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好入門(九)筆勢與提按

古人說得好:“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說的是,衡量一個字好與不好,首先看它的“神采”,然后再看它的“形質”,形神俱備,才能夠接續古人。要想讓一個字有“神采”,就要進入到動態層面,解決動態書寫的原理和技巧問題。一個字動感的源泉,就是筆勢二字;而筆勢形成的原理,就是提按二字。其中,筆勢是具象的表現,提按是內在的方法。
什么叫筆勢呢?所謂的勢,就是一種力量。“勢”字的下面,就是力量的“力”,上面是執筆的“執”。有了力量,這個字就有了美感,就有了內在的生命力。筆勢是如何實現的呢?主要就是提按二字,就是把筆提起來、按下去。把筆提起來,線條就輕,甚至沒有;把它落下去,線條就重,有時很粗。這樣一種對比形態,我們把它叫作筆勢,其形成原因就是提按。可以說,抓住了提按,就理解了筆畫粗細變化的原理,也掌握了筆法的靈魂。
說到筆勢,先要從楷書說起。楷書的筆勢如何體現呢?最重要的就是在基本筆畫方面來體現。我們將楷書的筆畫由28種歸結為20種,之后歸納為永字八法,再抽繹出五種筆勢。哪五種筆勢呢?就是起筆一種、行筆兩種、收筆兩種。起筆的一種,就是任何一個筆畫都是尖鋒起筆。如何實現尖鋒起筆呢?就是先輕后重,空中落筆。行筆的兩種筆勢,一個是直,一個是彎,直的如華山利劍,彎的如萬弩待發。收筆的兩種筆勢,一個是尖鋒收筆,一個是圓鋒收筆,即出鋒和頓筆。出鋒如匕首投槍,頓筆似屋壁漏痕。五種筆勢,組合成所有的筆畫,筆勢的書寫技巧掌握了,筆畫自然信手拈來。有的筆畫如鉤、提、撇等,其產生的原因,就是筆勢運動的結果。古人喜歡用“勢”來比喻筆畫的形態,傳衛夫人所作的《筆陣圖》,說點是高峰墜石,橫是千里陣云,垂露是萬歲枯藤,懸針是百鈞弩發,撇是陸斷犀象,斜鉤是崩浪雷奔,彎鉤是勁弩筋節。可見,古人常用自然物象來比擬楷書的筆勢。
筆順是筆勢的一種基本表現,筆勢決定筆順。所有的起筆都是尖鋒起筆,就是為了與上一個筆畫或上一個字的筆勢相連接,同理,尖鋒收筆也是起到這樣的作用。比如說“江”字,三點水的最后一筆是提,對應著右側“工”的起筆,而橫的起筆也是尖鋒的,有呼應的筆勢。再如“長”字,撇的收筆對應著橫的起筆,二者都是尖鋒的,而豎提的收筆也是尖鋒的,提起來再去接捺的起筆。筆勢本身如行云流水,“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起到決定筆順的關鍵作用。
什么是筆順?就是筆畫書寫的順序。筆順的原則,主要是“六先六后”,即: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橫后豎,先撇后捺,先中間后兩邊,先進入后關門。筆順的原則是怎么產生的呢?簡單地說,筆勢決定筆順。筆勢如果錯了,筆順一定就有了問題。筆順應該按照它本來的樣子,因勢利導,順勢而下。比如說,“水往低處流”,水往高處流就違背了水勢,往下流叫順流而下,這樣就很自然。同理,筆勢對了,寫起來才流暢,自然天成。如果違背了筆勢來談筆順,就削足適履,得不償失。
首先來看,為什么要先上后下呢?這是一個物理學的規律,手在寫字時,向下拉動比向上推動容易得多,先上后下就符合力學規律。又因為地球引力的存在,大多數物體都是由上向下降落的,這也是筆勢的原理。所以,寫豎以及豎向的筆畫,都是先上后下的。為什么要先左后右呢?舉一個橫為例。橫雖然只有一畫,但也有筆順的問題,即從左到右,也就是先左后右。先左后右,應該和右手寫字有關系,右手向右拉動一定比向左推動省力,這也是個物理學的問題,因為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的緣故。先撇后捺,其實就是先左后右的一個變形。比如“人”字,既是先左后右,也是先撇后捺,二者是一致的。而“義”字稍有不同,它一定要先撇后捺。
再來看,為什么要先橫后豎呢?就像晾衣服一樣,一定是先有晾衣繩,再把衣服晾上去,如果沒有繩子就晾,肯定不行。不過,先橫后豎并不盡是“先寫橫,后寫豎”。這里所說的橫,應該是廣義上的橫,包括所有的橫向筆畫及其組合;同樣的道理,這里的豎,指的是所有的豎向筆畫及其組合。比如說,寫一個“火”字,要先寫點,再寫撇,二者的組合叫“倒八字”。這個倒八字要先寫,而后寫“人”。這里既沒有橫,也沒有豎,但是倒八字是橫向的一組,撇是縱向的一組,所以還是先橫后豎,這是筆順的規則所決定的。
先進入后關門、先中間后兩邊,這個也比較好理解,都符合筆勢的原則,就不贅述了。
不過,有一些漢字的筆順是比較特殊的,可按筆勢決定筆順的原則判斷。如“萬”“方”這類字,先鉤后撇,因為如果先寫撇,會繞個大圈,而先寫鉤是繞了個小圈,順勢而下。不過,也有個別有爭議者。如“乃”字,它有兩畫,筆順規則是先寫橫折折折鉤,后寫撇。但是在實際書寫中,先寫撇似乎更符合傳統書寫習慣。說到這里,行書的連帶會給考察楷書的筆順以重要啟示。行書就是行云流水之書,所以說,它體現的筆勢一定是很自然的。行書的“乃”字,就有鮮明的筆順痕跡。再比如,現在的筆順規則中,“女”字要后寫橫,而不是先橫后豎,其實就是參考了行書的筆勢。還有,“里”字的筆順要先寫“甲”,后寫“二”,也是借鑒了行書的筆順。當然,很多行書的筆勢與楷書的筆順并不相同,如“王”“田”、示補旁等,這也是值得注意的。如果是草書,這種筆勢與筆順的差異就更大了。

