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雪+陳景鳳
彩陶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廣泛使用的重大發明,是遠古先民們走向文明門檻的見證。彩陶的出現改變了石器時代簡單的審美,提高了人們對藝術美的追求,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燦爛輝煌的篇章。仰韶文化彩陶以其優美的造型,絢麗的色彩,豐富的裝飾紋樣獨領風騷。仰韶文化彩陶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強烈的歷史民族文化特性。在世界的歷史文化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探索和研究仰韶文化彩陶裝飾紋樣及其文化內涵。
仰韶文化彩陶,根據時間、地點的不同,彩陶器的造型與紋樣分為不同的類型,其中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的彩陶藝術成就最高。古代先民通過長期的勞動、實踐及生活體驗中,將觀察到的事物及感受反映到彩陶器中,豐富生活用器的同時,也傳遞出古樸的文化精神。
半坡類型的彩陶藝術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彩陶,主要分布于甘肅東部和陜西關中地區。半坡類型彩陶紋飾從表現技法上分為肌理紋樣和繪制紋樣。肌理紋樣是借助外物刻畫,在陶器燒制之前利用物體進行刻劃、按壓上的紋飾,出現一定的肌理效果,如編織紋、繩紋、弦紋、錐刺紋、指甲紋等。繪制紋樣則是利用天然顏料在陶坯上進行繪畫,形成精美圖案的紋樣,經過燒制成為彩陶。
彩陶紋樣按其表現手法可分為具象性、抽象型、具象性與抽象性組合型三大類。具象型多為自然紋樣,如動物紋、植物紋、自然景物,其中動物紋最為突出,以魚、蛙、鹿及鳥為裝飾對象,生動精彩,變化多端,而植物紋樣的數量較少;抽象型則以簡練概括的幾何紋為主,由動植物紋演變而來的,早期彩陶有寬葦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具象的自然紋樣與抽象的幾何紋樣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獨特而完美的構成形式,從而出現兼顧二者的第三種類型。“人面魚紋彩陶盆”成為此類型彩陶紋樣的代表作品,呈現出先人們的原始精神信仰,除此之外,彩陶器上裝飾有各種符號,它們由直線或橫成豎,構成各種特殊意義或某種特殊的符號。
半坡類型彩陶紋樣以動物紋為主,魚紋數量最多,通過對寫實紋樣整合、分解的裝飾技法形成脫離本身狀態的幾何紋樣,抓住魚的形象特征,概括精準,體現了半坡人們高度概括的能力。動物紋樣除了魚紋還包括十分具有特色的鹿紋,根據當時半坡人們狩獵的場景,簡潔的圖案準確的抓住了鹿奔跑的生動姿態,紋飾構圖嚴謹,規整,使畫面概括清晰,俊俏靈動。半坡彩陶紋樣構圖也存在也大不同,以自由的單獨紋樣和二方連續紋樣為主,他們通過不同的組織形式與創意式的秩序賦予紋樣新的內涵,進而更好的裝飾陶器、提高藝術性的作用。
廟底溝類型的彩陶藝術
廟底溝類型的彩陶,分布在甘肅、青海、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內,其紋樣與半坡彩陶紋樣相比較,內容更加豐富,手法更加嫻熟,將中國史前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廟底溝類型彩陶紋樣包含植物紋、動物紋、編織紋、幾何紋等。早期繼承了半坡彩陶紋樣式,以鳥紋及其變體紋為主。隨著時代的變遷,使原始人類的崇拜和生產方式不斷進步,進而推動著彩陶紋樣的變化,晚期則以花卉為主要元素。紋樣中大量運用曲線和曲邊三角形,畫面婉轉和諧,流暢華美,具有很高的裝飾藝術感和審美價值。
廟底溝彩陶紋樣從表現手法上運用黑白雙關的表現手法,實現了虛實相生,無論陰陽相互補充,又獨成一體,使畫面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裝飾性,但這些效果強烈的裝飾紋樣顯示出的節奏和韻律,直接表達出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與氣息。在廟底溝彩陶紋樣中幾何紋樣并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而是以一種新的形式展現出來,它將動植物紋樣進行高度抽象和概括,將不同的幾何圖形,有機組合,相互交錯,根據器型的不同,將紋樣變體再組合,從而更好地適應造型的功能性,提升了紋樣藝術與其功能性的切合度,將彩陶紋樣藝術不斷推向新的至高點。廟底溝人用極高的智慧一改半坡時期以直線為主的表現形式,運用柔和元瑞,節奏韻律極強的曲線來取人代之。首先,廟底溝人以點定位,運用點、線、面及其組合形式來簡潔明快的的表現畫面,利用三要素之間關系相互調整,分配進行畫面整合,而點的中心作用不斷被豐富,也成為這一時期彩陶紋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曲邊三角形則多用于花卉紋樣中,根據不同的主題進行不斷的演變,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關聯,形成和諧并富有豐富內涵的畫面效果。
彩陶藝術是我國藝術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再到龍山文化的黑陶,不斷推動著彩陶紋是裝飾的向前發展,原始先民將對大自然的熱情與感悟注入到彩陶紋樣中,通過彩陶裝飾圖案與實用器具的完美結合,展現當時息息相關的生活環境。原始彩陶豐富多變的紋樣,體現出單純、自然、純粹的生活向往。彩陶紋飾具有完善的裝飾圖案特點,在每一個時代都被裝飾藝術所追捧,以其穩重、厚實的造型和諧流暢、勻稱的線條豐富著人們的視覺感受。仰韶文化彩陶紋樣裝飾主次關系和諧,虛實相生,符合裝飾的基本規律和形式美法則,給我們學習借鑒的參考,在繼承的同時,創造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又有時代特性的紋樣裝飾。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