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道致 潘新宇 吳成霞
(1.天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部,天津 300072;2.唐山學院 經濟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物聯網環境下供應鏈企業運營行為分析與展望
趙道致1潘新宇1,2吳成霞1
(1.天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部,天津 300072;2.唐山學院 經濟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將物聯網技術對供應鏈管理影響的已有文獻研究進行了歸納總結,從資源的經濟所屬關系這一新角度,對物聯網環境下的供應鏈企業運營行為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得出物聯網給供應鏈管理帶來的若干新的研究問題和挑戰。
物聯網;供應鏈管理;云服務
物聯網是由智能設備互聯所構成的網絡,它可以使企業提升資源可視性,更高效和及時地做出識別和定位各類目標,并做出確定產品、資產、交易或人的狀態的決策,以改善與客戶的互動。在供應鏈中,物聯網可將各類生產設施與消費終端設施智能化,并用各類通訊技術鏈接起來,形成“云”資源,達到資源之間物物相連的“可視化”。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正在迅速地進入生產和流通領域。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將使得供應鏈中節點的結構從企業組織進一步微觀細化到組織內部的生產或服務設施,進而改變企業配置資源、運營決策和協調合作的方式。
目前,已經有大量文獻研究了物聯網技術對供應鏈管理的影響,將相關文獻按內容分為:RFID技術應用對物流與供應鏈的影響及先進制造模式下的資源優化配置研究。
近年來,考慮到RFID技術能夠實時提供產品的準確信息,許多學者關注于應用RFID技術來解決供應鏈管理中庫存信息不準確的問題,如Rekik[1]對由于盜竊等因素所產生的庫存不準確問題進行了研究,并給出了RFID標簽成本的臨界值。也有許多學者圍繞RFID技術給供應鏈帶來的協調問題進行了研究,Choi[2]以供應商管理庫存為背景,研究了RFID 技術對整個供應鏈協調的影響。此外,有關RFID技術在供應鏈企業實踐中應用的文獻也很豐富。美國國防部、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沃爾瑪、瑪莎百貨、吉列都是RFID技術應用的領先機構[3]。
上述文獻對RFID技術在供應鏈企業實踐等方面做了研究,但物聯網技術能夠為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存貨信息,還可以為供應鏈優化配置企業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實現客戶需求的深度定制化提供可能。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學者紛紛針對先進的信息技術在企業資源優化配置中的應用展開了大量的研究。早期已有文獻將網絡技術應用于企業制造系統中,提出了“網絡化制造”模式,其目的是實施企業間的協同,使企業能夠實現資源基于全球分布式網絡的制造。近年來,有學者將網格技術應用于制造企業的資源整合中,提出“制造網格”的概念。范玉順等[4]研究了在制造網格環境下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優化配置資源,并提出了一個可支持遠程設計、制造和資源共享的制造網格多層次結構模型。2010年李伯虎等[5]首次將“云計算”的理念應用于企業制造系統的資源優化配置中,提出了“云制造”的架構,認為“云制造”主要面向制造業,把企業產品制造所需的軟硬件制造資源整合成為云制造服務中心,云制造服務平臺將在云層中進行高效能智能匹配、查找、推薦和執行服務,并透明地將各類制造資源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用戶。
上述文獻分別從不同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相結合的角度,闡述了先進制造模式下的資源優化配置問題。而物聯網環境下供應鏈企業的資源配置問題是先進制造模式下資源優化配置的延伸,更具復雜性。
已有研究僅從技術層面上展開研究,未能從經濟所屬關系角度進行考慮,沒有考慮到這些來自于不同利益主體(企業)的資源,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共享后,因資源的產權歸屬問題而導致的復雜利益關系和利益沖突問題,而資源的經濟屬性恰恰是供應鏈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做出決策所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所以有必要從資源的經濟所屬關系這一角度進行物聯網環境下的供應鏈企業運營行為的分析。
物聯網應用到生產與消費過程中,能夠使企業中生產系統的設施資源成為供應鏈網絡系統中具有通信能力的智能終端,智能設施資源將有可能成為供應鏈網絡中以設施為單位的節點。這會導致供應鏈中的節點關系由原來的企業對企業(B2B)關系,豐富為增加了企業對設施資源(B2T)和設施資源對設施資源(T2T)的關系。
如前所述,供應鏈結構節點集中增加了以設施為單位的節點,節點間關系由原來的B2B拓展為B2B+B2T+T2T,使得供應鏈系統變得更復雜,產權關系與交易關系交織在一起的供應鏈結構增加了供應鏈的復雜性,難以建立精確的決策模型。同時,物聯網與云服務所產生的數據具有數據量巨大企業在決策時由于不能及時掌握全部影響決策的相關數據,而只能做出信息不完備的決策。
在這樣的情況下,供應鏈中的企業就會需要提供大數據相關服務的功能提供商來為企業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以便于制定更合理的決策。由大數據服務商提供的數據分析業務,可以使物聯網的環境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所產生的數據成為一種獨特的可以創造價值的資源[6],它們形成的數據價值鏈將介入傳統的產品和服務供應鏈,使供應鏈中增加新的基于數據業務的功能節點和新的基于數據業務的盈利模式,供應鏈下游企業與上游企業進行博弈的過程中便有了新的談判砝碼,進而可能改變原來的產品和服務供應鏈的結構和交易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物聯網環境下供應鏈中出現的新功能供應商和價值創造模式
