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海云, 胡淑楊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
?
安徽省農民合作社金融服務需求分析與對策
宛海云, 胡淑楊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
基于安徽省120家農民合作社金融服務需求的問卷調查,分析了安徽省農民合作社金融產品與服務的需求狀況。結果表明,隨著農民合作社的迅速發展,金融產品與服務需求強烈,呈現階段化、多樣化特征,供求也表現出顯著的不匹配現象,成為制約農民合作社成長壯大的重要現實問題。基于需求分析,提出了強化需求導向、政策引導、財政支持、教育支撐等對策建議。
農民合作社;金融服務;需求分析;對策
農村金融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提供有效金融服務是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1]。近年來,我國積極推行金融下鄉、金融便民,在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將更多的信貸資金投向“三農”,優先支持“三農”重點領域的發展,特別是2007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加強和改進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的文件政策,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提出加大“三農”金融產品創新和重點領域信貸投入力度。然而,農業的弱質性和不確定性,加之農村金融排斥和城鄉金融二元化造成農村金融生態體系惡化,制約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2]。作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民合作社在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隨著其經營規模與水平的不斷提高,金融服務需求也不斷擴大。如何以快速擴大的需求為導向,同時針對特殊的組織形式引起的個性化金融服務需求,創新適合農民合作社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是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必然要求。筆者以安徽省部分縣為調研樣本區域,基于農民合作社金融服務需求問卷調查結果,實證分析安徽省農民合作社金融產品及金融服務的供給與需求現狀,以需求為導向,探討了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的金融服務與創新對策。
該研究選擇安徽省寧國市、廣德縣、郎溪縣3個縣作為調研樣本區域,在各縣隨機抽取40家、共計120家農民合作社,于2015年1~4月進行了問卷調查。
截至2014年底,寧國市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合作社143家,根據服務內容劃分,其中種植類45家,占31.5%;養殖類68家,占47.5%;加工營銷類30家,占21.0%。成員遍布全市1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入社成員 5 000余人,社員與非社員農戶相比,戶均增加收入1 000元以上。8家合作社被列為安徽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示范單位,28家合作社被評為宣城市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8家合作社被授予宣城市“十佳農民專業合作社”稱號。
截至2014年底,廣德縣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農業合作社348家,其中國家級10家、省級8家、市級20家。另外,林業專業合作組織138個,其中專業合作組織135個、專業協會3個,在工商部門登記的有128個;根據服務內容劃分,技術服務類16個,占11.6%,生產加工類68個,占49.2%,購銷服務類54個,占39.2%。
截至2014年底,績溪縣共有農民合作組織297個,成員17 000余人,帶動農戶數約36 000人次。
從3個縣各選取40家農民合作社為樣本進行調研,樣本合作社經濟活動類型分布見圖1。

圖1 樣本合作社經濟活動類型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surveyed cooperatives
此次問卷調查的被調查單位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有109家,占被調查合作社的90.83%;農民合作社負責人以農民身份為主,占被調查合作社的61.67%;種植業在產業類型中所占比重最大,為52.50%。
2.1農民合作社資金需求
2.1.1農民合作社資金需求類別。總體來看,安徽省當前農民合作社屬于初創期,資金的主要用途類別可以總結為5類,一是固定資產投資,二是生產性日常流動資金需求,三是社員培養投資,四是信貸資金扶持需求,五是經營規模擴張。根據調查樣本分析,98.3%的農民合作社在發展運營中對用于生產資料投資的金融產品需求強烈,具體為大型設備、農田基本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廠房建設等固定資產投資。62.50%的農民合作社固定資產投入比重超過40%,農民合作社固定資產投入占比大(表1)。
