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問禹+高雪梅
“應景式”藍天也從側面反映,當前政府應對霧霾在學理上已經把準了脈絡、在治理上找對了路子
看天氣預報時,留意空氣質量已成為不少人的習慣。而氣象預報中,早有了相關內容。
以2016年10月19日的北京為例。北京市氣象臺當天6點預報:“今天早晨有霧,白天中度霾,南部地區重度霾,北轉南風二級左右,最高氣溫22℃;夜間中度霾轉小雨,南風二級轉東風二三間四級,最低氣溫14℃。霾及空氣重污染黃色預警中,局地能見度不足500米。”
可不久前,社交媒體上大家還在爭曬“北京藍”。
“北京藍”刷屏次數多了

刷屏澄凈透藍的天空,變幻靈動的云彩,絢麗悠遠的極目視野,清香溫潤的入腔氣息……久居霧霾籠罩下的“帝都人”,用眼睛看,用鼻子聞,便能精準地感知到分別:北京空氣質量真見了好轉。
2016年以來,微信朋友圈里“北京藍”刷屏的次數明顯多了。遇上好天氣,往往是多人接力,從不同角度、在不同點位,用文字和照片記錄著變化,難掩驚喜之情。
2014年2月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國家戰略的高度正式出臺。全新的概念、理念和內涵,將首都北京、直轄市天津、鋼鐵重鎮河北,納入到“一盤棋”考慮。聯手治理霧霾,則是三地最清晰、最緊迫的目標任務,也是京畿群眾最殷切的期許。
霧霾成因眾說紛紜,誰是權威解答?治霾手段捉襟見肘,只能等風吹?京津冀治霾,一個十年夠不夠?……協同之初,這些問題經反復拷問,也注定了治霾是一場“持久戰”。
然而兩年多以來,從“呼嚎著要透氣、絕望了要逃離”,到“北京藍”刷屏,京津冀超過1.1億人口,對于環境空氣質量的喜怒之變,似乎并未等待太長時間。
環保部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北京市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58.8%,同比提高10.2個百分點;PM 2.5濃度為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9%,相比2013年下降37.9%;PM 10濃度為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3%,相比2013年下降31.3%。
從各區情況看,通州、昌平、懷柔、密云等近郊區縣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同比降幅較大,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最為明顯。
不僅北京,天津的霧霾形勢也有所緩解2016年上半年,天津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115天,同比增加20天;PM 2.5、PM 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4項主要污染物濃度同比分別下降了12.5%、14.4%、37.8%和25%。
控煤控塵,有效果嗎
“北京藍”頻現,是天公作美,還是治理有效?
在專家學者看來,京津冀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是協同發展的階段性成果,與政府主動作為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
本刊記者調研了解到,兩年多以來,京津冀三地通力協作,圍繞“控”字打出了“組合拳”。
就控煤而言,加速擴圍了“無燃煤供熱”。“華北地區冬季供熱期與霧霾高發期同頻,顯示燃煤是霧霾的重要成因,也表明控煤是治霾的必要手段。”南開大學國家環境保護城市環境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馮銀廠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2015年北京市煤炭消費量約1200萬噸,其中75%集中于采暖期,在這個時期,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是非采暖季節的5倍左右。而其中有約350萬噸煤炭是用在農村、城中村和城鄉接合部等區域,取暖燃燒后低空排放,一噸就比集中供暖15噸燃煤燃燒排放的污染還多。