嵌入物聯網技術之前,由于設施資源和需求信息不透明,資源的供給方和需求方常處于供需失衡的矛盾之中,即資源的供給方不能準確估計市場的需求,資源需求方也無法準確了解資源的供給狀態,從而造成了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導致的資源產能過?;蚨倘?。物聯網技術實施后,供應鏈中企業的相關資源得以相互連接,實現資源信息的深度可視性,通過云服務平臺,智能化設施資源的供需雙方能夠實時地“看到”供應鏈中的資源可用能力狀態,并根據企業的需要獲得相應的云服務。
同時,基于云服務平臺的大數據應用,企業的信息能夠被實時共享到平臺上,信息化給企業的隱私權帶來了威脅,但危險不再是隱私的泄露,而是被預知的可能性—預測企業可能破產、拖欠還款、出現機會主義行為的算法會導致企業無法購買保險、無法貸款甚至無法獲得合作機會。這些行為信息隱私的披露,會使供應鏈中的企業更加注意自己的行為規范。
另外,在云服務平臺的支持下,消費者可以參與到整個供應鏈的設計、生產過程中,企業可以獲得關于客戶的更多的信息,從而可以降低需求的波動性。同時,針對客戶的定制化需求,可以進行服務功能分解與可用能力整合與調度,實現“定制需求調度”這一過程的優化,進而實現更深層次的定制化和個性化。
物聯網技術的使用,能夠使供應鏈中的企業快速發布所需要的資源信息,提高資源利用率,改變企業配置資源的方式;同時,也使供應鏈節點從企業細化到設施,為企業提出了新的作業調度和服務定價的新問題;利用物聯網技術所實現的云服務系統,更加動態,更加多樣性,因此如何降低系統運營的風險,提高系統的穩定性,也是供應鏈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這些新問題的出現,都表明物聯網技術應用所引發的新的資源匹配方式和運營協調機制是供應鏈管理領域需要解決的。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會給供應鏈管理帶來如下新的研究課題:
物聯網技術下,供應鏈節點企業類型增加了以設施為單位的節點和圍繞大數據價值開發的數據供應商節點,節點之間的關系類型也增加了B2T和T2T類型。具有多種節點類型和多種關系類型的供應鏈網絡結構更加復雜,其結構建模、績效描述和優化方法不同于傳統的供應鏈。供應鏈企業需要準確地描述嵌入物聯網技術的多種節點的類型和多種關系的類型,并建立適當的模型來研究供應鏈企業在物聯網環境中的資源配置決策。
物聯網環境中,云平臺為供應鏈中資源的深度可視性和便利可得性創造了條件。但是,云平臺作為一種新興的虛擬資源能力匹配市場,還存在著尚未可知的交易成本和企業運營決策行為特征。在物聯網環境中,研究云平臺的資源能力市場特征、發現企業基于云平臺的資源能力交易決策行為、研究企業在云平臺整合資源與平臺為資源能力供需各方匹配資源的機理,是研究物聯網環境下供應鏈協調與Pareto改善的基礎。
“物-物”相連使供應鏈的結構更加復雜;物聯網環境產生的大數據又會使得產品和服務市場、資源市場乃至基于物聯網云平臺整合的生產與服務系統都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以上變化都會導致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中難以做出完全理性的決策。研究上述原因所引發的企業有限理性決策行為下的供應鏈協調與Pareto改進機制,將有利于物聯網環境下供應鏈治理結構和規制的設計。
供應鏈企業基于物聯網的資源整合或匹配使得企業間的合作具有短期性等新特征,因此會出現信任障礙和機會主義行為。研究供應鏈企業在物聯網環境下的信任障礙和機會主義行為產生的機理以及供應鏈企業在云平臺配置資源的信任與合作理念的演化與影響因素,是實現供應鏈協調和Pareto改善,建立良好的供應鏈治理結構和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契約設計的基礎。
[1]Rekik Y,Sahin E,Dallery Y.Inventory Inaccuracy in Retail Stores due to TheTh: An Analysis of the Bene fi ts of RFI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 118(1): 189-98.
[2]Choi T M.Coordination and Risk Analysis of VMI Supply Chain and RFID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11, 7(3): 497-504.
[3]Bagchi, U, Gui ff rida, A, O’Neill L, Zeng, A, Hayya,J.The Effect of RFID on 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J].Springer Series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2007,22(6): 10-16.
[4]范玉順,張立晴,劉博.網絡化制造與制造網絡[J].中國機械工程, 2004 (15).
[5]李伯虎,張霖,王時龍, 等.云制造-面向服務的網絡化制造新模式[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0 (1).
[6]Victor Mayer-Schonberger,Kenneth Ckuier著,盛楊燕,周濤譯.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F273.1
A
1003-1154(2016)01-0118-03
10.3969/j.issn.1003-1154.2016.01.03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47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