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廣西·巴金
難忘的三亞飛釣之旅
文/圖 廣西·巴金

對于我來說,山間小溪才是飛蠅釣法的本源

我這個人有時候很固執,有時想要去某個地方就要分分鐘出發,比如這次三亞探釣之旅,我本來是打算去廣州和幾位素未謀面的朋友去釣釣咸水腐敗塘的,然而計劃不如變化快,后來我就把行程的目的地改在了三亞。說來慚愧,我曾經四次到訪過海南,但卻僅到過海口這一個地方,從來沒有去過三亞。這聽起來有些像是去過了桂林卻沒有游覽過象鼻山一樣,所以這次我就直奔三亞而去了。

釣獲這條鯉魚之后,我終于彌補了自己用飛蠅釣法沒有上過鯉魚的空缺

下了動車,剛一走出車站,我本以為三亞的熱浪會迎面襲來,沒想到三亞居然好涼快。到了火車站前方的大道上,我用電話通知了此行接待我的好友——玩路亞是老手但玩飛蠅卻是新手的小林。短暫的寒暄之后,我就到事先訂好的酒店去休息了,準備養足精神,好在第二天有一個良好的釣魚狀態。

我在岸邊細心地調整著毛鉤的狀態
第二天天剛亮,我們就驅車出發了。此行的目的地是一座位于山里的水庫,水庫里不僅有我日思夜想的對象魚——大口黑鱸,還有很多大型的黑魚,我心想這次終于能圓了自己用飛蠅釣鱸魚的夙愿了。車子拐了幾個彎之后,我們成功到達目的地。此時才是早上6點多,這時的山里還沒有什么風,所以水面上偶爾會出現活性高的魚兒炸水時激起的波紋。見到這樣的情景,我已經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趕緊組裝起竿子來。這時小林讓我先到附近的兩口小池塘里試試,還說那兩口池子里有體型相當可觀的羅非魚和鯉魚。好吧,既然本地人都那么說了,那我就先試試吧。我在其中一口小池塘邊上拋了一竿,誰料水下的魚兒真的給了一口,可惜的是它很快就脫鉤了。我心想玩玩就好了,還是趕快上船吧,那樣才能去大水庫里釣。然而我們乘船繞著水庫游走了一圈,幾乎是飛蠅和路亞雙管齊下,把看到的好標點都搜了個遍,可就是沒有咬口出現。
這種尷尬的情況持續了一上午,到了中午太陽很大的時候,我們來到了水庫的一個灣角處。我看到近岸處的草堆里有些異常,再定睛一看,原來是一群野生草魚在吃草。看來我們來得正是時候,我當即決定用飛蠅釣法會會它們!但當我拋投了幾竿之后,發現這又是一次無奈之舉——不是拋過去的毛鉤掛到草,就是風把線吹偏了,總之毛鉤就是落不到理想的位置。這時我心里有了一些奇怪的想法:難道是我的“龜氣”太重才會這么倒霉?想到這兒,我突然發現岸邊的草魚游過來給了毛鉤一口,我本能地揚竿刺魚,沒想到一下子把毛鉤從魚嘴里扯了出來。我當時懊惱至極,轉念一想還是算了,反正魚群也散了,那就撤退吧。時至中午,三亞的太陽不是一般的兇,我得趕緊找一片陰涼的地方休息一下了。


我釣獲了一條之前從未見過的小魚

這條魚難道就是傳說中的中華倒刺鲃?
乘船回到碼頭,我本打算下船之后乘坐觀光車游覽一圈,可就在我喝水的時候,不經意間瞄了幾眼開動的打氧機周圍,突然看到一群黑色脊背的魚兒在附近圍著。我迅速拿起小林的Ross fs 3/4號竿向那邊拋了幾竿,每次拋投過后,我都讓毛鉤在水流中滯留一會兒。五六竿過后,我突然感覺釣線一緊,原來是中魚了!我手中的竿子馬上彎成了滿弓,中鉤的魚兒拼命向下扎,就是不肯浮頭。一番拉鋸戰之后,這條魚兒終于被我拉上了水面,原來是一尾大鯉魚,目測體長大概在半米左右。這樣也就填補了我之前從來沒有用飛蠅釣法釣獲過鯉魚的空白,我也算成功收集了一枚新的“郵票”。雖然這條魚是在非野生環境釣獲的,但我也有幸體驗了一把飛釣遛鯉魚的快感。
到了第三天,我們去了一趟山間溪流,這對于我來說才是飛蠅釣法的本源。我在溪流之中揮舞幾下釣線,泡一泡溪水都是很享受的事情。據小林描述,這條溪流里有類似軍魚的鲃類魚種,這讓我很激動,或許我還有可能收集到新的“郵票”。說時遲那時快,我瞄準對岸樹叢下方的小角落拋出一竿,當時用的毛鉤是銅頭野雞尾若蟲。毛鉤落水之后,我連續收了幾下線,釣線那端便傳來一股很重的手感。中魚了!我本以為是馬口之類的小魚咬鉤了,但是憑手感判斷又不太一樣,這條魚并不像馬口那樣容易出水,而是一直在向下扎。由于我當時用的是3號竿和1號的尼龍子線,所以我很快就將這條魚拉到了岸邊。我與這條魚隔水相望,心中頓時冒出一堆問號:咦,這是軍魚嗎?不對!這條魚的鰓蓋略顯粉紅色。我將它拿到手上一看,心想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中華倒刺鲃嗎?先不管了,反正是枚新郵票,我趕快讓小林給我和魚拍了張合影。小林連聲稱贊我運氣真好,第一竿下去就釣到了這魚。將這條魚放流之后,我和小林一直在狂拉馬口,基本上是毛鉤丟下去拖一拖就中魚了。讓我感覺到與家鄉釣場不同的是,海南的溪流水色很容易變渾,不過令我奇怪的是,就算水色變渾,馬口之類的小魚也一直在開口,也許這就是海南島的溪流和內陸溪流的不同之處吧。