對于行草書來說,筆勢就更重要了。行書的筆勢是怎么體現的呢?最重要的就是四個字,叫作筆斷意連。筆畫雖然斷了,但是筆意沒斷,也就是說,筆勢依然連帶著,只不過在筆畫上看不出來。筆畫粗細的變化和斷續的形態,是怎么實現的呢?關鍵的原理就是提按。提和按,就是筆勢形成的原因,這一點非常重要。寫字要“提得筆起”,就是要把筆提起來,這樣才能寫出斷續和粗細變化。相對于楷書,行草書更加富于筆勢的提按變化,可以說,提按是行草書的靈魂。

筆如果不完全提起來,就容易形成行草書的另外一種筆勢,叫作游絲。什么叫游絲呢?就是筆畫連帶的地方非常細,細如發絲,就像藕斷絲連、蛛絲馬跡一般。書法中的游絲,是一種書寫技巧,可以使作品更加精彩。如蘇軾《黃州寒食帖》中,有一個“泥”字,游絲就非常明顯。可以說是筆勢纖毫畢見,體現了超妙絕倫的技法和出神入化的神采。古代行草書中的游絲,也是一種極端的情況。南宋有一個書法家叫作吳說,他創造了一種書體,就叫游絲書。雖然吳說的技巧高超,非常人可及,但其游絲書線條等粗,舉止拖沓,俗不可耐。

