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時。中國古代也有“高考”——科舉考試。當然,古代的科舉考試與今天的高考并不能相提并論。
顏值最重要。唐朝的科舉考試不僅看才華,還要看顏值。據《選舉志》記載:第一是看長相,第二是看語言表達能力,第三是看書法,第四才是看文章。如果你長相不行,很可能就會名落孫山!詩人羅隱就為此吃了虧,他的長相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因此屢試不第。
考官不好當。大詩人賀知章有一年做主考官,他錄取的人和大家的期望不一樣,人們都認為他動了手腳。眾怒之下釀成了群體事件,考生們組團圍攻了賀府,賀大人被迫架起梯子,趴在墻頭上開了一次發布會,后來大家笑話他是“墻頭高立賀知章”。
活到老、考到老。由于古代考生參加考試基本上對年齡上不封頂,下不保底,所以很多書生多次復讀、多次報考,一直考到握不住筆為止。在歷代的考生中,據說年齡最大的考生是廣東103歲的陸云叢,而年齡最大的狀元則是唐朝的尹樞,應試時已七十有余,真是活到老、考到老啊!
古代的準考證。古人考試也作弊,替考頻繁出現。于是,古代準考證——浮票就出現了:一張小紙條寫明考生的體貌特征,考官對照無誤才能過關,而且寧可弄錯也絕不放過。宋朝曾有考生浮票上寫明是個大胖子,卻在復習中累瘦了,對照的時候考官不答應,硬當替考給處理了。
作弊手段多。科舉決定仕途官運,作弊手段自然很多。除了常見的請人代考、夾帶紙條、將文字寫在隱私或不易被檢查到的部位,甚至直接賄賂考官和現場的考監。有些考生還使用過“通信”手段,比如江南貢院就發現過飛鴿傳書,有個考生家里訓練了信鴿,悄悄飛進考生的號舍把考題帶回,家里請高手做完后,讓鴿子再送進考場。為了提醒考生不要抄漏,就在正面寫了“背面還有”幾個小字,這人竟也照抄不誤,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最倒霉的考生。明朝的李賢歷任考功、文選郎中,在會試前看到兩名考生下棋,一考生甚至吹噓:“不用復習,上榜沒問題。李賢總不能出道含100個人名的怪題來刁難我們吧?”李賢氣不打一處來,果然出了道怪題:“孔門七十二賢,賢賢何德?云臺二十八將,將將何功?”于是二人全都榜上無名。
最神奇的落榜。說個悲傷的故事,正德年間,有個叫劉淮的讀書人,中舉應該沒什么問題。可是他在考場答卷時,忽然刮過來一陣風,把試卷刮跑了,隨風飄到很遠的地方。試卷被找回來之后,負責錄取工作的官員在卷子上批了“不謹”兩個大字,劉淮就這么神奇地落榜了。
最幸運的考生。《諧鐸》記載過一個幸運考生:清朝一京官被任命為陜西學政使,赴任前想起自己的座師是陜西人,便特地前去辭行。寒暄間座師臉色忽變,學政使猜一定有事要托付。座師說:“無他,下氣通耳!”就是放了個屁。學政使誤解了,以為要錄取一個叫夏器通的。結果在西安,真有叫夏器通的考生。
最后的狀元。光緒三十年殿試后,據說原擬狀元是朱汝珍。因名字中的珍字和珍妃一樣,被慈禧一筆勾掉,換上本是第五名的劉春霖。原來這一年大旱,慈禧認為“春霖”即春風化雨、普降甘霖,加之他是肅寧人,符合慈禧盼望肅靜安寧的心愿,于是劉春霖就成為科舉史上最后一位狀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