第四天,我們驅車前往三亞最負盛名的海濱,那是一片漲潮時會被淹沒,而在退潮時又會露出一片沙灘的平靜的淺灘區。這一天小林沒有釣魚,而是下水去幫我找魚了。在這里我不禁要稱贊一下小林這樣的“導釣”,正因為有他這樣的無私奉獻,我在拋出第三竿的時候便迎來了魚訊。毛鉤拋出去之后,我先讓鉤子沉底,然后慢慢收線,感覺到咬口了就揚竿收線,但是中鉤的魚兒拉力很小,我將它拉到眼前一看,原來是一條花身雞魚!提到這魚,我就會滿腹牢騷,因為我身邊的朋友覺得這種魚很好釣,每次去釣都會爆連,但我卻總是釣不到。這讓我很疑惑,因為這種魚在北海海邊就有,可我為什么總是釣不到呢?至今我都沒有解開這個疑惑,但好在我這次成功釣獲了,所以還是很開心。與此同時,我心里一直在感慨著三亞這邊的海水:這么藍的海,這么干凈的海底,這是在北部灣所看不到的,難怪這邊那么流行浮潛。
轉眼到了第五天,我覺得該在這里釣到的魚基本都釣過了,唯一遺憾的是沒有釣到鱸魚,不過等我回家之后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釣到,所以就留到以后再釣好了。到了下午,我突然想再到溪流里去玩一下,小林則很不解地問我不是去過了嗎。我暗笑道:“那是必須的,我來這里是以釣魚為主,不釣魚我就會閑下來,就會胡思亂想,所以出發吧!”由于我們是下午過去的,太陽就要西下,被陽光照射了一天的深潭之中,魚兒已經變得十分活躍,水面上依稀可見各種水紋。看到這種情況,我趕快躲到岸邊,蹲在石頭上小心翼翼地進行拋投。說起這次蹲著拋投,也實屬無奈之舉,因為我當時作釣的區域是一片離我很近的水面,水面上都是魚,而且水流還很緩,但是我的身材比較高,為了不驚嚇到這片水域中的魚兒,我只能蹲下來作釣。過了不一會兒,我便接連拉起好幾尾馬口。當我往下游移動的時候,發現岸邊有一簇水草正在被魚拉拽,這很有可能是草魚的行為,于是我立即采取了滾拋的手法,將毛鉤送到理想的位置。我剛收了兩下線,便感覺到了沉甸甸的手感,這種手感讓我興奮不已。我當時猜測咬鉤的這條魚起碼有3斤重,而且我已經能看到主線在水面上搖晃。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悲劇突然發生了——我手頭的釣線一松,鉤子瞬間彈了回來。我當時心里好一陣唏噓:不是吧,魚都沒看到啊,就這樣脫鉤了!就這樣,我恍惚了半個小時,重新調整好心情之后又連中了兩尾淡斑,這也算是我收獲的另外一枚新“郵票”,不過我自始至終都在為那條逃脫的魚而糾結著。
到了最后一天,我早早就起了床,跟小林告別之后馬上前往三亞站,然后乘坐動車返回海口。理論上這次釣行是圓滿了,畢竟收獲了那么多的新魚種,而且只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然而此行實際上還是有很多遺憾的。值得欣慰的是好友小林這幾天為我忙上忙下,作為釣友,他已經讓我體會到了釣魚人之間的真摯友誼。即使萬般無奈,我也會說服自己,期待下一次的探釣之旅很快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