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老師在他的新書《硅谷啟示錄》中借用鄧麗君的名曲《小城故事》形容山景城“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 真的,而這次的“景”卻是從天而降。請看:
微風拂面撩人醉,硅谷小城迎佳賓。
常贊此地風光好,信手拈來都是景。
景從天降
下面是2016年4月23日晚上,我同老伴的一段對話,議的就是當時發生在住地附近的一道“風景”。
“聽!這是什么聲音?”
“出去看看,發生了什么事情……”
“呵呵!一只怪機滑翔而過”
“莫菲特機場又來了新的客人……”
話說那天晚上11點過后,我看了舊金山中文電視的“晚間新聞”后,正準備就寢,突聽得天際傳來一陣輕微的響聲,頓覺異常。因為我所久居的山景城(City of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是座典型的硅谷科技小城,它的夜晚非常寧靜,幾乎沒有夜生活。通常,在晚上9點以后,連公共汽車都停運了,只是偶爾有城際火車孤寂地跑過,也激不起多少聲浪。
在城北的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基地內,有個莫菲特聯邦機場(Moffett Federal Airfield),但因并非商用,而是聯邦的專用機場,主要供給在它旁邊的美國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試驗用,但一般都是在白天起降,夜間鮮有飛機出沒,除非是總統的空軍1號偶爾客竄。
所以,在4月23日23時許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我們連忙開門去看,有什么新鮮事發生。只見不遠處的夜空,一架龐然大物航燈閃爍,姿態優雅地慢慢向下“飄”,最后銷聲匿跡,降落到莫菲特機場。
第二天,一切揭曉。原來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飛機—陽光動力2號(Solar Impulse 2,縮寫為“Si2”)大駕光臨。
這架陽光動力2號 ,于4月21日從夏威夷瓦胡島的檀香山國際機場(Honolulu International Airport,Oahu)出發,經過兩天半(62小時29分鐘)晝夜兼程地飛行,于23日來到硅谷的山景城。這是它環球之旅的第9段,也是它完成飛越太平洋之后即將飛越美國的前奏。
飛機停穩后,駕駛員走出機艙,滿面春風地向著熱情歡迎的人群振臂高呼:
“Good morning California!”(加州早安!)
這位眾人矚目的英雄,就是瑞士飛行先鋒貝特朗·皮卡爾(Bertrand Piccard,中文譯名是經本人認可的法語音譯)。正是他和另一位瑞士飛行先鋒安德烈·波許博格(André Borschberg)于2003年11月28日共同發起了“陽光動力”項目。
歡迎他的除了媒體記者、當地名流和機場主人外,就是波許博格帶領的其他先期到達的項目團隊成員。
該項目的宗旨,是探索利用清潔能源和提倡創新精神。項目的口號是“清潔未來”(Future is Clean)。其主要內容有二:一是研發首款載人太陽能動力飛機,二是用它完成環球飛行。如獲成功,都將創造歷史!
你看,波許博格迎上弦梯,遞過香檳,與皮卡爾一起向眾人揮手,共同歡慶勝利飛越太平洋!
好事到了家門口,當然想去瞅一瞅。
誰知上網一查看,有則通告令人愁。
“陽光動力”的官方網站上有這樣一則通告:“來到山景城,我們非常高興。但是由于移動機庫內場地狹小和缺乏接待人員,加之又在軍事基地內,因此我們為不能接待山景城居民參觀而深表歉意!”
哎!不僅我自己想一睹這架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太陽能飛機的風采,而且也想為《知識就是力量》的讀者多了解些情況,多照幾張相片分享。怎么辦?有道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4月28日,我的愿望得以實現。現在,就請你同我一起去喜賞奇葩。下面從我拍攝的照片中選出幾幅,以“連環畫”的形式為讀者朋友們介紹這款太陽能飛機。
喜賞奇葩
驅車進入美國航空航天局基地的營門,沿右邊叉路開去,就可遙望基地內的地標性建筑(上圖),那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海軍的第一代巨型飛艇“梅肯號”的“機窩”。這次陽光動力2號的移動機庫就設在它旁邊。我將車停在“埃姆斯研究中心莫菲特機場飛行作業”大樓前的停車場后,兩位“陽光動力”團隊的地勤人員接待了我們,并告知會有同事艾娜(Alacandra)開車陪我們去參觀。
在“陽光動力”團隊的制服上,有各種標志,左圖是她倆的臂章:綠色的表示飛越太平洋航段,紅色的表示飛越美國航段。右圖是胸徽,繡的是陽光動力號環球飛行的圖案,上書“陽光動力”,下書“環球飛行”。
透過車窗,雄偉的陽光動力2號移動機庫赫然在目。它整體為“丅”字形,橫含兩翼,縱容身尾。它也是一個創新的高技術產品,由特種材料制成,用6~8小時即可解壓縮、膨脹和組裝完成。可防水、防火、防塵、防風(能抗100千米/時的風力)。它是半透明的,以便透入陽光,為翼面敷設的太陽能電池充電。
在機翼、機身和水平尾翼上,陽光動力2號敷設了17248塊厚度僅為135微米單晶硅的太陽能電池,總覆蓋面積為269.5平方米,它們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效率為22.7%,日發電功率為340千瓦時,再通過電動機驅動4個雙葉螺旋槳旋轉產生飛行動力。多余的電能也不浪費,它能為機載鋰電池充電,以便為夜間飛行提供動力。因此,陽光動力2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能不用燃油晝夜兼程運轉的載人飛機。
我們由機庫左端的門進入,立刻看到了陽光動力2號,它像一只巨大的蜻蜓。大而輕是其特點,它又寬又長的翅膀令人震撼:其翼展為72.3米、超過美國最大的民航機“波音747-8I”的翼展(68.45米),它的機身用超輕的碳纖維材料制作,整機重量僅有2.3噸,而波音474卻重達300噸。
陽光動力2號是一架單人駕駛飛機,其駕駛艙面積不大,只有3.8平方米。除了駕駛機構之外,還要容下一個駕駛座和駕駛員一周所需的食物和水,以及降落傘、救生衣等。晝夜航行時,駕駛員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在駕駛座就地解決。
短短相聚,依依惜別,謝謝陪伴,久久留念。這是艾娜與我們的合影。在送我們出來的車上,她告訴我們,“陽光動力”團隊不久就會開始飛越美國大陸的征程。再見艾娜!再見“Si2”!
正是:
科技創新綻奇葩,陽光動力傳佳音。
環球航行拼干勁,清潔未來地球村。
想打探埃姆斯研究中心和莫菲特機場詳情的讀者,可以參看甘老師的《硅谷啟示錄1:驚世狂潮》。
欲知陽光動力團隊的創業和創新業績,還請待下期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