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論文網
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措施的分析
來源:論文網
隨著社會進步發展, 醫學檢驗技術的突飛猛進, 拓寬了臨床醫學的視野, 擴展人們認識疾病的深度和廣度, 臨床醫學檢驗對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療效監測和預后判斷, 流行病學調查和環境監測, 健康咨詢與疾病預防, 臨床醫學研究等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臨床醫學檢驗結果準確與否直接影響醫生為患者所患疾病進行判斷和擬定診療方案的正確性。質量控制是提升臨床醫學檢驗質量的有效方法, 在質量保證體系逐步成熟下已經發展成為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重要內容[1]。臨床醫學檢驗質量直接影響患者的診斷結果, 影響單位的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保障。因此, 必須加強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措施, 保證標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程質量控制。為保障患者的權益和醫療質量, 防止誤診, 必須提高臨床檢驗質量, 對分析的標本進行全面的質量控制, 確保生理或病理離體標本質和量的完整性, 防止標本采集和分析過程的質量差異, 影響檢查結果, 而不能正確的反應患者的病情[2]。本文以分析影響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真實性因素為重點, 分析臨床醫學檢驗的質量控制措施。
1. 1 非疾病干擾因素的影響
1. 1. 1 個體生理差異 不同年齡及不同年齡段以及性別、種族、體質等因素的差異, 影響相關指標的臨床檢驗結果。新生兒體液免疫調節能力欠缺、身體器官發育尚未完全成熟, RBC、Hb、WBC、Hct、TBIL等指標明顯高于正常成人;男女體內性激素不同, 相關項目檢驗結果也不一, 男性RBC、Hb、TBIL、TG等較女性高, 女性HDL、TC、ESR、Ret、Cu2+等明顯比男性高;黑人CK、ApoAⅠ等高于白人;單純肥胖者TC、TG、ApoB、LDL-C、GLU、γ- GT、CysC水平較正常人高。
1. 1. 2 應激生理反應 妊娠婦女胎兒生長發育所需, 在孕激素和胎盤產生激素影響下, 各系統出現適應性生理反應:WBC、T3、TSH、TG、Cu2+、ESR升高, TP、Alb、Fe2+、TF減低;凝血因子活性增強,凝血系統功能亢進, Fg含量高, PT和APTT縮短。劇烈運動后白細胞可上升2~4倍。冷熱水浴、疼痛、情感等刺激, 患者情緒處于緊張、恐懼或興奮狀態, RBC、Hb、WBC、K+、Na+、Ca2+、AKP、GLU、AST、TBIL、Uri等可出現一過性增高。過度饑餓, GLU、TP降低, 尿酮升高。
1. 1. 3 飲食、生活習性影響 餐后, K+、Na+、Ca2+、ACT、GLU、AST、TBIL、Uri等都會不同程度的增高;攝食動物血或內臟, 可干擾大便隱血試驗, 出現假陽性。長期飲酒者, 可使Uri、ACT、γ- GT增高;吸煙WBC和CoHb高、HDL低;吸毒者, 吸食大麻K+、Na+、Cl-、INS升高, 注射或吸食海洛因可使TC、K+、Pco偏高。
1. 1. 4 標本采集因素的影響 標本采集時間、體位、數量、部位、環境等因素的差異, 也可干擾臨床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晝夜循環交替、生理節律如女性月經周期等不同變化, 某些指標檢驗結果不同:K+在23:00~1:00時最低, 14:00~16:00時最高;RBC、WBC凌晨安靜狀態下最低, 下午最高, RBC日內變化達4%, WBC則相差2倍;尿膽原夜間和上午少, 午后增加, 14:00~16:00時達到高峰。采集體位不同, 檢驗結果也有差別, 臥位血漿總量較直立位增加12%, 立位采血時TP、ALB、ALP、ALT明顯高于臥位;體位性蛋白尿:直立體位時出現蛋白尿, 平臥后消失。抗凝血的質量決定抗凝血檢測結果準確性, 抗凝血的質量則取決于采血量與抗凝劑的比例, 如EDTA抗凝血血細胞分析, 采血量少, 抗凝劑過剩, 導致粒細胞和血小板腫脹、破壞,采血量過多, 抗凝不充分, 則微血塊阻塞分析儀計數孔;凝血功能檢查如抗凝不充分, 可造成APTT假性延長。