北京2014年提出當年壓減燃煤260萬噸,主要手段是關停燃煤電廠、改造燃煤鍋爐、供應鍋爐“煤改氣”、治理散燒煤等。本刊記者獲悉,到2017年,北京將全面關停燃煤機組,削減燃煤920萬噸,投產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燃氣熱電中心。
天津的控煤路線圖是“從內到外、逐步擴圍”。2015年11月,隨著52座燃煤鍋爐房完成改燃并網,天津中心城區的改燃并網任務全部完工、徹底實現無燃煤供熱。
2016年,天津制定中心城區以外129萬平方米的散煤治理任務,計劃淘汰燃煤鍋爐46座。
作為鋼鐵重鎮、用煤大省,河北省的控煤力度關系到京津冀治霾成效。對此,《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17年,煤炭消費總量比2012年減少4000萬噸。

在控煤的政治任務下,河北“控煤”殲滅戰也全面打響,實行減煤任務層層下壓、責任到市,并啟動了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升級改造、關停取締實心黏土磚瓦窯、“拔煙囪”等多個專項行動。
在機動車總體污染中,老舊機動車所占比例約為20%~30%。所以,在控車方面,實行老舊機動車“有獎早退”的相關措施。
本刊記者獲悉,天津目前老舊機動車超過100萬輛,為盡量消除這方面污染源,天津出臺政策規定:老舊車提前“退休”最高可獲5萬元政府補貼,以此計劃在2016年底前淘汰12萬輛老舊車。
圍繞機動車做文章,北京也出臺多項措施。比如,淘汰老舊機動車24.7萬輛,全市投放純電動汽車累計達到6.7萬輛。同時,加快制定“京六”油品標準,降低污染物排放。
北京還為客貨運等8類重點行業新增的3600余輛重型柴油車安裝顆粒捕集器,為尾氣戴上“口罩”。
通風廊道吹霧霾靠譜嗎
控塵也是京津冀三地治霾的重點之一。
在全國9個已完成大氣污染物源解析的城市中,天津是唯一一個首要污染物為揚塵的城市,當地PM 2.5和PM 10來源中,揚塵分別占30%和42%。尤其是在春季,由于氣候干燥,同時處于工程施工和綠化作業高峰期,揚塵對PM 2.5和PM 10的貢獻率甚至達到46%和59.7%。
為全面控塵,天津市相關職能部門相繼出臺系列標準,要求建筑工地做到“五個100%”方可施工。具體來說,要求:工地周邊100%設置圍擋、散體物料堆放100%苫蓋、出入車輛100%沖洗、建筑施工現場地面100%硬化、拆遷等土方施工工地100%濕法作業。
除了“控”字訣,京津冀重壓之下協同治霾的一些舉措堪稱“腦洞大開”。比如,北京市提出規劃“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多條寬度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旨在引導城外涼爽、干凈的空氣流入城市中心,促進城區內外熱交換和污染物擴散。
通風廊道吹霧霾真的靠譜嗎?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室副主任何永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構建通風廊道系統,主要目的是改善城市密集區的風熱環境,緩解中心城區的熱島效應。
“在污染排放不減、氣象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單靠通風廊道不能解決霧霾問題。但是可以肯定,中心城區通風廊道網絡的形成對改善微氣候有效,對促進污染物擴散有一定輔助作用。”何永說。
“冬病夏治”能否“解圍”秋冬霧霾
本刊記者調研發現,縱向比較看,2016年上半年京津冀的環境空氣質量相較以往確有明顯改善,但橫向比較看,目前這一區域仍是全國環境空氣污染的重災區。
以天津為例,2016上半年該市各項空氣污染物的平均濃度同比有明顯下降,但仍明顯超過國家標準值:PM2.5平均濃度超標0.80倍,PM10平均濃度超標0.53倍,二氧化氮平均濃度超標0.15倍。
此外,國家環保部近日公布2016年上半年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數據顯示,全國74個檢測城市中,空氣質量最差的10個城市中,河北省占據6席,依次是保定、邢臺、邯鄲、唐山、衡水和石家莊。
專家學者認為,檢驗京津冀治霾成效的終極大考,是在秋冬季節。
本刊記者了解到,2016年初,國家環保部即啟動重污染天氣“冬病夏治”措施,即未雨綢繆、提前解決重污染行業的超標排放和散煤等面源污染問題。
但隨著氣溫轉冷,空氣污染源擴散變差,東北、華北地區即將陸續開栓供暖,“冬病夏治”能否“解圍”秋冬霧霾?