表1樣本農民合作社固定資產投入比重
Table1Proportionofinvestmentinfixedassetsoffarmercooperatives

固定資產投入比重Proportionofinvestmentinfixedassets∥%頻數Times占比Proportion%累計占比Cumulativeproportion%[0,20)119.179.17[20,40)3428.3337.50[40,60)4335.8373.33[60,80)2520.8494.17[80,100]75.83100總計Total120100
農民合作社為社員提供各項生產性服務與合作社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信息服務、生產資料、銷售渠道以及防范生產經營風險的資金等方面,使得農民合作社對生產性日常流動資金的需求也較為突出。
為社員提供技術培訓,推廣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組織科學化生產是多數農民合作社的主要工作。調研樣本縣中,91.4%的農民合作社為社員提供培訓機會,農民合作社集中收集農戶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定期外聘相關技術專家開展座談會,為農戶答疑解難。另外,調查結果顯示,33.33%的農民合作社還為農戶提供了新技術的試驗基地,試驗成功后再向社員推廣,這些均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農戶出現資金短缺具有普遍性,農民合作社在解決社員小額貸款難的問題上進行了探索,通過社員之間的資金互助,給社員提供小額貸款,解決社員生產經營中出現的資金緊缺問題。調查樣本中,120家農民合作社有36家提供了直接貸款,占比為30%,45家農民合作社提供了擔保貸款。
2.1.2農民合作社資金來源情況。總體來看,農民合作社的資金來源可歸納為2部分,一是內部籌措資金,二是外部投資資金。內部籌措資金主要是社員自籌,包括社員入社繳納的股金與會費,以及合作社經營所得利潤。外部投資資金包括國家財政補貼、金融機構貸款、民間借貸、外部捐助等。調查樣本顯示,目前農民合作社38.30%的資金來自內部籌措,其中社員自籌占17.19%,合作社經營利潤占21.11%;56.75%的資金來自外部籌措,其中金融機構貸款占9.66%,民間借貸占29.64%,國家財政補助資金占14.32%,外來捐助資金占3.13%(圖2)。

圖2 農民合作社資金來源Fig.2 Sources of funds of farmer cooperatives
內部籌措資金方面,當前社員入社繳納的股金與會費是社員自籌的主要來源,絕大多數農民合作社都對社員有繳納股金與會費的義務要求,部分合作社對于出資金額也做了相關規定,普遍的每股股金為50~100元不等。農民合作社成員出資的方式主要有2種,一是貨幣出資,二是非貨幣出資。貨幣出資即直接資金支持,非貨幣出資包括有形資產庫房、大型機械設備、農產品等實物,以及無形資產如知識產權、商標、技術等,非貨幣出資的價值由全體社員共同評估作價。當前農村經濟條件下,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投資收益權、實物資產的抵押權等都可以作為社員出資的方式。合作社經營利潤籌資就是將合作社經營獲得的盈余收入投入再生產中。
外部的財政投入方面,目前農民合作社的總體經濟實力還不強,國家對于農民合作社的扶持主要是財政資金的支持,國家支農資金的投入數據在逐年增加,但是數據顯示財政支農資金主要用于支持農村生產,直接用于支持農民合作社建設的資金量還不多。2014年中央財政撥付糧食直補資金151億元,農資綜合補貼資金1 071億元。郎溪縣發放涉農補貼1.8億元,受益農戶85 934戶,涉農項目資金1.3億元。近年來,安徽省縣級以上的地方政府為農民合作社設立專項資金扶持項目,從2003 年起,國家財政部開始在全國遴選示范性農民合作社,給予財政資金支持,但是數量有限;2014年安徽省籌措資金1.22億元扶持農民業合作社,其中,省級財政預算安排資金1 200萬元,扶貧開發安排資金2 500萬元,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安排4 851萬元,中央財政安排3 700萬元。
外部的金融資金方面,資金借貸主要是金融機構借貸以及民間借貸,調查數據顯示,當前農民合作社的資金借貸主要來源于民間借貸,占資金來源的29.64%,民間借貸的高額利息無疑大額增加了農民合作社的經營成本;同時,民間借貸缺乏合規有效的管理,風險性太強,成本過高、風險大造成農民合作社無法承擔。然而,當前民間借貸卻成為安徽省農民合作社資金借貸的主要來源,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合作社的發展。金融機構借貸相較民間借貸風險小、成本低,卻僅占到9.66%,約33.33%的農民合作社表示金融機構借貸難度高,至今沒有獲得過金融機構借貸資金;同時,金融機構借貸主要來源于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貸款。據統計,截至2015年3月31日,宣城市涉農貸款總余額為:農商行2 063 939.41元,比2014年底減少65 322.30元;村鎮銀行132 943.92元,比2014年底增加6 919.07元;總體上,涉農貸款較2014年底減少58 403.23元。2014年末,福建省南平市金融機構累計支持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貸款1 237戶,余額4.06億元,僅占全市涉農貸款余額的0.8%;且以合作社作為承貸主體的貸款不足10筆[3]。截至2015年末,吉林省吉林市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合作社3 067家,而吉林市涉農金融機構僅向52個合作社發放了貸款,累計投放貸款 6 990萬元[4]。多地數據均顯示,合作社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難度大、資金投入少,與合作社快速發展的資金需求矛盾較為突出。