1. 1. 5 藥物因素 藥物對臨床檢驗結果的影響顯而易見。使用抗生素后進行血液微生物培養, 則血循環中的藥物可抑制細菌的生長, 干擾細菌培養的陽性檢出率。大量服用維生素C, 可使血GLU、Uri、TG、Cr降低, 尿GLU、Hb、TBIL、NIT假陰性。輸注胰島素或高滲糖, 促使K+轉移細胞內, 導致血K+檢驗結果偏低。
1. 1. 6 醫護人員的影響 臨床檢驗結果是否真實可靠, 檢驗分析前的標本質量成為決定性關鍵, 醫護人員是標本質量的主導, 對檢測項目的選擇及其標本要求必須有充分的認識, 同時, 做好患者解釋工作, 否則,對標本注意事項要求向患者告知不到位, 勢必影響檢驗結果的真實性和可比性, 如空腹采血應禁食12 h, 嚴禁早上體育運動鍛煉后采集血樣,血糖、血脂等檢測前3 d不能進食高油脂、高糖量食物;尿標本收集飲水要求;大便隱血試驗禁食動物血、內臟或含鐵食物3 d;精液檢查前禁欲3 d;痰液培養應留取清晨漱口后深部第一口痰;藥物療效結果復查應在同一時段采樣等。
1. 2 檢驗分析中影響因素
1. 2. 1 檢驗技術人員 臨床檢驗醫學日新月異, 朝操作自動化、方法標準化、技術現代化、試劑商品化、計量單位國際化、質量控制全程化、生物安全制度化方向發展, 醫學檢驗技術人員技術合格性和規范性, 是臨床檢驗結果的質量保證。檢驗人員的實際工作經驗、工作態度和工作責任心, 對儀器設備規范操作規程、保養和維護以及評價能力, 開展室內和室間質量控制以及分析判斷失控原因的水平等均可導致檢驗結果的偏離。
1. 2. 2 標本時效性 離體標本各組份的穩定性有一定的時效性, 久置則消耗或消失, 結果失去臨床意義。如活體病原生物微絲幼、滴蟲、阿米巴滋養體等檢查, 標本久置, 可致病原生物死亡漏診;精液標本久置則使精子活力降低而誤診;尿MB、URO接觸空氣就被氧化消耗甚至消失;尿糖和腦脊液、胸腹水等各種體液標本的葡萄糖檢測, 標本放置時間越長, 則因細菌對糖的利用和酵解, 使結果偏低。
1. 2. 3 儀器設備性能和試劑穩定性 儀器設備正常運行、性能穩定,試劑效用穩定, 是檢驗結果重復性和特異性的根本保障。
1. 2. 4 室內質控和室間質評 室內質量控制簡稱室內質控, 開展室內質控是監測檢驗方法、儀器設備、試劑、操作過程和操作環境等穩定性的重要舉措和保障, 也是確保檢驗結果準確性的風向標。室間質評即實驗室間質量評價, 參加室間質評可評價和驗證檢驗結果的可信性和準確性, 確保結果與其他單位結果可比性和一致性, 達到與兄弟單位結果互認, 造福患者。
1. 3 檢驗分析后影響因素 結果審核與復查 是醫學檢驗質量保證的最后一道防線, 往往由于檢驗人員對先進儀器設備的依賴和迷信, 容易疏忽, 出錯報告, 如對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的異常結果沒能按人工復查規則進行復查, 就草率出報告等。
2. 1 標本質量的保證措施 醫患溝通。在檢驗樣本采集前, 醫護人員應基于人文關懷的理念, 耐心的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和解釋, 進一步了解患者病情、生理、心理和情緒變化狀況, 將所需檢查項的目的、醫學決定水平、臨床意義、影響檢查的因素以及標本采樣和自留樣本注意事項等告知, 以獲取患者及其家屬理解、支持與配合, 使其愉快地在安靜、平靜的狀態下接受檢查, 確保樣本合格、真實, 避免患者準備不恰當, 取樣誤差影響檢測結果而誤診。
2. 2 合格的樣品 標本采集時要嚴格三查七對, 對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床號、住院號、檢驗項目、樣本類型、取樣時間和方式等進行詳細的核查和確認。標本采集嚴格采集時間、體位、部位、數量和取樣方式的要求。如采集血樣時, 一般在早上9:00以前, 空腹16 h以內進行,患者取平躺或坐臥位并保持安靜、平靜的正常狀態, 采樣者動作應輕柔,防止患者情緒波動, 采樣時壓帶脈要<60 s;尿標本采取, 患者應保持在安靜狀態, 按平時生活飲食規律, 避免體育運動、性生活、月經、過度飲食或飲酒后留取, 注意外生殖器、尿道口及周圍皮膚的清潔, 女性患者則更應注意陰道分泌物或經血的污染。采集的樣品標本一般都是具有時效性, 應及時送檢, 如不能及時送檢, 應采取適當的存貯措施,否則樣品發生變形或變質, 嚴重的會影響檢測結果。

3. 1 維護儀器 在臨床檢驗過程中, 儀器的正常運行對于檢驗結果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檢驗人員應經常對儀器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 做到日、周和月保養, 并定期進行儀器校準和性能評價, 以保證儀器功能的正常運行和性能穩定, 一旦儀器出現問題, 就要及時通知供應商進行修理或者更換儀器。同時也要加強檢驗科醫技人員的培訓工作, 防止檢驗工作人員因為對儀器的不熟悉導致人為操作錯誤, 影響檢驗結果。
