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霞,王新民
天水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甘肅天水 741001)
?
天水市旅游資源空間結構及旅游發展潛力分析
王莉霞,王新民
天水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甘肅天水 741001)
天水市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古代絲綢之路重鎮,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然景觀和人文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具備發展旅游業的有利條件。該研究運用空間分布、積聚效應、連接度和平均路徑長等分析方法,對天水市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進行分析,認為天水市旅游資源存在空間聯系較弱,旅游網絡不夠完善,旅游交通設施接待能力差等特點,進而結合實際提出優化旅游開發的建議。
天水市;空間結構;旅游資源;戰略選擇
天水市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處甘肅省東南部。全市平均海拔高度約為1 100 m,南北寬約2~3 km,呈條帶狀沿河分布,是典型的山間河谷盆地地形。天水古稱成紀、秦州等,華夏始祖伏羲氏就誕生于此,故稱“羲皇故里”。境內現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1994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2004年1月天水市正式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天水自古就有麥積煙雨、凈土松濤、天水盈池、諸葛軍壘、南山古柏等秦州八景,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秀之地。天水市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旅游發展提供了物質載體,其空間結構深刻影響旅游區域空間競爭的性質、程度與發展戰略。加強天水市旅游資源空間結構研究,對構建天水旅游開發的空間合理布局模式,確立旅游發展的重點區域、重點產品和客流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運用空間分析方法詳細研究了天水市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并提出了旅游資源開發的優化途徑。
1.1天水市旅游資源分類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形成了以古石窟、古遺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戰場交織、奇景競秀的旅游勝地,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和石窟文化旅游資源吸引著國內外向往東方古老文明的萬千游人。
天水市旅游資源三大景系齊全(表1)[1],其中自然景系包括地文景觀、水文景觀和生物景觀。人文景系包括歷史文化遺產、現代人文吸引物、抽象人文吸引物。服務景系有旅游服務一個景類。

表1 水旅游資源譜系
1.2旅游資源分布特征
1.2.1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別具特色。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伏羲文化是我國史前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場所——伏羲廟,位于天水市西關。大地灣文化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義[2]。位于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 3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水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發跡地,因其先祖贏非子在此為周王室牧馬有功,被周王封于秦亭(今天水一帶)。秦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壯大,于公元前688年在天水市的甘谷、清水兩地分別建冀縣和邽縣,形成最早的縣級行政單位。因此,秦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和天水地域文化形成演變中都具有重要地位[3]。天水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天水處于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多處三國古戰場遺址。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4]。以麥積山石窟為代表的石窟藝術文化包括沿天水境內渭河段近百里分布的水簾洞、大像山、拉梢寺、木梯寺、華蓋寺、禪殿寺等一大批著名石窟,被中外學者譽為古絲綢之路上的“百里石窟藝術長廊”。
1.2.2自然景觀特色化。仙人崖風景區位于麥積山石窟的東北方,景色兼具南秀北奇,景景相連,猶如仙境。石門位于麥積區東南方50 km處的山區,其山四周懸崖峭壁林立,有“甘肅小黃山”之美譽。曲溪風景區位于麥積山風景區東南25 km處,自然風情濃厚,潺潺溪流,九曲十八彎,一步一景。清水花石崖地處渭河北岸,與麥積山、石門仙人崖遙遙相望,深藏于峽谷密林之中,這里峰巒疊嶂、翠柏掩映、清泉流水。街子溫泉乃天賜之水,其蘊萬里山脈之氣象,融玉宇蒼天凈水于泉臺,奔秦嶺西峽而涌出。李子園森林公園位于天水市秦州區南約20 km處,地處嘉陵江上游,是兼有我國南北特點的典型次森林區。武山水簾洞內樓臺、泉石、雕塑、畫像一應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壯觀,山上有安詳、寧靜的大象山大佛;與麥積山毗鄰的仙人崖,群峰對峙,是一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游覽勝地。景點中石窟景觀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并逐漸形成特色旅游區(圖1)。