2.1.3農民合作社資金需求特點。
2.1.3.1高時效性要求。農業生產存在明顯的周期性與季節性,使得農民合作社對于資金的需求也具有相應的時效性要求,尤其在生產初期的投入生產資料與生產末期的收獲、儲存、銷售,都對資金的需求大,要求有一個方便、穩健的資金獲取渠道,解決前期固定投入、中后期的流動資金需求。
2.1.3.2需求普遍性要求。農民合作社進行生產和服務活動,無論是創建初期還是發展壯大過程中都對資金有著強烈的需求,并向需求多樣化發展。調查樣本顯示,選擇“資金嚴重缺乏”的占比為19.17%,選擇“資金較缺乏”的占比為65.83%,選擇“資金不缺乏”的占比只有15.00%。同時信貸資金的需求額度趨向于大額化發展,農民合作社創立之初,服務限于為社員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支持、方向把控等資金需求量小的服務,隨著發展,農民合作社走向規模擴張、服務多樣化,其對信貸資金的需求量大。調查顯示,農民合作社的貸款需求額度在5萬元以下的占5.83%,5萬~10萬元的占6.67%,10萬~20萬元的占47.50%,20萬~50萬元的占32.50%,50萬元以上的占7.50%。
2.1.3.3期限多樣性。農民合作社對于資金需求的期限是多樣的,生產趨向于專業化、科學化和規模化發展趨勢,使得對于資金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生產周期的變化,不同階段的生產有不同的需求,資金的周轉期不同,固定投資需要周期長,而流動資金也因合作社的經營內容不同而長短不一。
2.2農民合作社其他金融服務需求根據調查結果分析,農民合作社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具有多樣性特點,信息服務、結算服務、理財服務、管理支持等都是較為迫切的需求。
2.2.1金融信息服務。樣本農民合作社金融信息服務需求占比見圖3。由圖3可知,農民合作社對于信息咨詢服務的需求很大,需求的金融信息主要體現在金融政策、涉農保險、銀行產品知識、理財知識、征信知識、貸款政策和金融風險上,根據對于信息需求的分類占比,合作社對于資金借貸與國家政策信息與理財相關信息的渴求度最高。

圖3 樣本農民合作社金融信息服務需求占比Fig.3 Proportion of the surveyed farmer cooperatives’ demands for financial information services
對樣本農民合作社的金融需求類別進行統計,結果見表2。從中可以了解合作社對于理財服務的需求。當農民合作社發展到一定規模,盈利增多,除了用于農民合作社的常規業務服務與發展投資之外,剩余資金的利用率很低。金融服務機構針對農民合作社的盈余資金進行理財指導可以進一步增加農民合作社的收入。同時,社員收入的增加,對理財的需求也進一步增強,農民有余錢卻找不到安全高效的投資渠道,因而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較高。
表2樣本農民合作社金融信息需求類別
Table2Categoriesofthesurveyedfarmercooperatives’demandsforfinancialinformationservices

金融信息需求類別Categoriesofthedemandsforfinancialinformationservices(多選)頻數Times頻率Frequency%金融政策Financialpolicy11394.17涉農保險Insurancerelatedtoagriculture5243.33銀行產品知識Knowledgeofbankproducts4335.83理財知識Knowledgeoffi-nancemanagement6755.83征信知識Knowledgeofcreditinvestigation9276.66貸款政策Loanpolicy10184.16金融風險Financialrisk4235.00
2.2.2金融結算與管理服務。據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及社員反映,所在地金融機構的網點分布主要集中于鎮上,網點業務辦理費事費力。目前農民合作社的業務不斷擴張,資金流不斷擴大,支付結算的資金數量與次數都在增加,56.67%的被調查單位表示出對支付結算服務的訴求。訴求點不僅在于實體網點業務程序的簡化,同樣也表現出對現代化水平下的非實體網點的渴求,46.00%的被調查單位提及網上銀行結算等、電話銀行結算等,甚至希望可以擁有自己的移動POS機服務,以簡化其生產經營中的結算需求。
農民合作社的管理者及社員的專業素養偏低,法律意識淡薄。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其對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利益的想法不斷涌現,但是難以實現這一需求。被調查合作社提出的法律需求包括法制宣傳、法律維護,希望通過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得到法律顧問的協助。農民合作社的管理缺陷一直存在,最重要的就是財務管理,對合作社內部管理的指導與財務工作的幫助等管理咨詢服務也較為普遍。