行草筆勢中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叫作飛白。飛白,即有白在飛,也就是筆畫中有墨色枯白的變化。有了飛白,這個字就有了虛實的對比,從而產生更美的書法藝術效果。飛白是怎么形成的呢?其主要的原因有三:其一,筆畫寫得很快,快速就容易形成飛白;其二,用墨比較濃,墨濃了,用筆就容易滯澀,也容易形成飛白;其三,含墨比較枯,蘸一次墨書寫時間長了,筆畫有點拉不開的感覺,枯筆和飛白是伴生的。飛白書在行草中經常見到,明清以后的高堂大軸就更為習見。古代還有一種專門的飛白書。傳說東漢的蔡邕創制了一種飛白書,后世多有好事者效仿,如古代的很多帝王都曾有過飛白書問世。現在來看,飛白書近似一種美術字,其藝術的感染力還是有限的。
筆勢的變化在草書中演化到極致。由站立的楷書,到行走的行書,再到飛奔的草書,由靜到動,筆勢越來越明顯。所以,草書的筆勢就顯得更加重要了。草書的筆勢更加酣暢淋漓、氣貫長虹,有鮮明的特色。草書的筆勢,最突出的特點是連帶。連帶,就是用筆上的連貫和映帶,是筆勢上的銜接與貫通。這種筆勢體現的原理,還是提按二字,只不過提按的變化和速度都增加了。崔瑗《草書勢》稱:“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郁,放逸生奇。”草書的連帶,一方面,不能為了連帶而連帶;另一方面,要注意筆畫虛實關系的處理,有筆畫的地方要按下去,沒有筆畫的地方才是連帶之處,這種原理叫作筆實連虛。最能體現筆勢連帶的草書,叫作“一筆書”,許多字一筆完成,通篇幾乎一氣呵成。有人說一筆書是王獻之所創,他所寫的《中秋帖》,可視為“一筆書”的代表作。


筆勢都是通過用筆的提按實現的。可以說,提按是原因,筆勢是結果。那么,能否用一種科學的方法,把筆勢與提按加以概括呢?我們認為是可以的。筆勢是通過提按形成的,所以將二者作為一個變量,稱之為提按。這個變量是一個垂直于紙面的變量,它控制用筆上下幅度的變化,影響到筆畫的粗細、斷續、潤澀,是筆勢形成的原因,它是一個上下的變量。所有筆畫的空中落筆、筆入空中、頓筆,以及筆勢的筆斷意連、游絲、飛白、連帶等,都是提按這一變量作用的結果。
寫字是在平面上書寫的,平面在數學中包括長和寬兩個變量。結構就是二維空間分配的問題,可分解出左右關系和上下關系,其實就是長和寬兩個變量。偏旁是筆畫的結構,也是平面問題。抑左揚右、黃金分割,以及空靈與飽滿,可看作結構的細節問題。只有筆畫部分,既涉及平面的組合變化,又涉及上下的提按變量。書法中的平面二維變量,再加上提按這個上下變量,就是三個變量。數學中把這三個變量稱為長、寬、高,書法中長和寬就是平面結構中的上下關系和左右關系,而高就是提按問題。
不過,書法是動態的,還有第四個變量。這第四個變量是什么呢?就是節奏。節奏是怎么來的?就是時間的快慢變化形成的。所以,節奏這個變量的實質,就是時間變量。我們所講的筆勢,其實既包含提按的上下變量,也包含節奏的時間變量。寫字要有輕重緩急,輕重就是提按變量,緩急就是時間變量。時間變量再加上前述的立體三變量,書法共有四個變量,分別是左右關系、上下關系、用筆提按和節奏變化,四者缺一不可。但是這四個書法變量中,筆勢是一個字內在生命力的源泉。尤其是對于行草書而言,提按和節奏形成的筆勢,是決定一幅書法作品是否有感染力的關鍵。
王力春,字入青,內蒙古庫倫旗人,書法文獻學博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講的《書法審美與基本技法》被評為國家精品大學視頻公開課,并獲遼寧省公共藝術類教學大賽一等獎。學術著作三部,主持省級項目四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論文獲第九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三等獎,入選第六屆全國書學討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