圖1 天水市旅游景點分布Fig.1 Distribution for tourism scenic spots in Tianshui City
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是以旅游資源單體賦存地為節點,以連接各節點的交通線路為紐帶而形成的空間網絡資源系統。旅游資源空間結構的優劣取決于旅游資源節點間旅游交通網絡的完善與否,其對區域旅游流的空間組織功能具有直接的作用和影響。該研究依據景點的代表性、吸引力和集聚性,選取25個景點及其間的交通系統網絡作一個平面圖,用圖論理論中的有關拓撲指數對其結構進行定量分析。
2.1旅游交通連接度分析連接度表示交通網絡的發達程度,用以反映天水各旅游景點之間交通聯系程度,其衡量指標有β指數和γ指數。
2.1.1β指數。β指數為網絡中節點的平均連線數目,是對網絡連接性的度量,對于多節點的旅游區而言,連接不同旅游資源節點之間的交通線越多,等級越高,則連接性越好,旅游者往來各旅游景區景點之間越方便。較高的β指數是旅游區內旅游資源空間網絡結構優化的要求與保障,其公式為:β=L/P,式中β表示交通網的連接度,L表示交通網中邊的數量,即兩節點間的直接連接數目,P表示交通網中頂點的數量。β的取值一般處于0~3,在這個范圍內,β值越大,表明網絡的連接度越好[5]。根據圖2可知,P=25,L=40,β=1.6。由計算結果可知天水旅游交通網絡的連接度屬中等水平。天水各旅游景點之間交通密度不是很大,多數景點間大多是縣鄉道路或省道,缺少高等級公路,路況不好,通過能力較低,影響天水市旅游業的發展。
2.1.2γ指數。γ指數反映一個區域網絡中的連通發達程度,具體的方法是度量網絡內各節點之間連線的觀察數和連線的最大限度數目的比率,公式為:γ=L/[3(P-2)],式中,L、P的含義與β指數計算公式中相同。γ指數的變化范圍為0~1,如果網絡中無連線,即各節點毫不相連,則γ取下限0;如果網絡中每一節點都同其他點有連線,即網絡最大連通時,γ取上限1。天水旅游交通網絡γ指數為0.58,說明各旅游點的連通水平較差,還沒有形成稠密的交通網絡,影響了天水旅游資源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2.2旅游交通通達度分析平均徑路長是衡量網絡中節點間通達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具體方法為:當兩個節點之間存在直接的交通連線時記為1,沒有直接連線時記為0,每對節點間的距離用沿最短徑路所介入的連線數表示。在網絡最短徑路矩陣中,任一節點的平均徑路長是由矩陣中該節點行內正值節點數去除行總數得出。任一節點的行總數或平均徑路長越小,則表示該節點的網絡通達性越好,反之則越差。行總數或平均徑路長最小的節點往往是網絡的中心[6]。
根據上述方法計算得出天水主要旅游資源網絡最短徑路矩陣和平均徑路長(表2)。從表中可知,天水旅游資源網絡的平均最短徑路長為3.53。由此可知,天水旅游區的通達性總體還比較差。

圖2 天水市旅游景點空間拓撲Fig.2 Spatial topological graph for tourism scenic spots in Tianshui City

景點Scenicspots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行總數Totalrownumber平均徑路長Averagepathlength10121133232443432312345611642.5621021222121334543423456722712.8432201312231135654534567833853.4041110322233234543423456722742.9651132044343554543421234522763.0463212401221126765645665443883.5273222410111216765645654332823.2882122321011325654534554332742.9693233421102316765645543221813.24102113311120225654534565443783.121143125123320367656456765541014.04124333521212307876756654332983.921334544665656701112256765431044.161445655776767810123367876551275.081534544665656711012256765441054.20162343355454561210114565433853.401734544665656723210245765441064.24181232244343452321203454322702.80192343155454565654430123433903.602034542665556667655410123441054.202145653655467578767521012331134.522256764544356467656432101221044.16236787543324535654534321011973.88241232243324534543433432101712.84251232232213423543423432110622.48
注:景點1~25分別代表伏羲廟、南廓寺、曲溪、古戰場、卦臺山、麥積山石窟、仙人崖、街子溫泉、石門、麥積山公園、香積山、桃花溝、水簾洞、老君山、武山溫泉、大象山、石鼓山、姜維墓、興國寺、大地灣、女媧祠、街亭古戰場、云鳳山、清水溫泉、花石崖。
Note: 1-25 respectively represented scenic spots Fuxi Temple, Nankuo Temple, Quxi, Ancient Battlefield, Guatai Mountain, Maijishan Grotto, Immortal Cliff, Jiezi Hot Spring, Shimen, Maijishan Park, Xiangji Mountain, Taohuagou, Shuilian Cave, Laojun Mountain, Wushan Hot Spring, Daxiang Mountain, Shigu Mountain, Jiangwei Grave, Xingguo Temple, Dadi Bay, Goddess Temple, Jieting Ancient Battlefield, Yunfeng Mountain, Qingshui Hot Spring and Huashi Cliff.
以上分析表明:天水市旅游資源沿交通干線分布,有積聚性,而且旅游資源類型齊全。但從空間結構分析看,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旅游資源的整合差,旅游景點交通網絡不完善,沒有充分發揮生態效應與區位效應的結合。為此,提出以下3點優化途徑。
3.1完善旅游交通網絡天水市旅游資源空間結構分析表明:目前天水市旅游區整體上的網絡連接性、通達性不夠高,制約了天水市旅游區旅游經濟的發展,因此建設各個旅游景點的聯系的道路是當務之急,但是同時要保證旅游業長足發展,就要不斷創造出富有地域文化氣息的旅游線路[7-8]。可適時借助一些參與性較強的文化專題旅游活動(如打造一圣地: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爭創一品牌: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品牌)。設計合理的旅游線路(培育4條精品線路:絲綢之路旅游線、尋根祭祖旅游線、石窟藝術走廊旅游線、隴上江南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線;開發1條成長性旅游線:街亭—木門道—諸葛軍壘—姜維墓—天水關—禮縣祁山堡;構建一大旅游圈:天水—隴南—九寨溝—甘南—臨夏—蘭州—平涼—天水旅游圈)(圖3)。