3.1研究結論
3.1.1農民合作社資金需求呈現階段性特征。資金作為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必備生產要素,隨著農民合作社的迅猛發展,其資金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農民合作社發展壯大期,最迫切的問題是資金缺乏,合作社相較于單個農民,在生產需求上所需要運用的資金量要大得多。調查顯示,合作社依靠募集的股金遠遠不能滿足其需求。同時,農民合作社隨著組織化的增強,資金需求不斷增加,而針對農民合作社的融資產品匱乏,資金融通困難已是農民合作社面臨的最大挑戰。由于我國大多數農民合作社目前還處于發展上升期,對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的需求,多為農民合作社成員的生產性服務及為擴大合作社規模的投資需求。
3.1.2農民合作社金融服務供求不匹配。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民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合作社經營效益得到很大提升,盈余資金不斷增多,理財服務可以幫助農民合作社利用盈余資金創造出更大的財富,從而成為農民合作社新增的重要金融服務需求。
支付結算可以實現資金轉移,收付雙方可以通過金融機構的支付結算工具辦理資金的清算。農村市場的支付結算局限在柜臺業務,實體網點是業務承辦的主要載體,當前主要采用的支付結算工具是現金、支票、本票、匯票、銀行卡,支付結算工具的選擇與技術、金融、交易習慣有著密切關系。但是金融農民合作社所采用的結算工具還是現金為主,其他結算工具的使用度很低。
缺乏相應的借貸產品,雖然當地的涉農金融機構有農村商業(合作)銀行、村鎮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以及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但是這些機構并沒有為農民合作社提供特定的融資產品,造成借貸困難。
3.2對策建議
3.2.1需求導向,構建農民合作社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借鑒日本、印度、美國等國家相關經驗,以農民合作社對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的需求為出發點和導向,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協同,采取體系內部融資和體系外部融資相結合的模式,構建起農民合作社的新型金融支持體系[5]。重點要設計結算、融資、理財、保險、信息等多類型金融產品和服務,進一步提高效率、優化成本,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滿足農民合作社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針對階段性需求提供相適應的金融服務與產品,并有效解決不同類型合作社的個性化需求;同時,加強實體網點建設和網絡銀行等服務體系建設,應用現代移動金融技術,將供銷社、信用社等服務點變成農村“村口銀行”,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繼續加強金融服務模式創新,支持供銷合作社、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服務模式創新,鼓勵金融機構探索產業鏈金融模式,可借鑒民生銀行與伊利集團開展的乳業產業鏈小微企業批量開發模式,采取“1(合作社)+N(農戶)”的方式,為合作社整體授信,為上游的種植農戶和中下游的合作社或經銷商提供批量貸款服務。
3.2.2政策引導,加強對農民合作社金融服務支持力度。圍繞政府行為、金融服務和農民合作社“三者”有機整體進行制度設計,從法律法規與激勵政策角度著手,深化農村金融改革,針對農民合作社的金融支持服務發布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保險機構、民間組織積極地參與到農民合作社金融服務體系中,形成較為完善的政策支持保障體系。一是解決合作社的信貸主體、抵押權和征信等政策障礙,對于金融服務的要求、提供扶持的具體事項做出明確規定,重點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等抵押貸款,支持銀行設立農民合作社專門信貸服務機構。二是進一步發揮定向降低存款準備金等金融工具的杠桿作用,真正提高有效服務;積極發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指引作用,在保證金融機構工作積極性與利益收入的情況下,對于農民合作社融資貸款的條件、程序發布相關指導文件,提供有效的產品和服務,并不斷完善創新。三是積極發揮銀監會、保監會、國家政府等管理部門的督導作用,加強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管,使金融機構的服務落到實處、真正滿足農民合作社的需求。四是支持合作性金融的發展,積極支持農民合作社入股新型金融機構、成立合作社內部或多社間的資金互助社。