從入秋以來的情況看,結果并不樂觀。

2016年9月份中下旬以來,尤其是國慶黃金周期間,除了偶爾一兩日的短暫晴好,京津冀多數城市連續遭遇霧霾來襲,又一輪霧霾周期似乎如約而至。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監測數據顯示,國慶黃金周前4天,京津冀中南部地區普遍出現輕至中度的空氣污染天氣,部分城市出現了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主要為PM 2.5。
期間,河北省石家莊、保定、廊坊、邢臺市分別于9月30日和10月1日按照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啟動了黃色預警;北京、天津都于10月2日啟動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
雖然這次持續三四天的污染過程被一夜冷風吹散,但相比前幾個月的好天氣,不少人似乎又感覺到了霧霾天“三不五時”造訪的煩惱。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雖然上半年大氣污染防控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但從目前來看,由于厄爾尼諾后續影響和拉尼娜等氣象疊加因素控制,預計擴散條件可能持續不利,今冬污染形勢依舊難言樂觀。
在GDP和藍天白云之間,作一個選擇
盡管霾患“病情”反復、形勢依舊嚴峻,但從近兩三年實踐看,京津冀治霾有了更精準的方向。
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專家學者們坦言,從“奧運藍”、“APEC藍”到“閱兵藍”“G20藍”,階段性的成效從側面反映出,當前政府應對霧霾在學理上已經把準了脈絡、在治理上找對了路子。
京津冀某市環保部門官員說,區域氣候、供熱燃煤、汽車尾氣、工地揚塵等一系列因素,都是霧霾成因,但孰輕孰重則難見分辨,治霾找不到重點。經過三年細致觀察、對比分析研究,這些因素有了基本排序,治霾也更具針對性。
這位官員表示,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等傳統工業減輕污染物排放,是治霾最直接有效也是最關鍵的舉措,“由此,治理霧霾也從答疑釋惑的‘論述題變成二選一的‘選擇題,即在GDP和藍天白云之間,作一個選擇”。
在這樣的判斷下,對京津冀而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兼得,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消除高污染高能耗產業,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實際上,自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甫一出臺,產業結構調整便屢被提及,并確立了量化目標。
比如,作為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重頭戲”的河北省,提出到2017年,將完成6000萬噸鋼鐵、6100萬噸水泥、4000萬噸標煤、3600萬重量箱玻璃的產能削減任務。
但落后產能“做減法”的進程并不那么順遂。
“一些鋼鐵企業有很強的實力,但在‘去產能的任務面前不得不面臨關停的境地,民營企業家意見很大,堅決不簽字同意。”唐山市發改委有關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企業不簽字,政府依法行政、左右為難。
更大的難題是,有不少“僵尸企業”“海綿企業”茍延殘喘、暗度陳倉。
2015年下半年,國際鋼板價格低于多數廠商的生產成本、企業陸續停產,正當業內寄望鋼鐵“去產能”徹底破題時,隨著2016年2月份國際鋼價回暖,一些“海綿企業”隨即重操舊業、重燃煉爐,年初2個月同比下降的粗鋼產量迅速反彈,在3月份即達到歷史同期的最高水平。
據媒體報道,規模鋼企使用的是年產500萬噸左右的大型煉鋼高爐,開爐和停爐一般要花費數月時間,但“海綿企業”使用的是年產100萬噸左右的“迷你高爐”,能在一周左右恢復生產。
為數眾多、收放自如的“海綿企業”,成為地方產業結構調整、鋼企去產能的突出梗阻。這也表明,僅靠現有手段難以從根本上扭轉污染形勢,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有關專家表示,京津冀“保藍天、優發展”,壓減傳統工業、堵住霧霾源頭,仍需傳遞出“壯士斷腕”的協同決心,以更長遠更寬廣的視野,重新認識發展目標,同心協力破題霧霾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