3. 2 檢驗試劑準備 檢驗過程中需要用到的檢驗試劑, 必須保證檢測合格, 嚴格管理檢驗試劑的時效和保存環境, 啟用前應注意試劑的生產日期和防保質期, 防止因為檢驗試劑發生變質或失效導致檢驗結果的錯誤。建立一套完整規范的醫學檢驗試劑使用和保管制度, 確保試劑的安全、效用, 確保醫學檢驗結果的精確和準確。
3. 3 提高醫學檢驗人員的技術水平 現代檢驗儀器設備高、精、尖,檢測原理多樣, 雖操作不難, 但對結果分析和儀器性能判斷, 則要求檢驗人員具備一定的臨床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 因此, 應加強檢驗人員業務學習和技術操作培訓, 熟悉儀器檢測原理、操作規程、干擾因素、檢測結果數據、圖形、報警的含義以及調試、保養和維護, 掌握儀器的校準和性能評價, 降低操作失誤。
醫學檢驗的工作人員要有強烈的愛心和責任心, 結合自身的技術水平, 能夠對患者的疑惑作出合理的解釋。醫學檢驗工作人員應主動加強與其他臨床科室的聯系交流, 了解患者的臨床病情, 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判斷醫學檢驗結果是否準確, 并從中提高自己的檢驗能力[5]。
3. 4 開展室內質控, 參加室間質評 在對患者標本進行檢測之前, 必須進行儀器校準, 開展室內質控, 確定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和各項檢驗參數在控的情況下, 才能檢測患者標本。如失控, 應做好失控記錄, 并查找原因和糾正后, 方可繼續檢測患者樣本。注意質控品的日間、批間精密度, 確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參加室間質評, 根據室間質評加強質量控制管理, 確保檢測結果與兄弟單位可比、一致和互認。
4. 1 審查檢驗結果 在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發展下, 檢驗工作逐漸向著自動化發展, 即使越來越趨于自動化, 但是錄入患者的基本資料、采樣的標號、校準檢驗儀器、完成檢驗報告單都需要人力完成, 這就要求在各個環節上的工作人員能夠密切配合和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避免某一個環節出錯引起整個檢驗結果的不正確。
4. 2 復查檢驗結果 檢驗結果出現異常, 無論是數據或圖形, 均不得直接報告, 應按照國際、國內實驗室建議的復查標準和設定的復查規則, 進行復檢。首先分析密切關聯各參數檢測結果的因果關系, 如Cl-與Na+, RBC、Hb、Hct與MCV、MCH、MCHC間檢驗結果的一般規律, 查找異常原因。其次結合臨床病情進行相關分析, 如K+偏高或偏低,應與臨床相關科室進行溝通,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鉀或低鉀血癥等。
4. 3 檢驗報告簽收制度 醫學檢驗結果報告完成后, 應該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將檢驗報告送去各個科室, 以防在送結果的過程中發生遺漏或弄丟的情況, 各個科室的工作人員也要建立保存檢驗結果的制度, 以防出現問題, 對檢驗結果進行調查。
4. 4 加強臨床信息反饋, 持續改進 醫學檢驗結果是否準確、真實、可靠, 與臨床診斷是否相符, 終將必須接受臨床評價。檢驗人員應按照循證醫學的原則, 經常與臨床進行信息交流和反饋, 征求意見, 以臨床診斷驗證檢測結果, 及時糾正結果偏倚, 保證檢驗質量持續改進。
4. 5 正確對待室間質量評價, 及時分析總結質量評價結果 每次室間質量評價都是對實驗工作的一次綜合考核, 它是實驗室精確度的具體反映, 對于室間質量評價回報表要及時組織有關人員學習, 總結經驗教訓,并制定出相應的整改措施, 為下一次參加質量評價積累經驗, 不斷提高檢驗質量。
臨床醫學檢驗的數據應該是準確的可靠的, 通過檢驗質量控制措施來保證檢驗結果的真實準確是非常重要的。隨著社會的發展, 要逐步增強對醫學檢驗過程中對非病因素、樣本采集、科研人員的技術水平、儀器、結果報告單等方面的質量控制, 只有保證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 才能正確的判斷和診治患者的疾病, 減少疾病帶給患者的痛苦。臨床醫學檢驗質量關系到整個醫院的醫療質量安全, 必須要通過加強臨床醫學檢驗各個流程的質量控制, 為醫院診斷提高準確的檢驗結果, 而且在今后的發展中, 也要不斷完善臨床醫學檢驗的系統化與自動化, 努力抓好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工作。