3.2.3財政支持,發揮財政對金融服務的杠桿效應。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引導作用,政府的財政支持重點在2個層面發力,破解農民合作社融資困境。一是設立專款直接撥付財政資金對農民合作社進行補貼或獎勵,對合作社開展的生產性專業服務實行政府購買服務。二是對銀行對合作社發放的專項貸款、建立農村服務網點、“互聯網+”普惠金融減費讓利等予以獎勵或補貼,鼓勵金融機構以社會效益優先,通過加大投入、減費讓利,切實降低農村金融服務成本。三是發揮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科技項目等支持資金與金融資金聯動,支持設施農業、旅游農業等一些高投入項目;參與農民合作社的借貸過程,政府將資金撥付給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提供給農民信用社貸款的補貼,這種方式相較于直接撥付資金,能有效防止補貼資金挪作他用,提高農民合作社補貼資金的使用效率,但是也應該防止銀行占用此類補貼。
3.2.4教育支撐,提高金融服務機構的服務意識。當前,農村金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升與服務創新尤為重要。政府和金融機構應組織力量進行教育培訓工作,提高金融服務機構對農民合作社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只有金融機構真正認識到農民合作社的發展作用、了解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趨勢與需求,才能充分發揮雙贏作用,在提高農民合作社發展能力的同時,使農村金融服務提升一個檔次。特別要加快“互聯網+金融”等普惠金融、金融創新相關業務培訓活動,針對不同合作社特點,應用推廣電話POS、“STK+短信”“APP+MPOS”、手機銀行等服務模式,滿足差異化金融需求,使農民合作社可以獲得更暢通的融資渠道與更低廉的融資成本,金融機構也可以獲取更高的利益,得到更多的優質客戶。同時,也要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村普惠金融及綠色信貸等專題宣講,讓合作社成員及時了解信貸政策及金融產品、服務,讓銀行更加了解合作社的需求,實現金融機構與合作社的有效對接、合作共贏。
[1] 丁志國,張洋,覃朝暉.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路徑選擇與政策效果[J].農業經濟問題,2016(1):68-75.
[2] 張萍,沈曉婷.農村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與評價:以浙江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5(12):58-64.
[3] 陳麗娟.金融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路徑思考:以福建省南平市為例[J].福建金融,2015(5):68-70.
[4] 陳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問題的調查與思考:以吉林省吉林市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6(5):52-54.
[5] 張靜,張梅.國外農業合作社的金融支持模式及啟示[J].世界農業,2014(2):17-21.
AnalysisofFarmerCooperatives’DemandsforFinancialServicesinAnhuiProvinceandCountermeasures
WANHai-yun,HUShu-yang
CollegeofEconomics&Management,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Hefei,Anhui230036)
Basedonaquestionnairesurveyof120farmercooperatives’demandsforfinancialservicesinAnhuiProvince,farmercooperatives’demandsforfinancialproductsandservicesinAnhuiProvincewereanalyzed.Theresultsshowtha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farmercooperatives,thedemandsforfinancialproductsandserviceshavebecomeincreasinglystrong,showingstaginganddiversitycharacters,andthesupplyanddemanddonotmatchwitheachother,whichhaslimitedthedevelopmentoffarmercooperatives.Onthebasisoftheanalysisofthedemands,somecountermeasureswereproposed,suchasstrengtheningdemandorientation,policyguidance,financialsupport,andeducationsupport.
Farmercooperatives;Financialservices;Analysisofdemands;Countermeasures
宛海云(1994- ),女,安徽廬江人,本科生,專業:金融學。
2016-08-13
S-9
A
0517-6611(2016)26-0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