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園, 邢 磊
1.西安科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054;2.陜西中盛房地產評估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075)
?
區域城鎮化空間格局與組織過程研究綜述
呂 園1, 邢 磊2
1.西安科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054;2.陜西中盛房地產評估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075)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以空間為切入點,結合區域城鎮化空間格局與組織過程的具體研究內容,系統總結區域城鎮化在空間格局與組織過程方面的國內外研究動態與進展,針對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分析今后研究的趨勢與重點,從區域層面開展城鎮化空間格局與組織過程研究,逐步整合、建立區域層面上的研究體系,以期為深化研究提供借鑒。
區域城鎮化;空間格局;組織;研究
1.1區域城鎮化空間格局研究認為,區域城鎮化空間格局體現在城鎮化水平或城鎮體系的發育程度上[4],即區域范圍內城鎮化率的空間差異[5-6]以及城鎮在空間上不斷組織嬗變而形成的城鎮體系格局[7-9]。
1.2區域城鎮化空間組織過程我國著名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10]指出:區域空間格局的演化過程分為空間擴散與空間集聚兩個過程。在物理學中,事物之間物質、能量交換的前提是存在勢能差,否則處于能量守恒狀態。那么在地理學中,每個城鎮也有屬于自己的勢能,勢能的差異引起能量流動,城市的勢能流動表現為物質、信息、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的流動。在要素自由流動的前提下,這些要素通過擴散效應由高勢能地區向低勢能或零勢能地區流動,會在某個低勢能或零勢能地區形成新的高勢能點,即要素傾向于從要素富裕地區流向能夠產生較大社會經濟效益的節點,集聚擴大原有城鎮規?;蛐纬尚碌某擎?。當集聚發展到一定規模時,由于集聚的邊際效益降至零甚至為負,則會出現擴散發展或平衡發展。由此形成城鎮空間過程中集聚和擴散的交替演化[11-13],即區域內城鎮自組織與他組織相互作用的過程(表1)。

表1 集聚與擴散示意
注:字母表示不同城鎮,橢圓大小表示不同城鎮規模。
Note:Lettersstandforvarioustowns,andthesizeofanellipsemeansthescaleofatown.
2.1研究的源起國外區域空間格局研究源起于18世紀的工業革命之后。最早的踐行者是英國學者霍華德,他提出“田園城市”(Gardencity)的概念,指出“城市要與鄉村結合”[14],強調城市與區域發展應該作為一個整體[15]。20世紀初,恩維在“田園城市”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衛星城鎮”的理論,他認為需要借助衛星城來分散主城區過多的人口,這種衛星城不具備生活設施,僅僅是居住區,因而被稱為“臥城”(第一代衛星城)[15];之后沙里寧在赫爾辛基試驗建立了一些半獨立小鎮,有生產服務設施,可滿足就業需求(第二代衛星城)。到20世紀60年代,以英國米爾頓·凱恩斯為代表的第三代衛星城建成,與之前的衛星城鎮相比,該時期的衛星城生產、生活服務設施便利,交通便捷,環境優美,規模也較之前的衛星城大。1942年,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在對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區進行研究之后,發表了具有代表意義的《大都市帶:東北海岸的城市化》[16],首先提出了大都市帶(Megalopolis)的概念,城市群概念便開始孕育。他指出在該地區多個城市組成的都市區成為支撐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而非單一的城市,該區域在空間上表現為高密度的多核心的區域空間結構,并認為都市帶表征了未來區域城鎮發展和人口聚居的趨向[17]。
與此同時,城鎮密集區的概念也成為學者爭議的熱點。出現了城市群、城市帶、城市經濟區、城市化地區等城鎮密集區的概念[18],其范圍界定從城市區域、城市建成區、景觀一致的城鎮連續區、城市通勤區、規劃區、城鄉一體區域到區域城鎮群體均有描述[19-20]。這些概念的含義十分相似,但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直接影響了城鎮密集區在實踐中的應用。
由此可見,田園城市、衛星城市、城市群、城鎮密集區均是區域空間格局研究源起階段的靜態表現形態。
2.2研究的深入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城市地理學者在實踐的同時,提出了中心地理論、增長極理論、核心—邊緣理論等空間結構(格局)的組織理論,開始將區域內的城鎮空間發展系統化,成為研究區域空間格局或結構的基礎性理論,為城鎮空間組織過程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對區域城鎮化空間格局及組織過程的系統化研究也形成了較為統一的認識——城鎮體系及其演變。20世紀中期,鄧肯首次在《大都市和區域》中提出了城鎮體系這一概念,英文名稱為Urbansystem。維寧從理論上論證了城鎮體系的合理性,并研究了城鎮體系構建對城鎮發展的實際意義。1954年布萊恩·貝利發表了《中心地體系的組成及其集聚關系》,提出了人口分布與服務中心等級系統的關系,開創了城鎮體系理論研究的新紀元。皮特于1962年也編著了《城市體系與經濟發展》一書。之后有關城鎮體系的研究日益豐富,提出了城鎮區域等概念,主要集中在美國和加拿大,以城鎮體系中城市經濟發展、城鎮規模的規律性、空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性等研究居多。
