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的發展是一個通過不斷更新、改造來完成新陳代謝的過程,建筑改造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個趨勢。本文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以某辦公大樓加固改造設計為例來分析辦公建筑改造的思路和方法,重點研究辦公建筑在空間功能上的整合衍生,以及原有建筑風格材質與新結構的整合與共生,總結出新舊共生的一些設計手法和原則。
前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趨勢的日趨平緩,大部分地區可利用土地的不斷減少,以及人們對歷史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關注。建筑改造的問題變得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建設需求量的增加和建筑形式的多樣化要求。2000年之后,我國的城市建筑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進入了再開發階段,為建筑改造革新提供了契機,這其中包括老舊辦公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
老舊辦公建筑有著其特定的歷史印記,它的空間布局與現代辦公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通過適當的合理的更新再次利用。
該項目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項目現狀
該項目為四層(局部五層)磚混結構辦公綜合樓,建于上世紀50年代,現各層絕大多數開間作為辦公室,個別開間功能為衛生間、健身房、活動室等。一層層高為4.0m,二層~四層層高均為3.6m,局部五層層高為4.2m,房屋高度為15.0m,建筑面積約為5250㎡。
(2)現狀存在的問題
①結構材料老化嚴重。結構構件材料存在磚砌體表面風化、粉化,砼構件碳化深度普遍超過縱筋保護層厚度,鋼筋銹蝕,砼保護層脹裂等耐久性問題。②空間格局。該辦公樓受到原有結構形式(磚混結構)的影響,辦公開間(柱距)小,層高低,難以滿足現代辦公綜合化、多樣化的需求。③辦公設施。該樓設備陳舊落后,未設置電梯,辦公效率與環境舒適性大打折扣。
建筑改造的整合與衍生
建筑的再生不是簡單的以新代舊而是一種整合的過程,其根本目的是要解決新舊共存問題--將新的功能賦予舊建筑,使其以新的狀態融入現代城市街區。這既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又散發出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文章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探討建筑改造的整合衍生:(1)功能的整合與衍生。(2)立面造型與新功能的整合。(3)保留外墻皮與新結構的連接。
功能上的整合與衍生
1.門廳空間
門廳是辦公建筑的導入空間,是辦公建筑重要的交通樞紐,寬敞、明亮、大氣的門廳已經成為現代辦公建筑的標配。
某辦公大樓門廳為連通2層的老式大階梯,它占據了門廳的主要空間,使得后者的剩余空間被壓縮,從而顯得過于局促。在本次的改造方案中,以現代升降電梯替代老式大階梯,拓寬了門廳剩余空間,使得門廳空間變得相對寬敞,同時,也使辦公空間更加現代化。
2.業務空間
業務空間是辦公建筑的核心空間,也是使用率最高的空間,包括普通辦公室、文印室、檔案室等,業務空間面積不足是老舊辦公建筑共同面臨的問題。
某辦公大樓原辦公樓開間基本使用承重墻,墻體較厚,辦公開間狹小。采用新的框架結構后,大開間辦公室可根據具體的使用進行分割??臻g靈活多變,滿足現代化辦公的需求。
立面造型與新加功能的整合
空調作為現代建筑新增設備,已然得到普及??照{位的設置也應該與立面造型結合考慮。那個時代的設計并未考慮這一功能,導致空調外機隨意外掛嚴重影響建筑美觀。因此,在立面修復設計中,我們專門為外置空調機設置了空調位,其風格延用原建筑設計元素—頂樓護欄。設計中采用現代材料做復古處理很好的將新增功能,即空調位與原有建筑風格相融合。
新結構與原有外墻皮的連接
1.新結構的產生
建筑的改造設計本應盡可能的保留原有建筑結構。但本案中結構整體性較為薄弱??紤]到建筑的安全性。本案對其主體結構進行重新設計。
2.新結構與外墻皮的連接
新結構與原有外墻皮存在連接問題,設計者在設計中予以修正:在原有的外墻上掏洞,在墻內植入鋼筋,與新增的結構梁搭接,如圖1。如此便在不影響外立面的前提下很好的對保留的外墻皮進行固定。
結束語
綜上所述,改造設計是一個從空間、功能、立面和具體的技術措施等方面不斷優化的過程。在設計的過程中應靈活運用,因地制宜的解決具體項目的需求。在尊重歷史文化的同時,賦予建筑新生命和新能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
作者簡介:黃詩薇(1986-),女,籍貫:福建三明,本科,助理工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