圖3 精品旅游線路Fig.3 Boutique tourism routes
3.2旅游發展戰略的選擇旅游發展戰略中旅游環境包括軟、硬兩方面內容[8]。制約天水市旅游業快速發展的硬環境主要包括交通、住宿等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建成以景區(點)為連接點的縣域之間的旅游交通環道,使旅游景區的便捷性和可進入性大大提高,應逐步完善影響天水市旅游業快速發展的軟環境,主要包括社會風氣、市容市貌等。為了能夠吸引更多游客,改善“軟”環境,全市上下應樹立“大旅游”的觀念,從培養文明的社會風氣、加強治安管理、改善衛生狀況等方面來提升旅游業發展的社會環境;發展城鎮廣場文化,加強旅游與文化的結合,對《秦州大宅院》《麥積山的呼喚》等影視作品進行廣泛宣傳和推介,使其成為文化和旅游結合的典范[9-12]。
3.3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加快天水市旅游網絡建設的同時,應堅持旅游資源的生態效應與區位效應的結合,積極加強各區之間的聯系,借助于文化名城大旅游發展格局,拓展發展空間。應充分發揮旅游資源的類型效應與邊際效應在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建設完善的天水旅游區區內協調機制,實現區域旅游協調、可持續發展[13-14]。
對天水旅游區旅游資源空間結構的分析表明:目前天水旅游區整體上的網絡連接性、通達性較差。因此,優化開發途徑是關鍵,具體要完善旅游交通網絡,提高可進入性;選擇合理的旅游發展戰略,樹立大旅游觀念,加強旅游與文化的結合;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堅持資源保護與發展同步進行。
[1] 2012年天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2.
[2] 天水市旅游業發展“十二五”規劃[R].2006.
[3] 甘肅省地圖院.天水市交通旅游圖[Z].2010.
[4] 章錦河,趙勇.皖南旅游資源空間結構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20(1):99-103.
[5] 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楊吾揚,張國伍.交通運輸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7] 周平,張明軍,嚴江平.平涼市旅游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8):128-132.
[8]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EB/OL].[2016-06-03].http://www.51yala.com/list/list_2024_1.html.
[9] 肖星,李亞兵,侯佩旭.21 世紀甘肅旅游資源開發創新研究[J].旅游學刊,2003(6):106-110.[10] 曹寧,郭舒.城市旅游競爭力研究的理論與方法[J].社會科學家,2004,107(3):85-97.
[11] 徐菊鳳.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旅游與實踐的若干問題[J].旅游學刊,2005,20(4):67-72.
[12] 田中禾,魏長江.論甘肅旅游業的地位和發展策略[J].科學經濟社會,2001(3):16-18.
[13] 楊國靖,肖星,肖篤寧.隴南山區生態旅游資源評價及開發策略[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3,17(4):53 -59.
[14] 劉珺.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背景下寶雞旅游業發展的思考[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0,30(3):125-127.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Tianshui City
WANG Li-xia, WANG Xin-mi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Gansu 741001)
Tianshui City is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our country and a crucial city on the ancient Silk Road. It is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which has the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ianshui City ha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developing tourism.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use these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spatial distribution, agglomeration effect, connectivity and the average path length, to analy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ianshui City. The authors think that spatial conn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ianshui City is weak, travel network is not perfect and the reception capacity of tourism traffic facilities is poor. The authors also make these recommendations to optimize tourism development.
Tianshui City; Spatial structure; Tourism resources; Strategy selecting
天水師范學院2015年度中青年教師科研項目資助(TSA1513)。
王莉霞(1980-),女,甘肅天水人,講師,碩士,從事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
2016-07-18
F 59
A
0517-6611(2016)26-0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