20世紀70年代,國外城鎮體系的研究到達了高峰。1970年,貝利和豪頓出版了《城鎮體系的地理學透視》一書;1977年哈格特從相互作用、節點、面、網絡、等級、擴散6個角度研究了區域城鎮群體的演變過程;1978年,加拿大地理學家鮑恩和西蒙斯合編著了《城市體系:結構發展與政策》,它集中了各家的學說,把城鎮體系研究推向了又一個高潮;1985年日本的岸根卓郎力圖以“全綜規劃”來建設一個自然、空間與人類相互融合的城鎮系統。該時期,城鎮體系的研究已較為成熟,多為城鎮體系等級規模、空間結構、體系模式、演變過程、發展聯系等方面的總結性研究,研究方法也深入到以計算機、數學方法領域來對區域城鎮體系進行動態模擬、分布優化研究等[15, 21]。
3)將桌面型或嵌入式數據庫轉換為Client/Server架構數據庫,服務器端無需安裝數據庫服務器,如SQL Server,客戶端無需單獨安裝數據庫驅動,并且做到網絡線路上只有請求流和結果流,能更有效地利用網絡帶寬,從而達到高性能。
3.1空間格局及其變化研究陸大道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定義是“社會經濟實體在空間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空間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態”,他強調了在空間相互作用下的聚集與擴散效果[22]。那么從區域角度上來說,區域城鎮空間格局就是各城鎮在相互聯系的前提下、在集中和擴散驅動下城鎮組織演化而形成的城鎮空間分布格局或結構狀態。
城鎮化空間差異研究是城鎮化空間格局的重要研究內容。早在1986年,許學強等[23]就市鎮數目、城市化水平、城市首位度探討了我國城市化發展的省際差異。1993年,辜勝阻等[24]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10%的抽樣調查資料,從我國的三大地帶、六大區域以及省(區)3個角度系統闡述了我國城鎮化的區域空間差異,對今后學者研究城鎮化空間差異提供了具體的研究模式,其許多結論仍沿用至今。管馳明等[25]剖析了我國100多年來城市空間格局特征、原因及其演變趨勢。彭際作[26]探討了長三角都市圈的城市化格局并認為其演變經過“城市化—郊區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的循環過程。馬曉冬等[27-28]采用探索性數據分析法詳盡探討了城市化空間格局與過程的研究模式,并揭示了蘇南、蘇北城市化空間格局與過程的差異性。朱傳耿等[29]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對我國城市化的空間格局進行了研究。顧朝林等[30-31]對城鎮化空間格局與過程研究較為深入,提出了研究城市化空間格局與過程的研究方法。陳文峰等[32]、李雪梅等[33]、孫德福[34]、張志斌等[35]、張東海等[36]也相繼對河南、新疆、延邊地區、蘭州、黃土高原地區等不同類型區域和城市的城鎮化格局與演變過程展開了研究。
3.2空間結構及其組織過程研究隨著視角由城市向外圍區域的延伸,區域空間結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甄峰等[37]從空間調控和政策上探討了廣東區域空間結構。彭際作[26]將大都市圈的演進劃分為“城市獨立發展階段—單中心都市圈階段—多中心都市圈階段—都市圈成熟階段”4個獨立的階段。劉艷軍等[38]認為區域一般會呈現“單核極化—雙核整合—多核網絡模式”的空間過程。陳文峰等[32]認為河南省的空間結構是以中原城市群為核心的熱點區以及外圍地市為冷點區的核心—邊緣型結構。朱道才等[39]通過引力模型、斷裂點距離等方法,認為安徽省內形成了以合肥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城市群。朱政等[40]通過對珠三角城市群等級體系、空間結構及職能演化的研究,指出珠三角空間結構為多中心模式。李雪梅等[33]結合GIS及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得出新疆塔河流域呈現出以庫爾勒為核心并逐漸向外輻射的圈層狀空間結構。陳春林[41]認為吉林省城鎮集群化發展特征顯著,已形成了“一群三組群”的空間結構。張曉歡[42]基于我國2000年和2010年城鎮化發展數據探索出我國城鎮化空間的核心—邊緣結構已經形成且日趨強化??梢姡瑓^域空間結構的研究在全國尺度上多從東、中、西三大地帶,南部、北部等區域展開,抑或是圍繞城市群、都市區、都市圈的空間格局與過程展開。其中,以大都市區、城市帶、城市密集區為主體特征的區域空間結構的研究層出不窮,張京祥[22]、董黎明[43]、胡序威[44]等、顧朝林[45]、姚士謀[46]、周一星[47]的研究較早且有一定代表性。
