油田處于保本生產,其所對應累積產量就是盈虧平衡產量。
2.模型分析
從效益開發角度,如果只開一口井,企業必然會以單井效益貢獻最高的井作為開采對象;如果開兩口井,則會將單井效益貢獻次高的井作為開采對象;如此類推,隨著井數和產量的增加,總成本為產量的邊際遞增函數,單位成本會呈現隨產量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型結構。當邊際效益貢獻為零時,單位成本達到最低點,如圖1所示。
由于成本與產量不再是線性變動關系,利潤呈現隨產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關系,從而可以找到效益高點。效益(利潤)最大的產量也就是單位成本最低的產量。
其次,與一般量本利分析不同的是,油田企業量本利分析存在兩個盈虧平衡點,一次是隨著產量的增加,利潤由虧變盈;另一次是隨著產量的增加,利潤由盈轉虧。第一個盈虧平衡產量是維持保本的最低產量;第二個盈虧平衡產量是維持保本生產的最高產量,是油田產量的極限水平。在油田實際決策中更關心的是第二個盈虧平衡產量,即極限產量。
油田量本利分析模型如圖2所示。
基于上述分析,經濟配產模型如下所述。
(1)最大效益產量模型。最大效益產量是指利潤最大時對應的原油產量。將上述利潤模型表達為最大化利潤模型如下:
根據模型①求出最大效益開井數NEMax,則最大效益產量QEMax就是最大效益開井數的單井產量合計。
(2)盈虧平衡產量模型。盈虧平衡產量是指企業保本生產的最大極限產量。將上述利潤模型中利潤設為零:
根據模型②求出盈虧平衡的最大開井數NBEP,將最大開井數的單井產量加總,得到的累積產量即為盈虧平衡的最大產量QBEP。
四、單井量本利模型在經濟配產中的應用
從上述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單井量本利分析模型可以用于油田經濟配產和優化。實際運用量本利模型進行經濟配產,需要對以下參數進行預測。
(1)原油價格。原油價格可以采用中石油集團規定的預算價格。
(2)稅費。原油生產過程中包括的稅費,如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資源稅、石油特別收益金等,可以通過對歷史數據的統計分析,獲得稅費占油價的比重,即稅費/油價系數。
(3)產量預測。以單井數據庫中的單井歷史生產數據為基礎,對油井產量進行預測。預測方法可采用遞減曲線法、回歸分析法、神經網絡等。
(4)成本分類預測。結合油田生產特點和成本性態特征,將油田企業的成本劃分為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可變成本包括動力費、材料費、井下作業費、井口加藥費等與產量變化直接相關的基本運行成本及按照產量法計提的油氣資產折耗,固定成本包括人工成本、財務費用、勘探費用、按照直線法計提的其他資產折舊以及其他與產量變化無關的變動費用。
冀東油田開發運行的單井成本分析系統為單井量本利分析模型在經濟配產中的應用提供了可行性。利用單井成本分析系統中單井產量預測和成本分類預測,結合油價和稅費數據,可以得到油田各個油井的單井產量、單井噸油可變成本、單井邊際效益貢獻、油田固定成本等數據。
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對經濟產量模型進行求解,從而確定經濟產量。
一是排序法。排序法是將油井按照單井邊際效益貢獻的高低順序由高到低排序,構造出累積產量與累積利潤的數量關系,確定利潤最大產量以及盈虧平衡產量。
二是組合分析法。首先構造出油田所有可能的單井組合,比如,油田有10口單井,可以構造出1023個組合。其次,計算每個組合的累積利潤,找到累積利潤最大的組合,其所對應的累積產量就是最大效益產量。也可以找到累積利潤接近零的組合,在這些零利潤組合中找到累積產量最大的組合,該組合的累積產量就是保本產量。
采用單井量本利分析模型對冀東油田2014年數據進行效益產量測算,結果顯示2014年冀東油田最大效益產量約為150萬噸;保本產量約為170萬噸。2014年冀東油田實際產量在160萬噸左右,基本接近極限產量。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如果冀東油田2014年以效益產量配產,可以節約投資和成本,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
五、結論
本文針對油田單井產量和單井成本的變化特點,提出了以單井為基礎的油田企業量本利分析模型,并分析闡述了油田利潤隨產量變化呈現倒U型的特點。依托冀東油田的單井成本分析系統,運用這一模型,可以預測得出油田最大效益產量和盈虧平衡極限產量,為經濟配產和進一步的產量優化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冀東油田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