從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在城鎮化空間格局與組織過程上已經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且主要從空間格局與空間組織演化過程展開,即區域城鎮化空間格局與組織過程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發展初期,以單核城市極化發展的空間聚集占優模式,核心城市的集聚與擴散使得在其周邊形成相互作用的多核聚集狀態,隨后區域內部增長極集聚、擴散作用的增強以及聯系的日益緊密,進一步形成了以都市圈或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區域空間結構,最后區域內各增長極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網絡化的空間組織形態。這些規律性的研究內容為進一步研究城鎮化空間格局與過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此基礎上,有關城鎮化空間格局與組織過程的研究還呈現出一定的發展趨勢:①中觀尺度下(區域尺度)城鎮化空間格局與過程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研究勢頭強勁。以往研究的尺度多集中在城市尺度和國家尺度,城市尺度上的空間研究主要以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與演化為主要內容,但難以從單一城市的空間發展總結出區域性規律;國家尺度上的城鎮化空間規律較易總結,但對于具體城市的發展則缺乏實際引導。近年來,從區域尺度展開的相關研究日益豐富,對于合理協調區域內部及區域間關系至關重要。因而,如何從區域尺度展開相關研究以建立本研究領域在區域層面上的研究體系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②有關城鎮化空間格局與過程的內涵表述不完整。從以上研究動態來看,學者對城鎮化空間格局與過程的理解分為兩種:一種認為城鎮化空間格局與過程指人口城鎮化水平的空間差異格局,并在差異的演變過程中尋找原因和優化路徑;另一種認為城鎮化空間格局與過程是指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演化過程,或區域城鎮空間結構與組織過程(城鎮體系演化)。兩種認識均有合理性,二者相互補充,能夠加強城鎮化空間格局與過程內涵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其內涵仍值得商榷,如城鎮化格局僅用城鎮化率的空間差異來表達是否具有片面性等復雜的度量問題,也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之一。
[1] 劉源.中國傳統園林空間防御特性分析[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 2013.
[2] 田靜, 黃崇福.自然災害風險分析的形態發生估計方法:風險分析和危機反應的創新理論和方法[C]//黃崇福,瞿國方.風險分析和危機反應的創新理論和方法:中國災害防御協會風險分析專業委員會第五屆年會論文集.Atlantis出版社,2012.
[3] 石崧, 寧越敏.人文地理學“空間”內涵的演進[J].地理科學, 2005,25(3):3340-3345.
[4] 劉輝.區域城市化空間格局及環境響應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 2011.
[5] 秦佳, 李建民.中國人口城鎮化的空間差異與影響因素[J].人口研究, 2013,37(2):25-40.
[6] 劉彥隨, 楊忍.中國縣域城鎮化的空間特征與形成機理[J].地理學報, 2012,67(8):1011-1020.
[7] 李靜.三江平原墾區城鎮化過程與空間組織研究[D].長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2.
[8] 張東升, 柴寶貴, 丁愛芳, 等.黃河三角洲城鎮空間格局的發展歷程及驅動力分析[J].經濟地理, 2012,31(8):50-56.
[9] 段進軍.基于區域視角下對中國城鎮化空間轉型的思考[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4):101-105.
[10] 陸大道.關于“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機理分析[J].地理科學, 2002,22(1):1-6.
[11] 王莉, 宗躍光, 曲秀麗.大都市雙核廊道結構空間增長過程研究:以美國華盛頓—巴爾的摩地區為例[J].人文地理, 2006,21(1):11-16.
[12] 楊青生, 黎夏.珠三角中心鎮城市化對區域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基于CA的模擬和分析[J].人文地理, 2007,22(2):87-91.
[13] 陸大道.論區域的最佳結構與最佳發展:提出“點-軸系統”和“T”型結構以來的回顧與再分析[J].地理學報, 2001,56(2):127-135.
[14] 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3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
[15] 張京祥.西方城鎮群體空間研究之評述[J].國際城市規劃, 2009(S1):187-190.
[16] 史育龍, 周一星.戈特曼關于大都市帶的學術思想評介[J].經濟地理, 1996,16(3):32-36.
[17] 張京祥, 鄒軍, 吳啟焰, 等.論都市圈的地域空間組織[J].城市規劃, 2001,25(5):19-23.
[18]MUSCARL,GOTTMANNJ.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humangeography[M].ElsevierScience,2009:590-592.
[19] 劉榮增.城鎮密集區及其相關概念研究的回顧與再思考[J].人文地理, 2003,18(3):13-17.
[20]BERRYBJL.ThegeographyoftheUnitedStatesintheyear2000[J].Transactionoftheinstituteofbritishgeography, 1970,51:252-263.
[21] 顧朝林.中國城鎮體系:歷史·現狀·展望[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2.
[22] 張京祥.城鎮群體空間組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0.
[23] 許學強, 葉嘉安.我國城市化的省際差異[J].地理學報, 1986,41(1):8-22.
[24] 辜勝阻, 朱農.中國城鎮化的區域差異及其區域發展模式[J].中國人口科學, 1993(1):7-16.
[25] 管馳明, 崔功豪.100多年來中國城市空間分布格局的時空演變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4,23(5):28-32.
[26] 彭際作.大都市圈人口空間格局與區域經濟發展[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06.
[27] 馬曉冬.基于ESDA的城市化空間格局與過程比較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7.
[28] 馬曉冬, 馬榮華, 蒲英霞.蘇州地區城市化空間格局及演化分析[J].城市問題, 2007(9):20-24.
[29] 朱傳耿, 孫姍姍, 李志江.中國人口城市化的影響要素與空間格局[J].地理研究, 2008,27(1):13-22.
[30] 顧朝林, 于濤方, 李王鳴,等.中國城市化:格局·過程·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8.
[31] 顧朝林, 龐海峰.建國以來國家城市化空間過程研究[J].地理科學, 2009,29(1):10-14.
[32] 陳文峰, 孟德友, 賀振.河南省城市化水平綜合評價及區域格局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 2011,30(8):978-985.
[33] 李雪梅, 張小雷, 杜宏茹.新疆塔河流域城鎮化空間格局演變及驅動因素[J].地理研究, 2011,30(2):348-358.
[34] 孫德福.基于ESDA的延邊地區城市化空間格局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 2011.
[35] 張志斌, 潘晶, 達福文.蘭州城市人口空間結構演變格局及調控路徑[J].地理研究, 2012,31(11):2055-2068.
[36] 張東海, 任志遠, 劉焱序, 等.基于人居自然適宜性的黃土高原地區人口空間分布格局分析[J].經濟地理, 2012,31(11):13-19.[37] 甄峰, 顧朝林.廣東省區域空間結構及其調控研究[J].人文地理, 2000,15(4):10-15.
[38] 劉艷軍, 李誠固, 孫迪.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系統演化及驅動機制[J].城市規劃學刊, 2006(6):73-78.
[39] 朱道才, 陸林, 晉秀龍, 等.基于引力模型的安徽城市空間格局研究[J].地理科學, 2011,31(5):551-556.
[40] 朱政, 鄭伯紅, 賀清云.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及影響研究[J].經濟地理, 2011,26(3):404-408.
[41] 陳春林.多尺度視角下的吉林省城市化地域格局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3,29(1):8-12.
[42] 張曉歡.中國城鎮化空間的核心—邊緣結構[J].中國市場, 2013(16):6-9.
[43] 董黎明.中國城市化道路初探[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9.
[44] 胡序威, 周一星, 顧朝林, 等.中國沿海城鎮密集地區空間聚集與擴散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0.
[45] 顧朝林.中國城市地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9.
[46] 姚士謀.中國的城市群[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1992.
[47] 周一星.城市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ReviewonSpatialPatternandEvolutionProcessofRegionalUrbanization
LVYuan1,XINGLei2
1.CollegeofArchitectureandCivilEngineering,X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Shaanxi710054; 2.ShaanxiZhongshengRealEstateAppraisalCo.,Ltd.,Xi’an,Shaanxi710075)
Underthebackgroundofnewurbaniz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space,accordingtotheconcreteresearchcontentofspatialpatternandevolutionprocessofregionalurbanization,thelatestresearchprogressonspatialpatternandevolutionprocessofregionalurbanizationwassummarizedsystemically,andtheweaknessesofpreviousstudieswerepointedout.Thetrendsandprioritiesofthisfieldinfuturewereanalyzed.Thespatialpatternandevolutionprocessofurbanizationwerestudiedfromtheregionalperspective,andastudysysteminthisfieldwasintegratedandestablishedgraduallytoprovide< class="emphasis_italic">references
forafurtherstudy.
Regionalurbanization;Spatialpattern;Evolution;Research
西安科技大學博士啟動金項目(2015QDJ020);西安科技大學培育基金(2014037)。
呂園(1986- ),女,陜西西安人,講師,博士,從事城鎮化、區域規劃研究。
2016-07-11
F291
A
0517-6611(2016)26-02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